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十大特色城市:吉安与丽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3:25 中国经济周刊 | |||||||||
井冈山下,黄洋界边,吉安这个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城市,正在进行着一场“工业革命”。 吉安:红色旅游的新卖点 吉安的旅游资源可以说得天独厚,因为这里有革命圣地井冈山。
2005年,用井冈山市委副书记王四华的话说,井冈山旅游实现了“三上台阶”: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次迈上200万台阶,达到218万人次,同比增长22.7%;旅游总收入迈上10亿元台阶,达到11.28亿元,同比增长15.7%;门票收入迈上亿元台阶,达到1.14亿元,同比增长96%。 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陆续出台各项政策,严禁公款旅游。而在井冈山旅游收入中,拔得头筹的“红色旅游”一直以来,都以公费为主导。井冈山旅游局在进行广东客源市场调研时也发现,单位组织的旅游越来越少。 此外,红色旅游景点的单一性也成为影响井冈山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茨坪、茅坪、大井、小井、黄洋界、烈士陵园……说起井冈山,红色仿佛成了它唯一的特色。“80年代的年轻人,对井冈山印象不深;许多城市人群也只知道是个老区,觉得可看点不是很多。”井冈山市旅游局局长肖邮华说。 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给井冈山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名满天下的井冈山如何把知名度转化为旅游者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 井冈山首先推出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概念,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内涵。井冈山不仅仅是红色,它保存有世界同纬度最好的7000公顷原始次森林,植物3800余种,珍禽异兽1108种,有“天然动植物园”之美称。井冈山提出,增加红色旅游产品的可看性,不能“看了房子还是房子”;同时,深入挖掘绿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不仅要守得住,还要做得精。 井冈山市提出以“个性化”和“精品意识”来打造旅游产品。在旅游形态上,以传统教育、文化体验、休闲观光、极限探奇、会议服务为特色,整合旅游资源,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在景点建设上,对黄洋界、大井、茅坪、龙潭等老景点进行有针对性、计划性、目的性的改造,对荆竹山、笔架山、大峡谷等新景点做好有品位、有远见的规划和进一步的开发;在线路设计上,依据“线路流畅、个性鲜明、动静结合、强度人性”的原则,调整和安排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的游程,以特色化、规范化的线路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按照“大营销”的理念,井冈山旅游提出了宣传主题化、形象最优化、覆盖网络化、推广集团化、目标区域化的具体要求,要求在每个阶段推出不同的亮点和卖点,选择最美的形象展现给游客,构建井冈山旅游产品营销网络,同时以点带面,做好区域市场开发。 以红带绿,红绿相融,井冈山红色旅游在不断的资源整合中,迎来新的发展。 革命圣地的工业梦 近年来吉安工业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技术开发投入偏少,瓶颈制约偏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吉安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集中精力主攻工业”,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吉安提出的“十一五”工业发展目标为:力争到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分别迈上200亿元、500亿元和50亿元台阶,力争规模工业总量在全省排名进入前五名。为使目标不落空,吉安不断强化措施,加大扶持工业发展力度,在工业发展的关键点发功用力。 在园区建设方面,吉安市坚持基础建设、项目引进、产业集群三招并重,2005年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5亿元以上,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80个,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以上,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可观、生产环境优良的县级工业园区。其中,永丰、泰和两县的工业园年销售收入迈上20亿元台阶,新干、吉州工业园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其余县区工业园销售收入均超过10亿元。 吉安还集中资源,集聚力量,重点扶持了定安科技、真明丽、友利电等电子企业,不断做大井冈山卷烟厂、堆花酒业、金佳谷业等食品企业,做强半边天、金顶等药化企业,并扶持发展华能井冈山电厂、万安电厂等电力企业,壮大玉华、齐峰等建材企业。目前,全市六大产业蓬勃发展,年内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将达到20户以上。 此外,今年2月24日,吉安市政府与南昌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南昌大学将在吉安市重点围绕电子、药化、食品机械、建材等产业进行产品研发和工艺改造,并建立南昌大学(吉安)科技园,计划在5年内为吉安市培育和孵化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帮助引进10家以上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 吉安:长征印迹 1927年秋,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的正确道路。井冈山以革命摇篮的盛誉,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9700余人的红六军团告别生死相依的湘赣苏区人民,从吉安市遂川县横石村悄然出发,踏上了艰苦卓绝的西征之途。 经济史记:“本县市场,濒临赣江,帆樯云集,益以内河轮驶,公路车驰,交通便利,商业日形发展。(民国)十五年前,钱庄林立,(民国)十五年后,银行代兴,以言金融之雄伟、货币之丰厚,虽不逮南昌、九江两埠,但较诸赣州、樟树,当有过无不及。” “本县市行业,除银行、钱庄、工业类外,首以绸缎业资本最多,次为布业、油烟业、南货业、中药业……” “本县市输出入贸易,民国元年至十五年,每年货值总额约在二百万元至五百万元之间;十七年至二十年,重经‘匪乱’,商业备受影响,每年输出入货总额,不过三百万元左右;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各年,其输出入货值总额,则逐渐增加,有达至六百万元之趋势。” ——《吉安县志》卷二八《民事志·商业》 丽江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丽江古城、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以及列入世界记忆遗产的纳西族东巴古籍以及传说中的香格里拉,正吸引着每年300多万的世界各地游人。 