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费之痛:家长为让孩子进名校花光积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3:14 中国青年报 | |||||||||
为让孩子进名校 家长几年积蓄全花光 漫画/李晓宣 本报讯 (记者 刘姝媛 朱超 本报记者 亓树新) 新学期开始了,为孩子进“名校”整整“奋斗”了两个月的李霞(化名)终于舒了一口气——孩子终于被送进名校了。 9月初的一天清晨,李霞把孩子第一学期的6000元择校费交到了哈尔滨市一所中学。这所中学是哈尔滨市一所优质中学的分校,距离李霞家不远。为了择校,近两个月来,李霞动用了一切关系,可谓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受尽了白眼”。
大海捞针找“关系” 李霞夫妇是一家工厂的普通工人。女儿今年小学毕业升初中,按照校区划分,她应该到一所普通中学读书。可是李霞不甘心,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她决定让女儿进“名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经四处打听,李霞得知要上“名校”必须有“关系”,或是通过教育系统的“内部人”牵线。这可给平日不善交际的李霞夫妇出了个难题。他们翻出尘封已久的电话簿,一边搜索着上面的人名,一边绞尽脑汁地回忆这些人的背景是否与“名校”搭上边。 终于,李霞想起她的一个10多年未联络的初中同学现在在一所“名校”当老师。 李霞立即打电话联系到了这个老同学。“上‘名校’只花钱是不够的,至少是教务主任以上的级别才能办,我们这些普通老师实在无能为力。”老同学直言不讳。 李霞哪肯因老同学的几句话而放弃。一连多日,她晚上提着水果和营养品站在老同学家门口等候,软磨硬泡,“毕竟你在教育口多年了,起码能认识一两个领导,至少比我强得多。”老同学不得不答应帮忙试试。 钱没送出去却病倒了 一周后,老同学告诉李霞,他通过一个朋友找到了教委一位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当场拒绝了,还从兜里掏出厚厚的一打纸条跟他交底:“这些‘条子’都是找我进‘名校’的。别看‘条子’多,可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后留下来的。里面有我顶头上司的亲属、有某局某实权派领导同学家的孩子,有退休老领导的孙子,还有省、市一些领导安排的。”这位负责人还说:“这些条子哪一个都得罪不起。为了他们,我自己家亲属的事情我都给推了。” 然而,这次碰壁仍没有打消李霞的念头,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紧夹在腋下的皮包,掏出一个裹着报纸的包裹,凑到老同学耳边说:“这里有5000元,如果不够我再给。”老同学无奈地摇着头说:“这不是钱的问题。” 回到家里,李霞一下子病倒了。 抓住一棵救命“稻草” 孩子上“名校”的事还没有眉目,李霞吃不好睡不着。两天后,还未完全退烧的李霞从床上挣扎着起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择校“奋斗”。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霞终于辗转联系到了某区教育局的一位退休领导。 如获救命稻草的李霞提着上千元的滋补品,到这位素未谋面的老领导家“串门”,恳请其帮忙。也许是被她的诚意打动,这位老领导爽快地答应了。李霞悬着的心总算有了着落。 还未超过3天,她又开始忐忑不安起来:老领导找的那位在“名校”有点实权的干部,在通了一次电话后,手机一直关机。 心里实在没底,李霞不得不硬着头皮,再次拿着礼品敲开了老领导的家门。在老领导的指点下,李霞找到那位“名校”实权领导的家,进门寒暄了几句,就将包裹着层层报纸的一个信封塞到了那位领导家的沙发缝里。走出房门,李霞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油然而生。 支付完这笔不菲的中间人好处费,李霞夫妇不敢有丝毫怠慢,经常出入酒店,陪着笑脸,请中间人吃饭。李霞说,这两个月去饭店的次数,比她这辈子去饭店的次数都多,但为了孩子的将来,她全都认了。 上名校就是冲着升学率 李霞说,为了孩子进“名校”上学,平时节衣缩食的他们几乎花光了几年的积蓄。 花尽毕生血汗钱挤进“名校”的分校是否值得?李霞说,自己这么做之前已认真考虑过。 她说,孩子进的这所“名校”的分校,授课老师和总校老师都是一样的,等到初二,孩子就可以搬回总校上课。据李霞讲,这所初中去年1000多名毕业生有一半以上考上了重点高中,就冲着这个普通中学无法比的升学率,她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花这个钱。 记者调查后发现,像李霞一样费尽心思为孩子“择校”的家长不少。一位有为孩子“择校”经历的家长告诉记者,“名校”和其旗下的“校中校”共享优秀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非常高,自然受到家长们的追捧。 还有家长感言:“择校风”越刮越猛,也使原本就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倾斜。但是一些实在拿不出“择校费”的家长只能望洋兴叹。 一位多年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表示,“择校问题”已经严重破坏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某种程度上金钱成了决定孩子能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让许多孩子失去了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