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甘肃通渭:昔日红军驻地今日墨香满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16:49 云南日报

  新华社兰州10月15日电(记者王衡)30来岁的闫自永是甘肃省通渭县的“毛体”书法家,他书写的毛泽东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近几天正在县城举办的书画展上展出。近些年来,同他一样从事书法创作的当地老百姓越来越多。

  《七律·长征》这首诗词是毛泽东于1935年9月29日率领红一方面军进驻甘肃省通渭县城后的当晚在县文庙街小学首次朗诵的。之前的两天,红一方面军先后攻克腊子口和巧渡
渭河,突破国民党在甘肃省的第一、二道防线后来到通渭县榜罗镇,在那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榜罗镇会议,改变俄界会议中关于到接近前苏联的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决定,做出了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正确决策。

  从1935年8月至次年10月,红军过境通渭前后历时一年零两个月,他们的足迹遍及当地的23个乡镇,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红军战士有近600人,前后有近100名红军战士因伤留在民间,至今仍有3人健在。

  对许多通渭人来说,红军带来的或许不仅仅是革命,还有文化。毛主席的诗词和书法为当地许多书法家所钟爱,闫自永就是其中之一。他耗时3个多月书写出一幅长31.4米,高80公分的书法作品,临摹“毛体”将毛泽东诗词书写于上,希望能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候捐献给榜罗镇会议纪念馆。

  如今已至不惑之年的县书画院副院长张雁还依稀记得,幼年时在通渭县碧玉乡的舅舅家里见到的10多幅红军过境时留下的字,张雁说:“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大都不识字,对书法却情有独钟,当年我舅舅就请些红军回家,让他们写了10多幅字,一直挂到现在。”

  张雁告诉记者,自从解放后,通渭县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现在有许多农闲时“放下锄头,拿起笔头”习字作画的农民作者。2005年一份全县文化普查数据显示,当地有5000多位从事创作的书法爱好者,除了67位是省、市、县的书法协会会员外,其余都是农民书法家。

  像闫自永一样,许多农民书法家还开起了字画廊,现在县城里书画廊和装裱店就有313家,在这个国家重点扶贫县里2005年书画作品交易达1130万元,辐射陕西、宁夏、新疆等地,通渭县更是被誉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当地的书画院还经常开展以书画为主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张雁对此深有感触,“有次我们10位书画家到义岗乡,当时来了近一万名群众,他们都来要字,后来我们拼在一起的书桌都被老百姓给挤散了,我们呢,也各自被请回他们家里,有些不识字的老太太也来要字。”

  通渭县自古重耕读,记者走访了许多农家,“中堂对子”“四屏”“横幅”在他们家里十分醒目。来自碧玉乡的师向东现就读于兰州大学新闻系,他对记者说:“现在这儿的人家几乎家家悬挂字画,甚至流传‘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

  张雁介绍说,下乡时有近四分之一的老百姓要求写毛主席的诗词,“他们多来自当年红军过境的地方。”现已80岁高龄的榜罗镇张振家老人当年还曾在红军队伍里嬉戏玩耍,回想起那时,他不禁潸然泪下,“红军,亲得很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