丽江:茶马古道上的风情之都 丽江总面积为21219平方公里,人口约106万,位于云南西北,地处金沙江上游,距昆明580多公里。丽江历史悠久,古羌人的后裔、纳西族在此生长繁衍。丽江景色优美,拥有众多世界级旅游景区。 今天的游客走在丽江具有千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上时,可能无法想象当年红军经过时的情形。 茶马古道,“神兵飞渡” 70年前,18000多名红军官兵,从西哨村进入丽江。一位当年曾见过红军路过的纳西族老人向今天重走长征路的人们回忆说:当年红军兵分两路,明的一路从坝子里走过,隐蔽的一路从山脚下的树木里走过。整整三天,每天都有红军经过西哨村。 这支红军,就是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他们在到达石鼓镇后,开始实施渡江。石鼓地处偏僻,山路险阻,石鼓镇有对联称:山连云岭几千叠,家住长江第一湾。足见此处地形险恶。相传历史上诸葛亮“五月渡沪”、元世祖忽必烈“革囊渡江”即在此地。 1936年4月25日下午,红军开始在绵延62公里的江岸边寻找渡船、制作木筏渡江,18000名红军只用了四天三夜的时间,使用7只木船、几十只木筏和28位船工,在5个渡口神速地从金沙江西岸渡至东岸。等到蒋介石发现红军要于丽江过江并气急败坏地令飞机来轰炸时,红军大部已经顺利过江。 多年后,为纪念此次胜利,当地人写下了“青峰璧立水云间,南下金沙直北还;神兵天降曾飞渡,万里长江第一湾”的美好诗句。 渡江成功后,肖克军团长赋诗《过金沙江》:盘江三月遂烽飚,铁马西驰调敌忙。炮火横飞普渡江,红旗直指金沙江。后闻金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向北方。1984年,肖克将军重访石鼓,对随行人员说起当年的心境:“渡江成功,我才松了一口气。” 红二、六军团在渡过金沙江后,即为会师中央红军而远去,但红军精神长留在了丽江。 山水风情,古镇变迁 丽江最大的特色是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丽江市政府将其概括为: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 “二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玉龙雪山景区面积约2.63万公顷,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冰川博物馆”和“动植物宝库”;老君山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域。“一城”即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一湖”即泸沽湖,“一江”即金沙江,流经丽江651公里,代表性景观有万里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宝山石头城、塔城唐代铁桥遗址等。 “一文化”则是指纳西东巴文化,是融合了被称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纳西古乐、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社会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纳西文化体系,其中东巴古籍文献已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一风情”即摩梭风情,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留着母系氏族男不婚、女不嫁的婚姻形态,被称为“人类母系文化最后一片净土”。 今天,千年古镇丽江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丽江市市委书记和自兴讲述了一个束河古镇的变迁故事:束河古镇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是纳西族从农耕文明过渡到商业文明的活标本,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的—部分,它完好地保留了茶马文化、农耕文化、纳西文化和生态文化。今天的束河古镇己成为魅力丽江的一部分,其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做法,很好地完成了把农民变市民,乡村一体化的转换,也破解了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成为丽江开发的一个典范。 如何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丽江的探索已颇有建树。据丽江市政府统计,2005年丽江市生产总值完成58.5亿元,比上年增11%,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增长30%,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增长17.6%,支出18亿元,增长10.1%,接待国内外游客400万人次,增长12%,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增长9.5%。 在完成“十五”计划后,丽江市又为今后五年的发展制定了更高的目标:全市GDP年均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国内外旅游人数年均增长6.5%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 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市,丽江必须思考如何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丽江市在进行“十一五”规划时已经决定,将把生态建设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并借此打造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丽江:经济史记 “在地主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工商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抗日战争后期,由于东南沿海对外贸易中断,中缅交通被日军封锁,中印贸易空前活跃,丽江一时成为通往西藏、印度与内地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和纳西族地区最大的商业城镇,促进了民族商业资本的发展,特别是铜器和毛纺织品、皮革制品,走俏于西藏、印度地区,并远销接壤各国。” ——《丽江市志》 丽江:长征印迹 红军途经丽江,昼夜不停,前后仅五天时间抢渡金沙江。红二、六军团在茶马古道上的石鼓镇渡过万里长江第一湾,借此甩掉追敌后,翻越大雪山,于甘孜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