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盘点青岛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3:41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盘点青岛新农村
步入广阔的田野,到处是“三秋”生产繁忙的劳作景象,到处是农机轰鸣耕作的场面,今年我市“三秋”生产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农业机械将对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 群 摄

  

盘点青岛新农村
胶州市小康示范村赵家小庄村抓住新城区和工业园开发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带动二、三产业,实现了集体和村民的增收。

  王 群 摄

  □本报记者 梁学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注重社会公平,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和谐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春风吹向田野乡村。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城乡互动,推动了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已初见成效。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以来,已接近一年时间。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近一年来,青岛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如何?干部、群众对青岛的新农村建设有何建议和呼声?近日,记者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采访,试图较为全面、深入地解析青岛的新农村建设。

  政府:“三个机制”力促新农村建设

  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我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建立三个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格局。

  ——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市长夏耕等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出台了三个5号文件。今年,市政府确定围绕贯彻5号文件,专门就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镇村建设制定4个配套文件,从领导力量、工作队伍和经费投入上向“三农”倾斜。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6.84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3.7亿元,两年多的时间里翻了一番。据初步统计,今年,在百万亩高产优质粮食示范区建设中,市财政继去年后又投入4000万元资金,到明年建成时,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将达1.2亿元;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我市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计划用5年的时间完成317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在教育领域,市财政安排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4.3亿元,其中市财政新增经费1.5亿元,比去年增加1.2亿元;在医疗卫生方面,市财政投入9780万元用于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全市已有92%、共406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今年开始,我市还设立库区移民专项扶持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4581万元,用5年的时间基本解决220个库区移民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和贫困落后问题。这些举措的力度之大,投入之多都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史上空前的。

  ——建立城乡统筹的互动机制。为突出发挥青岛的工业、品牌、区位和开放优势,依靠城市的力量带动农村发展,早在2004年初,我市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三农”工作总思路,确立了城乡“七个互动”发展战略(一是城市工业集群化与农村工业化的互动,二是城市大工业支持与农业产业升级的互动,三是以城市品牌为依托的城乡对外开放互动,四是城市组团发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五是民营经济发展与富裕农民的互动,六是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互动,七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互动),拉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今年又将“七个互动”深化为“七大建设”,城乡互动的措施不断加强。全市搭建起规划对接、产业转移、干部交流、科技下乡、教育结对、卫生支农等城乡互动平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建立率先发展的促进机制。经过近几年的科学发展,我市已初步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形成了现代化国际城市大框架,具备了利用工业和城市力量拉动、反哺“三农”的能力,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国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不仅体现在发展速度上,更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围绕五大目标、推进七大建设、重点办好18件实事”的新农村建设意见,大力实施富民强村工程,突出完善农村的社会事业和保障体系,并将新农村建设任务逐一分解到具体单位、处室、分管领导和责任人,明确了工作目标、标准和完成时限,坚持每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半年一督查,年度一考核,在郊区掀起了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热潮。

  专家:四大优势奠定青岛率先基础

  青岛有没有希望在全国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案是乐观的。有关专家认为,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上存在明显的四大优势,发挥好这些优势,可大大提速我市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这四大优势为:

  ——青岛城市大工业加速向郊区延伸的优势。发挥好这一优势,可大大提高我市农村工业化水平。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我市已初步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工业基地和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大工业向农村延伸的进程明显加快。

  全市已有海尔、海信、青啤集团等450多家城市工业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至郊区,在五市形成了40多个销售收入20-100亿元的产业集群。胶南市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培育壮大县域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去年全市完成GDP29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亿元。目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已达到64家,税收过千万元的达到49家,全市生产总值的60%、地方财政收入的75%、税收总额的80%以上来自工业。

  ——城市资本充足和龙头企业壮大的优势。借此优势,我市尽快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畜牧、水产两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72个,其中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10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投资5.4亿元建成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去年全市农产品出口18.6亿美元,增长25.5%;其中水产品出口10.6亿美元,增长22.4%,居全国所有城市首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20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3%,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莱西、平度两个远郊市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

