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潘冬子参赛从艺 校园恶搞:文化乎?鸦片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9:40 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潘冬子变成了房地产大鳄潘石屹的儿子,一心想参加歌手大奖赛,借此出名挣大钱;黄继光堵枪眼是因为摔倒;董存瑞炸堡垒的时候手被胶水粘住了……笔者发现,随着“恶搞”风气的迅速传播,就连校园这一方净土也无法幸免。在校学生不仅能轻易接触到各种“恶搞”的作品,甚至还有同学参与其中,使同伴或老师也无辜地成为被“恶搞”的对象。

  据了解,支持“恶搞”的人往往认为:“恶搞”是一种艺术形式,属于个人创作自由,有助于文化的多元化与普及;反对者则认为:大多数“恶搞”作品,几乎没有思想性,有的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底线和情感底线,对他人、特别是未成年人是极大的误导。

  学生:“恶搞”很痛快很新鲜很搞笑

  笔者在浏览广东高校一些BBS时,发现不少原创的或转载的“恶搞”作品,其中就有好几个版本的《无极》、《馒头血案》、被改编后的《闪闪的红星》潘冬子从艺记、“中国队取得

世界杯冠军”等等。这些帖子的点击率都很高,不少同学更是以此为时尚,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笔者在广州大学城随机向50位大学生调查其对“恶搞”的看法,有32位受访者认为“恶搞”诙谐、

幽默,其中有20名曾经参与“恶搞”的传播,只有12名受访者认为“恶搞”应有底线。

  不少受访者称,“恶搞”文化用更直白、有效的方式讽刺社会的丑恶现象,很“痛快”,至于对名人的“恶搞”就觉得很新鲜,很“搞笑”。“甚至在公共厕所都能看到什么‘光棍定论’,把某个勤奋的学生说成光棍,然后笑话他。”广州五山一高校大二男生说,自己刚开始也觉得这些东西很有意思,但后来想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被“恶搞”的对象,才觉得很无聊。

  师长:青少年心智不成熟易受荼害

  “好的‘恶搞’拼的可能是创意,但坏的‘恶搞’拼的就是恶毒了。”华工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黄桂萍老师说,一些无视道德底线而急于出位的人,为了赢得眼球和掌声,肆意蹂躏着传统、经典,他们实际上是在散布精神鸦片。“特别是对未成年的青少年来说,如果天天在‘恶搞’成风的虚拟空间里成长,接触的全是离经叛道的表现方式和哗众取宠的传播风气,他们就会把追逐怪诞作为时尚,而且会把歪曲后的历史印象留在脑海里,对他们的危害尤其大。”

  不少家长对此也忧心忡忡。“当我看到儿子把‘万水千山只等闲’写成‘万盏千杯只等闲’时,我的心就被揪了一下,十分担心他会像其他孩子那样‘抬头

麦当劳,低头肯德基’。”一位鲁姓家长向笔者痛诉,孩子们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发育阶段,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鉴别。“他们的阅读都需要引导,更何况是这些‘怪诞言论’?!”

  专家: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围追堵截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董天策表示,“恶搞”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价值体系正在消亡,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青少年具有叛逆的心理,“恶搞”本身也具有叛逆的色彩,所以能够迎合青少年心理需求,受他们喜爱。“‘恶搞’在校园内蔓延,我们不应该采取不闻不问的鸵鸟政策,也不能一味围追堵截,而应该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拿一些‘恶搞’的作品给学生们分析,让他们领会什么样的‘恶搞’是一种艺术创作,什么是恶作剧。”

  本报记者谢苗枫 实习生叶明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