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原生态”唱响中国——民族艺术绽放异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09:35 云南日报

  民族文化绽放灿烂之花,“原生态”艺术璀璨夺目。一台台精妙绝伦的民族歌舞节目闪亮登台,彰显魅力;一批批民族演员脱颖而出,群星璀璨。著名表演艺术家杨丽萍,李怀秀、李怀福和茸芭莘那等民族歌手在中国艺术舞台光芒四射,云南“原生态”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天空唱响。

  由杨丽萍任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率先打出“原生
态”旗帜。2004年5月第十一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彝族农民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以彝族民歌“海菜腔”演唱的《金鸟银鸟飞起来》,震动了全国电视观众、评委和中国艺术舞台,特别是他俩独特的“原生态”演唱,引起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由此引发了音乐界的热议,引起了人们对民族民间文艺的关注和重视,引发了对如何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文艺的思考。云南代表队在此届青歌赛上获得2个铜奖、5个优秀歌手奖,创下云南参赛以来的历史最好纪录。从此,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原生态”民族音乐名声大震。在今年举行的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第一次把“原生态”演唱作为一个组列入比赛议程,这与李怀秀、李怀福姐弟演唱引起的反响密切相关。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演唱走进了神圣的艺术殿堂,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艺术景观。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以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彩演唱和良好的舞台形象,一举摘取了此届“原生态”演唱金奖,实现云南省在青歌赛上零的突破。云南代表队以1金2银3铜、获奖数名列全国省区市第一的成绩,为云南赢得了荣誉。

  好戏连台,佳音不断。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荟萃了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的大型民族歌舞《舞彩云》,一举夺得最高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特别是原生态演出成为一大亮点;在CCTV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获得个人决赛铜奖的普米族女歌手茸芭莘那,又夺得央视著名栏目“星光大道”2006年度总冠军,并获得参加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门票。

  近几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依托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充分挖掘、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云南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土风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成功推出了具有云南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母亲河》、《丽水金沙》、《太阳女》、《蝴蝶之梦》、《勐巴拉娜西》、《香格里拉》、《太阳·火》等大型民族歌舞。一些作品与当地旅游结合,走向演艺市场,形成知名的文化品牌。一些独具魅力的民族民间艺术不仅在全国性艺术比赛中摘金夺银,而且走向全国和世界,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好评。从2003年以来,我省近300个文艺团体、约3000多人次分别前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树立了云南的美好形象,丰富了云南对外文化交流的空间和内涵,从而为让世界了解云南,让云南走向世界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积极培养和发现民族民间艺术人才,近年来,我省命名了一批省级民间艺术家。挖掘整理了一批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在全国的艺术赛事活动中纷纷获奖,产生广泛影响。继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在2004年8月山西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南北歌王擂台赛中,摘取中国“民歌王”桂冠后,去年,在“首届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双柏县彝族“老虎笙”傩舞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夺得金奖,富源县水族的《吞口舞》荣获优秀奖;同年10月,云南代表队又在宁夏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上,1人获得金奖、4人获得铜奖;在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上,我省的丽江纳西民间乐舞《玉龙风》获得金奖,丽江农民演出的《东巴舞》、《纳西古乐》,永平县文工团演出的《博南欢歌》及剑川县文工队的《迎客歌》等4个节目获优秀奖;2005年,南涧彝族《跳菜舞》和东川彝族《神苦舞》在广东举行的全国民间广场歌舞大赛和在山西举行的中华鼓舞乐大赛上双双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象脚鼓舞》,在广东举行的首届泛珠三角“9+2”民间艺术大赛上,一举夺得金奖……民族民间艺术熠熠生辉,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增光添彩。

  点评

  云南是歌舞的海洋,民族艺术、民间艺术资源丰厚,具有多样性、原生性、丰富性、包容性的特点。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里的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优秀的民族艺术和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藏在深山人未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世界眼光看待民族民间文化,深入挖掘、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中国气派的民族文化品牌,成功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出现了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民族文化艺术繁荣的局面,为云南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报记者李开义 (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