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长沙摩的司机开博客论战研究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01:37 民主与法制时报

  陈洪告诉记者:“本来只是发发牢骚而已,谁知竟被人扣了一个大帽子。生活中碰上不如意的事,网络世界也不痛快,只好跟‘郭锋’较真了。”

  7月31日,陈洪发了一篇帖子,叫做《一个下岗职工给同龄“研究生”的回信》。

  陈洪对这篇帖子是相当满意的。因为,他巧妙地“规避”了个人能力与命运的争论,
而是将交锋引入到了两个阶层的对话,进而上升到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而两个阶层的分野,就是“既得利益者”和平民百姓。

  陈洪在回信中写道:“你虽比我大4岁,但我们也算是同龄人。不同的道路、不一样的经历,我们当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说,精英阶层与平民百姓阶层之间,目前在思想上、认识上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鸿沟。可以不客气地说,这条巨大的思想鸿沟已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安定团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你们作为‘政府精英’或‘国家理论精英’阶层就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基本政治认同的话,一切看似正确的理论或政策都有可能失去其应有的效能。因为,建立稳固的政治认同才是一个社会维系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它同样应是建设

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内容。”

  由此,陈洪的网上博客开始热闹起来。9月8日,一个叫“亦忱”的网友发文《“摩的司机”与“精英学者”对话:社会断裂的鲜活标本》,长达数千字,将这场交锋推向了高潮。

  “亦忱”写道:“说实话,当我起初读了陈洪那些浸泡着辛酸泪水,把苦难当‘幸福’来咀嚼的文字时,只是对他的无奈和无助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而感同身受。但是,当我读到郭峰先生对陈洪的谴责和蔑视时,也不能说这个书斋里的学者讲的没有一点道理。

  “遗憾的是,生活在皇城根下人民大学里的郭峰学者却对此持选择性失明的看法,他作为一个与陈洪一样来自社会底层的子弟而成功出头后,坐在大学的书斋里过于严厉地谴责了陈洪的不道德。

  “我觉得既精彩又好笑的是,陈洪这个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给‘人民大学’的学者上课……我读了陈洪的那些文章后,真是感慨唏嘘。其中,一个最大的感慨是,陈洪和郭峰的角色严重错位。陈洪,这位‘中学生’真应该去‘人民大学’当教授,而郭峰这位研究生则应该去长沙当‘摩的’司机或进行‘劳动教养’。”

  “我是一个安于现实的好老百姓”

  网友“亦忱”据称是一名公务员,他的“横刀”介入,使得陈洪的博客更加热闹。至9月下旬,国内各大网站、部分平面媒体相继关注其博客文章,这场“摩的司机”与“人大研究生”间的论战被打上“中国草根与精英阶层的对话”、“社会断裂的鲜活标本”的标签。

  有专家指出,陈洪博客上的文章,可以说是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发的“牢骚”,只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牢骚”非常有代表性,能够集中体现他所在的那个群体利益的声音。

  而持反对观点的人则认为,陈洪太偏激,太满腹牢骚……是一个“刁民”!

  陈洪并不忌讳他的“刁民”定位,也不忌讳想借网络“出名”的目的。他对记者说:“我在9月27日写的帖子中说得很明白了,有人指责我想成名,这点我不必否认。世人都在追求‘名誉地位与金钱’。我,一个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更难脱俗套。否则,我可卖掉电脑与摩托车将钱存入银行,用赤贫的家境向政府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然后安享低保。但这却突破了我自己的道德底线,我的底线是不乞讨、不偷、不抢、不骗、不盗,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取生活的必需。否则,我何必骑一台破摩托车在长沙街头打拼?”

  10月5日,他发了最新的帖子《我是一个安于现实的好老百姓》,表述了他现在的心情:“对以后的文章如何写,我下笔难,难下笔,继续以前的风格嘛,有人说我牢骚太盛肠必断,还有人会说我在哭穷。改变以前的风格嘛,也会有人说我被收买或招安。唉,这才是,树小无光照,树高又招风。还是怀念以前的日子,想写就写,不想动笔时,十天半月也不出声。”

  他说:“我认为,我的博客从百姓小事开说,是维护自己的正当生存权利,我从政府‘禁摩’开始,演绎了我是如何由一个合法的摩托车驾驶员变为一个违法的‘摩的司机’的过程,向人们讲述‘一个未经合法授权的劣政’(禁摩令)是如何使守法公民变成‘刁民’的故事。同时,我又在保证赚取了‘个人生存所需的基础’上,牺牲个人赚钱的时间,为繁荣中国的草根博客作出努力。所以,我应该算是一个安于现实的好老百姓。”

  陈洪自诩为“下岗职工”或“社会底层”的代言人,在慨叹个人命运和坎坷遭遇的同时,对现实亦有其独到的思考。

  他在博客中写道:“社会基本的政治认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反映。但这并不是说,有些问题不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捧也成名,骂也成名。说明了多元的社会,需要多元的声音。单色无法构成五彩缤纷的世界,赤橙黄绿青蓝紫,才使我们的世界五彩纷呈。” (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该条新闻,须注名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民主与法制时报》廖隆章 特约撰稿 吴晓华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