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萧灼基称中国GDP增长保持8%-10%正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0:30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GDP增长保持8%~10%是正常的

  1999年已经有人说中国经济过热,去年年底,又有人认为经济过热来了。今年第二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公布后,经济过热的论点再度响起。那么,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怎么看待中国经济增长过快这个问题呢?

  我觉得,认为经济过热是自己吓自己。冷和热的标准是什么?在实际中,往往是把政府去年提出的指标作为标准。政府每年提出的增长率是7%,个别年份是8%,相应地货币增量、固定资产投资、净资产收益都是按照这个增长率来制定的。而实际上的经济增长率都是10%左右,超过规划的增长率3%。

  事实上,有关部门制定目标时一般是以短边原则为根据的,即以投资供给、货币供给中最短缺的要素作为制定计划的依据。诚然,短边原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但其只有在静态的情况下才是合理的,而各部门的协调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方说,前几年电力短缺,制定计划时主要考虑电力问题,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投资,电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增长,去年电力增长了13%,这样电力的瓶颈约束就不存在了。因此,不能够完全依据短边原则,而应该在动态的过程中来制定计划。

  对于一定时期人们认为的经济过热,我是不赞同的。1993年底1994年初,我就提出要慎言过热,实际上有些地方当时是片面地压缩增长率。比如广东,从12%压缩到9%,但是压缩不下去,还是12.3%。的确,经济增长过快,会带来很多矛盾,但是增长慢,会带来更多的矛盾:如果低于7%,财政减少,失业增加……目前中国10%的增长率,我认为是比较合理和合适的。

  第一,去年增长率10.2%是与需求增长相适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消费需求13.3%,对外贸易需求23.2%。三个需求增长,必然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第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国有企业利润增长16%,规模以上的企业利润增长23%;第三,财政收入同比有所增加。2005年财政收入增长20%,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22%,估计今年财政收入会超过10万亿;第四,国际收支情况总体良好。进出口贸易顺差646亿,估计全年会超过1000亿;第五,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9.5%,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6.5%。

  经济增长的五个同步,表明经济增长率是合适的,是基本符合国家的生产要素供给和社会需求的。我认为,当前和今后10年—15年,至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继续保持8%~10%的速度是正常的,有很多因素决定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煤、钢、电力、水泥等投资领域的供给,生产能力比较强大、供给比较充裕,能够保证年增长8%~10%的条件。资金供给方面,无论是国内资金还是外汇资金都比较充裕。2005年,全国各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大约在30万亿人民币左右,贷款20万亿人民币,存差10万亿人民币;2005年上半年的外汇储备7100亿美元,今年年末会突破1万亿元。国内与国际市场正在逐渐接轨,可以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国外市场来发展国内经济。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折点,许多相对的新项目和新领域正在不断地发展,比如:住房、汽车、旅游、休闲、通信、信息……尤其是住房和汽车的增长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活力。此外,劳动力供应特别充足,而且质量有所提高,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当然,我国经济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是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度。2004年我国消耗的石油占全世界8%,GDP仅占世界4%,这样的能源消耗很难支持高速增长;第二个问题是进出口不平衡。现在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过量了,不仅承担着很大的风险,而且大量的资源被国外利用;第三是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的劳动力还是相对过剩,现在对于城镇失业率说法不一,国家公布的是4%,但有些潜在失业人口没有计算在内;第四是社会分配不公。据2004年权威机构调查,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产的有23万户,而全国贫困人口有2300多万,缩小贫困差距困难很大。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杨天波根据萧灼基9月23日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首届“哈博·首都高校博士生创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文/全国政协常委 萧灼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