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老人回忆长征红军在吴起的11天(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06:55 华商网-华商报

  

老人回忆长征红军在吴起的11天(图)

  宗世喜老人还记得当年中央红军到达吴起时的情景

  

老人回忆长征红军在吴起的11天(图)

  在“切尾巴”战斗中,蔺生方老人曾经带领红军部队打退敌人一个营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吴起,因战国时期名将吴起曾在此屯兵而得名的边塞小镇,再次为世人瞩目。

  从踏上这片黄土地直至离开,中央红军在吴起仅仅驻扎了11天。

  是休整还是部署,这11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足以让一个边陲小镇吴起变成了红色吴起,本文将向您讲述发生在吴起11天的故事。

  1935年10月18日。

  一支约6000余人的红军队伍正在向吴起镇缓缓迈进。一场“求生图存”的大转移、一次以北上抗日为目的的长征,将慢慢停下脚步。一年了,翻雪山、过草地、跋山涉水、忍受疲惫饥饿、遭遇敌军骚扰,打散的、牺牲的、疾病饥饿死亡的,8万人的红军队伍就剩下这么多了。

  一个月前,在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一份过期的《晋西日报》上,一则关于陕北苏区的信息令毛泽东激动:“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已占6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5万余人,游击队、赤卫队和少先队员共20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虽然,那报纸夸大了刘志丹的势力,但毕竟让这支茫然北上的队伍看到了希望。

  “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哈达铺一座关帝庙里,会议气氛热烈,毛泽东的讲话更是热情洋溢。有了目的地,再有700余里路就到家了,冒险北上的红军境遇终于柳暗花明。

  从甘肃省环县耿家湾向西,穿过定边县,逼近吴起。10月的陕北高原,风冷飕飕的,赶路的战士不免打起了冷颤,累了,也饿了。初次见到窑洞,他们觉得稀奇。

  天色渐晚。在距离吴起镇40多里路的铁边城东张湾子村,一支三百人的先头部队向前进发,主力队伍渐渐停留在张湾子村以及附近几个村子安营扎寨。

  10.18夜宿张湾子村

  今吴起县铁边城镇东张湾子村,中央红军稍作休整

  毛泽东和其他几位首长住进张湾子村张廷杰家的窑洞。26岁的张廷杰并不知晓所住何人,更不知道其中一位“高个子首长就是毛主席”。

  此前几小时,红军先头部队穿村而过,三个身穿灰色旧军服、头戴灰色八角帽的战士来到他家,张廷杰清楚记得,军帽上的五角星是用红布做的,衣服也破破烂烂。战士打听附近有没有“土围子”(土匪的寨子),说他们是替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队伍,欲征用他家的三孔窑洞。张廷杰觉得来人比较和气,便答应了。

  太阳西下,毛泽东等人下榻在张廷杰家,住左起第三孔窑洞,第一孔窑洞里架设了电台。

  晚上,张廷杰的婆姨侯孝俊做了剁荞面,羊肉臊子、鸡蛋、葱花熬成的汤,加上细白的荞面,一碗热气腾腾的剁荞面令毛泽东赞不绝口。

  “剁得好呦!”

  “一年喽!在长征路上还没吃过这么香的饭。陕北是个好地方呦!”

  毛泽东和张廷杰拉话,问家里生活怎样,人民生活好不好,有没有土匪和恶霸,又问从铁边城到吴起镇的路怎么走,张廷杰都一一说了。

  “晚上,我家的几个窑洞的灯一直亮着,不时有人进出。”张廷杰回忆,而他并不知道,就在他的窑洞里,昏暗的煤油灯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在召开。

  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等人开始研究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以及同西北红军会合的方向和解决战略方针问题。要到家了,长征路上的疲劳,常委们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会议气氛显得轻松。

  夜深了,稍作休息。次日天刚蒙蒙亮,毛泽东领导的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便向吴起镇进发。上午,宁夏马鸿宾的追兵便和中央红军的后卫部队在新寨乡附近交战了。

  10.19到家了

  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看到“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战士们长舒一口气,到家了

  19日下午4时许,中央红军主力抵达吴起镇。吴起镇,因战国时期名将吴起曾在此屯兵而得名。战士们晓得名将吴起,到了吴起镇,也觉得豁然开朗。在一孔窑洞上,红军战士发现写有“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此时的吴起镇已经归属赤安县苏维埃政府六区一乡管辖。

