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光美说刘少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22:31 中国教育报 | |||||||||
不久前的一天,记者走访了80岁高龄的王光美同志。来开门的是和王光美一家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保姆赵阿姨,客厅里摆满了鲜花和绿叶植物。 满头华发的王光美精神很好,一周还坚持游泳两次。她招待我们喝茶,自己喝的却是白水。“多年的习惯了,少奇对自己要求严格,他抽的烟和喝的茶都是自己付钱,所以我不喝他的茶,喝白开水。”
摩挲着手里的书,王光美的思绪回到了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已然很遥远的过去:“和少奇见最后一面的那天是1967年8月5号。开始我并不知道我和少奇是在中南海的同一个院子里被分开批斗的,还安排了录音、照相、拍电影,说要在全国放映。经过院子里的果树时,满树的果实使我想起少奇曾经说过果子摘下来就送给幼儿园的话,那一瞬间留给我的印象深极了。批斗中间暂停了,说是要‘加火候’,我和少奇才在书房相见,让我们喝水,没有说话。批斗又开始时,我不顾一切地跑过去拉住他的手,紧紧地握住,我们双目对视,什么也不能说。没想到那一握竟是诀别!” 王光美上高中时就曾被誉为“数学三王”中的女王,毕业于辅仁大学。与刘少奇共同生活了20年,体验过无上的荣耀,也为此坐了12年牢房,但无论刘少奇的处境多么险恶,她从来没有背叛过自己的丈夫,从来没有背叛过自己的感情。在许多人高喊“打倒刘少奇”时,她仍然坚贞不渝地爱着他。 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非常眼熟的照片,是1964年王光美拍的家庭照,少奇同志和6岁的女儿潇潇头顶着头,陶醉在幸福祥和的天伦之乐中。 “少奇工作特别忙,和孩子接触少,去北戴河休假时陪爸爸游泳,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少奇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一直让他们与群众在一起,3年困难时期也坚持让他们在学校吃住,尝尝饿肚子的滋味。在和家人生离死别的前夕,他最放心不下的是几个未成年的孩子,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但他确信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维系他的后代。我们把最小的潇潇托付给保姆赵淑君,少奇说一定要记住潇潇的特征,将来一定要把她找回来。” 王光美说:“少奇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生都在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的标准要求自己和亲属。他平时生活就特别简省,东西都按规定到供应站去买,从不搞特殊化。60年代初困难时期,炊事员为了改善我们的伙食,领了夜餐补助,少奇得知后一定要他退赔,他说,我夜里是在工作,但白天睡觉了啊,怎么能领夜餐补助呢?为了退夜餐补助,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伙食费每天得减少1/3,别提改善了。” “少奇同志爱读书,理论素养高在党内外都是有名的,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说法,您能给我讲一些少奇同志读书的小故事吗?” 王光美笑了:“少奇小时候有个外号叫‘刘九书柜’。他从小就喜欢读书,读的书又多又杂,家里没有多少书,就成天泡在同学家里读书,因为他排行第九,所以大家就叫他‘刘九书柜’。参加革命后他也一直坚持有空就读书,结婚后我发现他随身带的小木箱里没几件衣服,几乎全是书和文件。平时工作忙,他就利用难得的休养时间来读书。记得有一年我们去杭州休假,他就带上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 “他平时喜欢看哪些书?有休闲娱乐类的书吗?” “少奇看的书范围比较广,经常看的主要是历史和政治理论类书籍,根本没有时间看闲书,我也没有时间看。孩子们倒是喜欢看各种中外名著,那就是我们家书房里的闲书了。” “少奇同志是怎样指导孩子们读书的呢?” “应该说没有什么具体的指导,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吧。我们家里藏书很多,少奇平反后我们还从中南海找回近万本书。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看书是好事,家里的学习氛围一直很浓厚。现在少奇的书都捐赠给家乡的‘刘少奇纪念馆’了。” 我问:“《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这本书出版5个月就再版了5次,很多报纸作了连载,您认为读者从书中可以了解到一个完整的刘少奇吗?” 王光美说:“这本书不是少奇的传记,是这20年来亲属的一些回忆文章的汇集。文中提及的那些发生在历史上和少奇身边的事,都是从家属的角度谈的,是将少奇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儿子(父母的儿子和人民的儿子)、丈夫、父亲的角度来看的。也许是因为这一点,人们才很关注这本书。 “我们非常清楚,大家对这本书的关注,并不是因为我们这些家属,而是出于对少奇的怀念。在此,我们以家属的身份感谢人民对少奇的怀念。” 临别前,王光美一边在我的书上签名,一边轻轻地问:“现在的年轻人,还会关心这些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