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长征十讲之情感篇:天若有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15:08 金羊网-羊城晚报

  撰文/本报记者王晓云

  策划/李宜航

  十送红军(节选)

  江西民歌

  千军万马江畔站,

  四方百姓泪汪汪。

  深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

  革命成功早归乡。

  如果你能在炮火硝烟、奋勇拼杀中看到美景,那一定是催人泪下的真情!

  如果你能在寒风冷雨、雪山草地中看到温暖,那一定是刻骨铭心的深情!

  如果你能在艰难险阻、病弱伤亡中看到力量,那一定是感人至深的激情!

  长征路上,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困难下,各种情感得到了空前的凝聚和张扬。在军民、战友、民族间,在夫妻、兄妹、儿女间,因为有了这浓烈的情感,让他们的身心紧紧相连,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

  无论岁月如何更替,这情感背后演绎的万千故事,令后人口口相传。

  风云对话

  对话人物———高寿芝:男,98岁。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第30军。1955年从华东军区军械部仓库主任职位上退休。现在四川巴中。

  李如金:男,91岁。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第30军。1950年到巴中县粮食局做局长,1966年离休。现在四川巴中。

  谢海泉:男,92岁。1932年参加红四方面军第31军。曾担任四平市公安局局长、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等职。现在四川苍溪县。

  王贵章:男,88岁。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1956年转业到山西昔阳,任县医院院长,1968年离休。现在四川广元。

  薛莲苹:女,85岁。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第31军。1978年7月离休。现在四川旺苍。

  军民之间:割不断的鱼水之情

  回到70多年前,30万红军战士毅然启程,让沿途的百姓见证了这段奇迹。在25000里的血色征途上,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缘。除了彼此间那颗赤诚的心,还有粮食物资的援助,紧急关头的掩护,甚至毫不犹豫地舍弃生命。

  记者:长征从开始到结束都传颂了很多反映军民感情的民歌,是不是老百姓一开始就对红军有“好感”?

  谢海泉:红军纵横十几个省,到达很多地方之前都被流言中伤,甚至被造谣成个个长得青面獠牙、巨齿红发,老百姓哪有不害怕的。

  记者:消除误会困难吗?

  谢海泉:消除得很快。红军所到之处都会打土豪分田地,让百姓翻身做主。队伍的纪律很严明,哪怕是百姓送的东西也要付钱。谁好谁坏,还看不清?

  记者:不光是情深似海,甚至不怕牺牲?

  谢海泉:对,我们走出草地,已经断粮几十天了,好不容易到了一个村庄,有个老汉二话不说,把我们带到村东头的地里,摸出土豆给我们吃。他是地主家雇用的长工。

  李如金:

国民党反动派坏透了,他们为了逼老乡说出红军下落,把村里的200多个妇女的头发全剪光,并把他们溺死,可没人屈服。

  官兵战友:同甘共苦胜似亲人

  提起长征路上的战友,被采访的老红军们无不落泪。作战中,为相互掩护而舍生忘死在所不辞,但最怕眼睁睁地看着战友病死、饿死而无能为力。头一天还一起前进,第二天就阴阳相隔,这在他们心里是最大的伤痛。

  记者:长征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您最难忘的是什么?

  薛莲苹:我过了3次草地,真苦啊。开始还有干粮吃,后来就只好光煮野菜。有的战友中毒,皮肤浮肿继而破皮、流黄水,逐渐消瘦最后病倒。不少战友就这样饿死在草地上,没死的同志则忍痛埋葬了死去的同志,还要继续寻找食物……

  记者:官兵之间的感情是不是也像战友间那样亲密?