  “我们到陕北根据地了!”聂荣臻慨叹,跋涉一年,终于到家了。

  可奇怪的是,镇子街道上原有的11户人家,除了老人和病人未来得及躲藏,其他人都跑到山里躲起来了,整个镇子显得荒凉、没了生气。没走的人,看着这些头戴草圈、衣衫破烂、腿冻得发紫、脚穿麻鞋的战士,虽然帽子上的五角星和刘志丹红军部队的一样,但老乡们还是半信半疑,因为他们经常骚扰的“恶霸”吓怕了。

  看到镇上贴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拥护刘志丹”等标语,战士们也有些纳闷,怎么苏区老百姓还怕红军?

  直到后来才弄明白,原来由于口音不同,老百姓将“中央红军”听成了“中央奉军”,才吓得躲了起来。误会解除了,吴起镇白沟洼村村主席宗世喜让人进山将其他村民找回来,得知“毛主席来了!中央红军上来了!”老百姓高兴啊!傍晚,他们在洛河边上,窑洞外,扭起了大秧歌;整个吴起镇沸腾了。

  10.20决定纠正错误“肃反”

  毛泽东突然得知“肃反”中刘志丹等一批同志被关,便决定立即纠正错误“肃反”,这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一项“民心工程”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写。也许只有西北苏区的老百姓才能理解它的深刻涵义。

  从在哈达铺决定那天起,毛泽东和他带领的队伍是奔着西北苏区这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仅存完整的一块革命根据地而来,但却未曾料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红二十六军军长刘志丹却因为西北苏区的错误“肃反”而被关押。

  中央红军到来后,立即阻止了这场灾难,赢得了陕北人民的称赞。

  20日上午,吴起镇北山坡上,毛泽东组织“切尾巴”战斗时接见了时任保安县游击队队长的张明科,希望游击队配合歼灭敌军骑兵。张明科原是刘志丹家的长工,后跟随其闹了革命。

  得知张明科是刘志丹家的长工,毛泽东的谈话自然也就转向了“老朋友”刘志丹。张明科在回忆录里记述了自己当时的激动和紧张:“毛主席一见我,对我的热情难以形容。毛主席说湖南方言,我大部分听不懂,毛主席说一句,一位同志翻译一句。”

  “刘志丹同志现在在哪里活动?”张明科一听,一下子紧张起来。“你知道刘志丹同志在什么地方吗?”见张明科没有回答,毛泽东又问。

  “被关押起来了。”张明科说了实话。“为什么?什么时候关押的?”毛泽东听后,猛然站了起来。

  张明科当时不清楚为什么关押,只听说是什么“右派”。“现押在什么地方?”坐在张明科对面的一位长胡子中年人问,他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周恩来副主席。

  “听说关押在瓦窑堡,共关押了好几百人。”“还有谁了解情况?”“只有骑兵团政委龚逢春知道详细情况。”

  “切尾巴”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向龚逢春了解了详细情况,立即派人前往瓦窑堡,阻止这场“肃反”给西北苏区带来的灾难,随后将狱中的刘志丹等一批革命同志解救出来。

  10月21日切掉讨厌的“尾巴”

  经过周密部署,吴起镇大峁梁上,毛泽东亲自指挥并大胜了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将尾追部队成功阻截在苏区之外

  北上的这一年中,红一方面军走了一路,打了一路,追兵不断。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刚刚抵达吴起,宁夏“马家军”和东北军白凤翔部的骑兵便追到了镇西的头道川。

  “后面的敌人是条讨厌的‘尾巴’,一定要把这条尾巴斩断在苏区门外!”毛泽东命令。

  陕甘支队干部团学员连的战士们早已伏击在头道川,当30个骑兵出现时,机枪、步枪一起扫射,当敌人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时,便纷纷落马,一时间受惊的马儿满山乱窜。