  ——青岛城市大框架初步形成的优势。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我市农村城镇化水平。近几年,我市探索出一条依靠组团发展带动城市化的道路。目前,“(青岛、黄岛、红岛)三点布局、(沿滨海大道)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大框架已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加速向农村沿海沿线辐射,城中村改造步伐全面加快,具备了拉动郊区整体迅速实现城市化的能力。去年,全市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7.5%,五市达到45.8%,重点镇达到43.8%,成为全省唯一无县、乡建制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群。

  ——青岛城市知名度迅速提高的优势。利用好这一优势,可稳步提升我市农村经济国际化水平。近年来,青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仅去年就获得了20多项全国之最,对国内外资本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郊区五市巧打“青岛牌”,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扩大外贸出口,有力地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去年,五市实际利用外资20.8亿美元,外贸出口58.5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57%和33.2%,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战场。胶州市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优势,积极推进青岛陆路综合物流中心和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去年外贸出口超过20亿美元,成为江北出口第一县(市)。

  农民:期盼得到更大支持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他们对青岛的新农村建设有何意见和建议?记者采访了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他们一致认为,第一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第二,期盼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

  胶州市的胜利村从农民渴望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做起,励精图治,加快发展,让农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他们的“当家人”赵晓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努力去做好广大群众他们所思、所盼的一件件实事、好事,让农民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明成果,这样就可以调动起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胶南市隐珠镇北高家庄的“带头人”赵天来则表示,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要建设好新农村是不可能的。生产发展靠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流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这些都靠农民的统一协调、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因此,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是要培养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培养新农民比农村修马路、盖新房更紧迫,任务更艰巨。

  胶州市洋河镇山相家村的村支书相锡存说,长期以来,农民生产经营方式单一,农民致富缺技术少门路,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建设新农村就要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帮助农民拓展更宽广的致富门路和空间。在这方面需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

  一些基层干部群众还提出,农民自身要有建设新农村的新思路、新方法,更要有全新的观念。农民要有进取精神,要富而思进,不能小富即安,更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新农村建设要靠新农民,靠农民自己建设自己的家园。变“要你建”为“我要建”,农民都有了“我要建新农村”的强烈意识和进取精神,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因此,广大农民都应有神圣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从现代化建设和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高度,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

  记者:“三基”初步让农民得到实惠

  青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如何?

  记者采访发现,我市的新农村建设,通过切实抓好“三基”建设,已初步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我市坚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基础、抓基本、抓基层三个重点,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受益。

  ——突出抓基础,努力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我市以水、电、路、气、通信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去年投入1.8亿元,完成了1050个村庄通自来水工程,目前全市已有82%的村庄通自来水。今年将投资1.54亿元,完成900个村的改水工程,年底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去年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全市行政村油路通达率达到83%,郊区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一位。

  ——突出抓基本,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农村保障。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构筑建老有所养、劳有所工、幼有所教、贫有所助、病有所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失业职工及失地农民保障、五保老人生活保障以及教育救助、残疾人救助、灾害救助、老年人救助、困难群众住房救助等“五保五救”体系,享受养老保险的农民已达到66.7万人;农村应享受五保的人口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覆盖率达到91.8%;农村保障标准已提高到每人每年1080元。从今年起,我市将全部免除郊区五市44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年内完成84个镇卫生院和3119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并对兼职从事农村公共卫生的村医实行补助;完成64处镇综合文化站和1200个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在农民个人筹资10元标准不变的基础上,加大市和区市两级财政投入,将五市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农民的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0元。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确保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转移就业7万人以上。

  ——突出抓基层,充分调动镇村组织和农民的力量抓好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我市着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目前,全市村“两委”交叉任职比例达到86%;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比例达到90%。创造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十项制度”、“为民服务代理”、“把第一时间交给群众”、“村级组织‘四权’决策机制”等新经验。同时,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达到1072个,带动农民30多万户,占总户数20%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步入广阔的田野,到处是“三秋”生产繁忙的劳作景象,到处是农机轰鸣耕作的场面,今年我市“三秋”生产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农业机械将对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 群 摄

  胶州市小康示范村赵家小庄村抓住新城区和工业园开发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带动二、三产业,实现了集体和村民的增收。

  王 群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