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道德储蓄” 难逃流产厄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00:31 东南快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有句名言: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显然,确山县的出发点是想以“道德储蓄”为奖励机制,来引导人民多做好事,以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毋庸置疑,确山县的初衷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笔者看来,“道德储蓄”最终将难逃流产的厄运。

  “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这是鲁迅先生眼中的道德观。遵循这种观点,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舍己为人,本应该建
立在心甘情愿的道德精神基础之上。然而,“道德储蓄”机制下的好人好事却是以获得奖励为目的。为获得奖励而去做所谓的好事,难免要昧着自己的良心。长此以往,村民并不会对既要违心去做又无法兑现奖励的“道德储蓄”乐此不疲的。

  另一方面,“道德储蓄”的实质是在拿道德精神做交易。显而易见,要想得到物质奖励,就要多做好事,以增加“道德储蓄”中的分值筹码。而这一做法无异于将村民的道德精神作为储蓄的本金,存入“好人好事”的银行,不定期得到物质奖励作为利息。纯粹的道德精神在增值成为了“储蓄”交易的本金,变了质的“道德储蓄”自然而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纵使“道德储蓄”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新主义宣传者的放火人”,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已经没有了道德精神的燃料,“道德储蓄”流产也在所难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