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没讲新东西但气氛不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08:15 潇湘晨报

  

没讲新东西但气氛不错

  时间:10月13日上午

  地点:田汉大剧院音乐厅

  尽管跟今年5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相比,易中天基本拷贝了那次演讲的全部内容,不过两个半小时里,田汉大剧院音乐厅荡漾的掌声和笑声,还是全都献给自称“又老又丑”的易老师。

  台上是“易式风格”,台下则是掌声不断。这种场景过去几年在中国各地出现了太多次,而昨日上午在长沙田汉大剧院音乐厅,这个戏码继续上演,易中天为长沙市领导干部主讲“中国文化的精神”。

  讲座开篇,易中天便显露出其所惯用的“小搞风格”。无论是“咖啡杯里喝出苍蝇”,还是“西方婚姻契约论”,易中天都引得听众们时不时地笑成一团。

  血缘是中国社会文化内核

  演讲开篇在剖析中国社会文化内核时,易中天认为与西方社会的契约文化有所不同,中国的文化思想内核在于血缘——这观点并不新颖,但他相比传统学者而言更搞笑更通俗的解读拉近了和台下听众的距离。

  由家庭至氏族再至部族,直至民族国家。“一家之长是父亲,一国之长是皇帝,也就是所谓的君父,全国人民的‘总爸爸’。地方长官被称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军队叫作‘子弟兵’,各行政区域或工作单位之间被称作‘兄弟省份’、‘兄弟单位’。”这些都被易中天拿来作为“中国文化血缘论”的佐证。“西方社会的最小构成单位是个人,而中国却是家庭。中国人对血缘的重视,延展到了整个社会,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

  母系结构深入父权文化

  而在解读以血缘结构为内核的中国社会文化时,易中天又抛出了他一贯坚持的理论:父权文化的表象下,中国社会始终埋藏着深层次的母系结构。“姑娘出了嫁,她原先的家被称为‘娘家’,新家则称为‘婆家’。为什么不叫‘爹家’和‘公家’呢?因为中国的家庭实质上是靠母亲来操持维系的,母亲才是中国家庭的标志。”

  从唐人孟郊的《游子吟》,再到流行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易老师讲了一堆文学、音乐里赞美母亲的作品,甚至搬出封建时代孩子当官后,母亲也能被封诰命,却没有封赏父亲的惯例,来说明中国文化偏母亲的情感倾向。“《二十四孝》的故事多是孝母而不是孝父。《红楼梦》里的最高家长是贾母这样的老太太,主持家务的则是王夫人或王熙凤这样的主妇。所以,由男人统治世界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表象,我们应该向中国所有的母亲致礼。”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这时得到了完美的证明,易老师这番暗合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亲母敬父”的心理情节的“高论”,让台下很多听众至少看上去“恍然大悟”,甚至有听众直称“受益匪浅”。

  “吃出来”的社会关系

  最后易中天提出关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完全是“吃出来”的观点,和林语堂先生的观点倒颇多相似之处。不过易老师对亲缘和吃饭的解读的确还是很有新意。

  “中国人对吃是非常看重的。从原始意义上说,‘吃’与‘被吃’的关系意味着一种生命的赋予与付出,因而,中国人有‘衣食父母’一说。那么在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达到称兄道弟亲如一家的关系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请客吃饭。吃过饭就是兄弟,不能见外了。”

  说到此,易中天又调侃地说,“没进过厨房之前当然是‘生’的喽,进过厨房以后当然就‘熟’了,常常进进出出,自然就‘烂熟’了。要不然,我们怎么还把吃同样‘精神食粮’的人叫作‘师兄弟’呢?这也是一种近乎血缘的关系。”

  本报记者 龙 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