  激战一日,在陕北这个沟壑纵横的地方,骑兵威力全无。敌机掀起了狂轰乱炸,重机枪、迫击炮一起扫射。宗世喜躲在窑洞里,镇西边轰隆隆的轰炸声、枪炮声让他觉得心惊胆战。

  家住吴起镇刘河湾村蔺台组的蔺生方当年还是一个17岁的毛头小伙子,因熟悉地形,仅用一个排的步兵,就把国民党一个营的骑兵来了个“脑后摘金瓜”。

  19日晚,帮红军买粮食的蔺生方住在吴起镇,鸡叫时便带着红军出发了。当时,国民党部队驻扎的一群战马在头道川白坡北面的寺沟梁洼,“队伍从白石嘴川出发,绕到山后面,当时,国民党的一群战马正在吃庄稼,红军扔了两颗炮弹,马受惊了,满梁子乱窜;后来,马鸿宾部队一个营驻扎在塔儿弯,我带着红军摸黑出发,等天亮敌人还没准备好时,红军突然扫射,战马受惊,敌人逃跑了,我们缴获了战马。”

  70年过去,残留在蔺生方记忆里的,仅剩下了支离破碎的片断,但隐约间,那场步兵打骑兵的战斗依然能显现出节节胜利的痕迹。

  21日,“马家军”河毛炳文4个骑兵团的兵力欲向吴起发起更大的反攻,岂不知,在当地游击队和群众的带领下,陕甘支队的3个支队早已埋伏好,形成一个钳形的包围圈,就等着敌人往里头钻呢。

  凌晨4时许,头道川与二道川之间的大峁梁顶上,一棵杜梨树下的临时指挥部内,毛泽东对这场仗胸有成竹,“此战必胜,我要睡一会儿,枪声激烈时不要叫,稀疏时再叫我!”他对警卫员陈奉昌说。

  果然,在红军有所准备的强大攻击下,国民党的骑兵团作用无力发挥,一时间人喊马嘶,4个团的骑兵在数小时之内便被歼灭。

  10.22长征胜利了

  毛泽东组织召开会议,讨论了陕甘支队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并总结了长征,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切尾巴”战斗胜利了,中央红军如愿将敌人阻隔到西北苏区之外,下一步怎么走,毛泽东开始考虑。

  22日,毛泽东所住的新窑院,碾磨房内,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等十多位同志参加了会议,讨论了陕甘支队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并总结了长征。

  次日天刚蒙蒙亮,为了躲避敌军的骚扰,干部们早早起床,来到果树园打麦场上开会,这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第一次全军干部会议,会议气氛显得轻松而热烈。

  与会干部,难以忘记毛泽东那次激情洋溢的讲话:“从瑞金算起到今天为止,我们共走了十二个月零两天,共367天,算起来,战斗不过35天,休息不超过65天,行军267天,如果把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267天了。”毛泽东掰着手指算了算,掠过战士脑海的却是那一段传奇的经历。

  “我们走过了闽、赣、鄂、湘、桂、黔、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司令部陈中日记计算我们已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的确是一次长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数百个县、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几个地委领导机构,还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

  会议气氛越来越热烈,打麦场上的阵阵欢呼声在川谷里回荡。

  10月30日西进会师

  10月23日至10月29日,红军部队在吴起镇休整了七天,并于30日起程西进,与陕北红军会师。

  23日,“切尾巴”战斗胜利后的第二天上午,白沟洼庄子对面的肚罗台上,战士们搭起了一个大台子,庆祝中央红军长征最后一仗的胜利。

  一大早,宗世喜便跑去参加。几千红军战士、镇子附近的老百姓都赶来参加,那样的盛况宗世喜一辈子难忘,“我们中央红军打胜仗了,特别要感谢吴起镇的老百姓!”

  随后几天,部队暂做休整,整个吴起镇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镇上为数不多的窑洞外,土墙上、写满了“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汇合,一致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万岁!”、“长征万岁!”等标语;街上、窑洞里、牲畜棚里、洛河边上,到处住满了休息的红军战士。

  宗世喜和其他很多老百姓一样,帮助红军购买粮食和物资、照顾伤员,等待部队进发。

  30日,在吴起镇驻扎了11天后,这支6000余人的将要沿洛河南下,寻找西北的红军部队、镇上的老百姓敲锣打鼓欢送,牵着毛驴护送伤员。

  吴起,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塞上小镇,因长征而再次闻名于世,也和长征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文史料参考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央红军长征到吴起》以及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一书,特此鸣谢!)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