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庆“百家讲坛”风风雨雨20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1:09 重庆晚报

  

重庆“百家讲坛”风风雨雨20年(图)

  大学生们正在倾听讲座

  

重庆“百家讲坛”风风雨雨20年(图)

  昨日,厉华正在给同学们讲课

  昨日,沙坪坝区图书馆“星期天讲座”走进虎溪大学城,受到同学们空前的欢迎。据了解,该讲座一直是免费的,被听众誉为“知识的绿洲”、“没有围墙的大学”,从1986年12月28日开讲,至今已走过近二十个年头,举办407场,接纳听众12.5万人次。

  重庆大学教授曾国平说,“星期天讲座”让学术平民化,讲课的有高校老师、企业成功人士、政界要员、留学生以及媒体工作者等,它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央视“百家讲坛”如出一辙,且早了很多年。曾教授说,遗憾的是“星期天讲座”藏在深闺人不知,现在迫切需要走出去。

  走进高校

  讲座一下又火了

  昨下午2时30分,“星期天讲座”虎溪校区第一次开讲。由市文化局副局长厉华讲授,题为《红岩精神与重庆文化》。容纳500人的重庆大学综合大楼报告厅挤了700多人。

  2时40分,重庆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小秦和另两个同学跑进教室,额头还冒着汗。见大厅出奇安静,他和同学低着头穿过人群,小心翼翼挤进过道,在台阶上席地而坐。小秦说,平时周末不是和同学骑自行车到附近转悠,就是窝在寝室上网打游戏,这样的讲座是同学们都期望的。“不过,是不是不要讲太严肃的话题?我在网上查过,不是还讲过军事吗,我对那些比较感兴趣。”小秦旁边的同学插嘴道。

  沙区文广新局局长李波说,把讲座搬进大学城势在必行,“学生周末文化生活少,讲座走进大学城,不仅有利于讲座本身的市场开拓,也将成为学生业余时间的精神食粮。”

  其实,这样的爆满场面在以前的根据地——沙区图书馆报告厅屡见不鲜。图书馆余幼玲馆长介绍,曾有过由于听众太多不得不请保安维持秩序。

  工作人员做过统计,在以前的听众中,70%是附近高校学生,30%则是小学生、中学生、退休工人、下岗职工。

  据了解,今后,虎溪校区同样是一个开放的讲堂,不仅欢迎大学城的师生,更希望附近更多的农民、个体户走进讲堂,“不管以哪种形式传授知识,听众获益是我们唯一的目的。只要他们走进这个讲堂,就意味着我们成功了一半。”余说。

  同时,原沙区图书馆报告厅的讲座仍照常进行。

  大学教授

  一讲就是18年

  重庆大学曾国平教授是“星期天讲坛”的历史见证者。“‘星期天讲座’比‘百家讲坛’不知要早多少年。”他说。

  1989年5月28日《当代国际关系态势》是曾教授的开山讲座,随后,他又讲了题为《海湾战争后的世界格局》、《苏联局势及其后果》、《漫谈创新思维》、《漫谈“情商”》等近三十场讲座,场场爆满,人多时,图书馆容纳200人的报告厅过道也挤满了人,甚至不得不把图书馆办公室的椅子、报纸让给读者坐。

  曾教授一讲就是18年,从当初默默无闻的讲师,到至今国内著名的学者,他现在仍是听众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每年举办讲座3次以上。“听众的需求成为我支撑的力量,热情不减。”曾教授说,参加这种讲座与在高校教室讲课不同,听众年龄层次、文化结构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求授课内容深入浅出,同时也要注意趣味性等因素,这些“学生”可不像在大学,感觉不好,立即拍屁股走人的现象并不少见,于是讲座也成了强迫自己学习的平台。

  曾教授已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课三次,反响都不错,他觉得这和早期锻炼密切相关。1992年12月6日,他讲完题为《中国开放后的国际经济环境》一课,正收拾手稿准备回家,一中年男子激动冲上讲台,握着他的手连声称谢,原来,男子是出差到重庆的外地人,无意中路过图书馆看到海报,于是听了这堂讲座。“老师谢谢你,你的讲座给了我很深的触动……”男子平凡的话至今让曾教授感动。

  “他的眼神给了我力量,我想,一个学者最重要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他对社会的影响,让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是每个学者的责任。”曾教授说。

  一家三代

  风雨无阻听讲座

  78岁的老王家住渝中区观音岩,纺织厂退休职工。

  最初,老王从报上获悉图书馆有这样一个免费讲座,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听了一两次,谁知他像着了魔,一听就是18年,风雨无阻。他还有一个笔记本,每次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他都一一记了下来。就这样,一个小学毕业的退休工人,成了“万事通”,亲戚送他雅号——“百晓生”。

  老王这一好爱影响了儿子和孙子。儿子是一家企业的普通职工,一次他给父亲送伞,偶然听了半场讲座,是重师教授王盅勇讲关于金庸作品的文化启示和人物赏析,这一听也让他和父亲一样着了魔,进而还影响了儿子。

  不过三代人口味差别甚大,老王偏爱政治类讲座,儿子对武侠小说和经济感兴趣,20岁的孙子则对军事器材情有独衷。

  每当年底或节日,图书馆工作人员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台历、贺卡或者挂历,那是老王送的。他说,图书馆工作人员无偿为听众多了太多的事,这是他表达谢意的唯一方式。

  出场费低

  有些名人请不来

  每次讲座前,图书馆工作人员会给听众一张意见反馈表,读者除了对所听讲座发表看法外,还可对今后的讲座提出要求。

  “让我们觉得遗憾的是,很多读者想请的重庆本地名人请不来。”图书馆工作人员喻华说,除了有些名人比较忙外,出场费太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来讲课的老师“讲课费”通常为100元,从2003年开始提至200元。

  “有的老师每次讲课都不要钱,有的老师一听讲课两个小时只有200元,就立即回绝,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对于这种情况,工作人员也感到十分无奈,只能想办法弥补听众的要求。

  讲座内容上涉天文,下及地理,无所不包。有作协余薇野《关于讽刺诗刊》、重师教授刘玉堂的《存在主义与西方文学》等文学讲座,西政外教PaulPennay《澳大利亚与中国福利制度对比》等异国风情和国情介绍,也有重庆大学教授刘忠群的《你想做一个绅士或淑女吗》等关于交际礼仪的谈论,甚至还有教育学院文代琼教授的《女性之美》。

  听众减少

  讲座前景堪忧

  然而,如今电视、网络铺天盖地,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星期天讲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点不合潮流,近几年听众数量的减少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以前会有人主动来问我们下一期讲座的内容,但现在,我们很多时候是在想法把讲座推销出去。”工作人员介绍,最近三年听众至少下降20%。于是,到附近高校张贴海报,甚至印成宣传单,在三峡广场、步行街、图书馆附近散发。工作人员也不断在思量如何把讲座更好地办下去。

  在探索之路上,“星期天讲座”也经历过几次大的转变,从最开始的单一授课方式,到后来的互动,再到现在应听众要求来选择讲课内容,每一次都是摸索的结果。

  迫于资金上的压力,图书馆暂时未考虑将讲座搬上网络通过语音或视频方式传播。

  不过,路不应该越走越窄。曾教授认为,讲座应该进行市场细分,如开辟求职者应聘专项讲座、关于幼教知识讲座、如何进行职场心理调节等,这样不仅能保证听众数量,还能让听众获得不少有用的东西。

  网络编辑:李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