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造农民增收产业支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03:51 山西日报

  ——临汾市发展“一村一品”探访

  金色十月,临汾“一村一品”带来了金色的收获。穿梭在曲沃史村镇的村庄和田野之间,沿途一棵棵枣树上挂满了晶莹圆润的大红枣。郑玉敏副县长指着满沟的枣树说:“去年大部分农户的收入在1万元左右。像这样的场面,我们还有很多。”一个村举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临汾“一村一品”正在成为农民增收
的主要渠道,推动着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一村一品”打造了农民增收的产业支柱“一分钟的技术,两毛钱的接穗,10元钱的效益。”这是史村镇贺村农民对发展酸枣接大枣简单易行见效快的最好总结。

  贺村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村前原先有一条荒沟,酸枣满坡,杂草丛生,有的酸枣树都长到了自家院子里,不少沟地由于难以耕作都荒芜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个别农民在自家门前院后试着嫁接大枣,当年就挂了果,虽然不多,但农民看到了新的希望。随后由几户向全村推广。有的农民为了能够发展这一产业,用自己的好地换别人的沟荒地,现在满坡的酸枣变成了希望的枣园,荒沟变成了农民的摇钱沟。村民李生常高兴地说:“发展酸枣接大枣不仅治理了荒沟,改善了生态条件,而且可以收获到青枣和枣花蜜,收入也增加了。”

  “秦壁的葱、梗壁的蒜,南营的莲菜不用看。”这是流传在洪洞及周边地区的一句顺口溜,说明了各村的产业特色突出,产品质量可靠。一到秦壁村,你就会看到满地的豆角、茄子、大葱、辣椒等,一派丰收的景象。在谈到该村蔬菜产业时,村主任刘小平如数家珍:“全村1100户,几乎家家种菜,每年播种面积3000多亩。村里还成立了晋丰种植公司,组建了蔬菜服务协会,修建了批发市场和保鲜库,注册了‘秦壁’牌商标,拿回了4个绿色证书。”“一村一品”激发了农民增收内部活力随着社会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向丰年有余转变,卖难问题经常困扰着农民。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

  侯马市凤城乡西赵村原先养奶牛的农户不少,但随着奶牛户的增多,销售、卫生等成了一大难题。不仅奶牛户的院子里粪便遍地,而且村口巷内都存在着脏乱差,尤其是夏天臭味熏天,许多农户都不养了。后来,东升乳业牵头成立了学士隆奶牛养殖合作社,新建了16个养殖小区,安装了自动化挤奶设备,将全村的奶牛集中起来统一喂养、统一防疫、统一挤奶、统一销售。合作社按每头奶牛每天1元标准收取管理费,农民喜称养殖小区是“托牛所”。

  “实行集中喂养,村子里干净了,牛奶质量提高了,每斤鲜奶比以前多卖三毛钱,按一头牛每天产奶30公斤计算,可多收入18元,刨去上交的1元管理费,社员净赚17元。对解决农产品卖难这一难题,襄汾县荀董村也有自己的独特办法。该村瞄准药材这个产业,诞生了一大批中药材经纪人,一头连着山西、河北、陕西、河南等省的药农,一头连着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大型中药材市场,有的还直接同韩国药商合作,将买卖做到了国外,荀董村也成为晋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曲沃县周庄的鸡场、古县南垣的双孢菇、蒲县西坪垣的马铃薯等“一村一品”典型,都是由于有一批好的带头人不断创新经营机制,调动和带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有效地破解了困扰产业发展的难题。

  发展“一村一品”不是政府行为。但如何使这一“品”向一村、一乡乃至一县延伸,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正是基于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临汾市委、市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平川“121”、山区“331”、畜牧业“356”、农业产业化“161”等富民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永和红枣、吉县苹果、隰县梨、蒲县马铃薯、乡宁花椒、安泽黄牛、浮山小米等特色产业规模发展。

  从临汾发展“一村一品”来看,就是将区域资源优势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将传统品种与现代科技相联合,将优良产品与特色品牌相粘合,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市农业局局长杨志威说:“发展‘一村一品’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大力支持,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就会更牢、活力就会更强、发展速度就会更快。”

  本报记者 乔明亮 本报通讯员 马会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