  高寿芝:我小时候放过牛,一进部队就先给李先念当马夫。他还把自己的马给一个受伤战士用,很关心我们的生活和身体。第三次过草地不知道走了多少天,我们都无精打采了,李先念就给我们鼓劲,开玩笑说:“48天啊,你们身上的美味挺多,汗臭、霉臭、酸臭、尸臭,四臭皆全。”

  王贵章:团长于良平的名字我一辈子忘不了,他很照顾我们,还把自己的马给杀了给战士吃肉。草地行军,掉队的战士实在没力气了,就拉着马尾巴走,没想到路上遇到朱德。朱德说你们别拉了,马也没饱,慢慢走,我在前面给你们烧水。战士们半信半疑向前走了一程,果然看到朱总司令坐在路边等着,准备好了一锅热腾腾的水和不多但能救命的青稞面。

  亲情之痛:丢下孩子继续长征

  对于母亲来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骨肉分离。行军打仗,孩子的啼哭声会暴露部队的目标,因而上级命令任何人都不得带孩子走。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了继续走那似乎永远也走不完的路,她们像扔掉一件装备一样,把刚出生的孩子交给了不知名的地方和人家……

  记者:长征途中不让带孩子,这是个残酷的命令。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李如金:个人的感情必须服从革命的需要,别说是作战考虑,就凭当时的生存条件也很难养活脆弱的小生命。我老伴刘桂华原来是保育员,她说很多长征女战士生下孩子就寄养在老乡家。有的孩子被丢的地方和人家根本就不知名,有的连孩子的模样都来不及记住就骨肉分离。能活下多少孩子,谁也不知道。

  记者:一家人,像兄弟姐妹同时走长征的情况多吗?能最后一起走完长征吗?

  王贵章:我们村里是17个人集体参军的,我当时才14岁,表哥王文章当时37岁,一路上很照顾我。过党岭雪山的时候,他身体支持不下,就把身上的炒面全给了我,说:“你走吧,别管我。”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

  

长征十讲之情感篇:天若有情

  老红军赵清彦的遗孀每天都擦拭老伴的相片王晓云摄

  长征轶事

  ■长征中年纪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1924年出生在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是中共早期著名党员王维舟的侄女。1933年红四军进入四川,王维舟任33军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在家人的熏陶下参加红军,在宣传队当宣传员。11岁时随大部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英的妹妹),贺龙是其大舅。两岁坐牢,7岁参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曾被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军。

  ■最奇特的纸条———“我们是为万千人服务的工农红军,今在苗家借地生子,实在出于万不得已。因军情紧急,此子无人携带,深望老乡将其抚养成人,不胜感激。”署名是“红军休养连董必武留。”

  长征爱情

  最漫长的等待

  这段爱情只有两日相聚。新婚之夜,女的说:“按照我们家乡的风俗,我该送你一双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这句承诺,一直到59年后才实现。

  1935年红军攻占遵义,王泉媛和国家保卫局的王首道均被借调到地方工作部工作。两人在一起做群众工作,渐渐产生情愫。在老大姐蔡畅、康克清、金维映的撮合下,两人结婚,第二天各自随着队伍踏上征程。直到1935年6月的一天,夫妻俩才终于有了新婚后第二次相聚。天亮后,两人再次分别。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是他们团聚的最后一晚,再次见面已是近半个世纪之后。

  1994年,王泉媛见到了病中的王首道。这一次,她带来了一双亲手做的千层底黑布鞋。王首道双手颤抖着接过布鞋,老泪纵横,说:“你没有忘记遵义时的诺言!”随后,两位老人拍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合影。

  最短暂的蜜月

  这段爱情连洞房都没进。

  结婚那天,还没等到花烛夜,下午就各自踏上征途。

  朱应明又名陈四妹,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历任班长、排长、干事、指导员、县妇女部长、军械处支部书记、管理科副科长等职。1962年授少校军衔。1988年授二级红星勋章。1936年春,她在长征中和当时在第六分医院当院长的吴基华结婚。结婚那天下午,她就随部队长途行军。过草地时,她与吴基华完全失去联系,直到长征后才夫妻相聚。

  最浪漫的求婚

  这段爱情是长征中最浪漫的。

  一天晚上,部队宿营后,他处理完公事就磨了一盘墨,提起气,工工整整地用蝇头小楷写了生平第一封“求婚信”。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历经千山万水长征到达川北懋功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在对中央代表团的欢迎仪式上,汪荣华见到了刘伯承。后来,中央决定刘伯承随朱总司令到红四方面军工作。恰好汪荣华也从省苏维埃机关调到总参谋部四局工作,两人见面的机会多了。从杂谷垴相见到三次共同走过雪山草地,两人也从相知到相爱。1936年8月,他们在甘肃成县清源河边的曲子镇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Robby/编制)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