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风起云涌逐大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3:42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风起云涌逐大潮
现代化的温室育苗大棚。

  

风起云涌逐大潮
风起云涌逐大潮
风起云涌逐大潮
风起云涌逐大潮
风起云涌逐大潮
风起云涌逐大潮
中国经济的车轮在平稳向前行驶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近年来,我市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抓住高效、生态、品牌农业的主攻方向,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请看——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5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以建设高效、生态、品牌农业为主攻方向,积极落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八大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升级

  我市注重立足资源区位优势,按照“壮大优势农业、突出畜牧业、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突出抓好“四百工程”,即: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提高优质专用粮生产能力;沿大沽河流域,建设100万亩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沿平度、莱西北部山区,建设100万亩优质出口花生生产基地,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依托平度、莱西、胶南、崂山等果茶花产区,建设100万亩优质果茶和花卉生产基地,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业,提高农业区域化、优质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优势产业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00万亩粮食示范区已完成投资10980万元,基本达到了林成网、田成方、路相通、品种优、旱涝保丰收、机械化作业的要求,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其它3个100万亩生产基地建设已开始启动。

  ——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推广“九联模式”,以肉牛、肉羊、奶牛等优势畜禽为重点,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引导分散的养殖户向养殖小区集中,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提高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已规划建设27处标准化饲养基地,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65个。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健全疫病控制网络,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上半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3%,肉蛋奶总产量93万吨,同比增长6%。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突出抓好茶叶、特色作物、花卉等特色农业,提升生产水平和规模化效益,以此为依托,采取建设观光园、举办农业节会等形式,大做观光农业文章,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如:今年崂山区樱桃节收入达1010多万元,拉动相关经济增收3300余万元,参节农户7000余户,户均收入3500元。

  增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力

  科技是现代农业最关键的因素。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和基础建设,加快提高农业科技整体实力。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农科院及驻青科研单位的优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十五”期间,先后培育出9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取得科技成果378项,其中24个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上半年,我市组织实施科研项目80项,推动良种繁育技术、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等关键技术攻关。

  ——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建设农作物良种引育中心、高产奶牛胚胎移植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立主要农作物品种评价示范推广体系,加快新品种引育推广。目前,我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肉鸡、蛋鸡、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今年,市财政投入500万元,分别建设蔬菜、花生、果品、茶叶等5个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提高良种引育和推广能力。

  ——加快科技推广应用。从2003年开始,市财政约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提高农业科研转化能力;今年首次实行重大农业技术发布制度,推介20项重大农业技术和70个优良品种,涉及粮油、蔬菜、果茶花、生态农业、畜牧养殖和农业机械六大领域;继续抓好科技联户活动,组织500名中高级农技人员,每人培育2个核心示范户,搞好技术指导服务;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编写农业科技丛书10本,印刷10万册,刻录光盘10万张,免费赠送给农民。

  ——加强科研基础能力建设。为有效改善科研基础条件,开工建设了青岛市农业科技大厦,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2008年竣工投入使用,努力建成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等综合性的农业科研服务平台。今年,青岛市人大把加强市农科院建设列为1号议案,将其由差额改为全额事业单位,市财政每年增加投入1000多万元,加强农科院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借鉴工业理念和管理手段,突出抓好四个关键点,完善联结机制,拓展产业链条,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扶持“大龙头”。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加企业达到2072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3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30家,形成了以九联、万福等大企业为主体,覆盖畜牧、水产、蔬菜、油料等产业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570万吨,加工率达到42%。

  ——建设大市场。采取政府扶持、集体和企业投入、农民入股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59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26处,过5亿元的5处,部级定点市场6处。上半年,全市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交易量达313.5万吨,交易额达76.1亿元。去年,市政府投入3000万元,扶持建设了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每年举办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努力打造全省名优农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交易能力。

  ——促进大联合。按照“分类指导、培养典型、全面推进、逐步规范”的思路,积极鼓励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注册登记、资金、税收、信贷、人才等方面进行扶持。去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目前,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72个,组织农户30多万户,占总户数20%以上。

  ——培育大基地。市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扶持高效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已建成5000万元以上(生产规模1000亩以上)的种植业基地35个,国家级畜产品生产基地7个,水产品生产基地29个。

  提高现代农业市场竞争力

  外向型是青岛农业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认真贯彻国家和行业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先后制定了4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103项名特优农产品地方标准和9种农作物的GAP;健全市、区市、批发市场三级质量检测网络,实行农产品例行监测制度,加大质量监控力度;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加大高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整治力度,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全市已建设14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7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3个产品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33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紧紧围绕名特优农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涌现出了崂山茶、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等一批农产品名牌,大大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竞争力和知名度。目前,品牌经济已占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40%以上,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128个,其中:国家级名牌13个,省级名牌17个,市级名牌36个,初步形成了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品牌集群。

  ——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针对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口的“技术壁垒”,积极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采取市场和产品多元化战略,引导企业开拓美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有效化解出口风险。上半年,在日本实行肯定列表制度的不利影响下,全市农产品出口达到1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其中蔬菜出口1.5亿美元,同比增长40.8%。

  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围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今年各级用于土地治理资金约1亿元,治理面积达到19.9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全面铺开,市财政投入600万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40万亩,目前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5万亩,即墨、莱西两市被列为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大力发展集雨节灌、喷灌、微灌等节水设施,推广保墒固土、生物节水等旱作技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和资源利用率。

  ——抓好农村能源建设。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实施万户沼气示范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4000户建设任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取得了显著效果。

  ——抓好“白色污染”治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白色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广泛发动农民回收地膜,重点抓好可降解液态地膜的试验和推广工作,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今年市财政投入500万元,选择6个镇,总面积15万亩,开展“白色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力争试点地区残膜回收率达到65%以上。

  ——抓好秸秆综合利用。通过引进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推广青贮、微贮、氨化技术,建立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企业的“3+1”式秸秆收获产业链,采取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等形式,大力提高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水平。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达380万吨,占总量的65%以上。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积极会同质检、工商、公安等部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上半年,全市共整顿农资市场89处,查处违法案件347起,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总额400多万元,挽回农民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加大减轻农民负担和土地承包政策监督力度。近期,会同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农村政策、支农资金落实等涉及农民利益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立即采取措施,限期整改,有力地促进了党的农村政策落实,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在今年全省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税费改革检查中,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成绩。

  ——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全面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6096万元、良种补贴1200万元、购买农机具补贴1000万元。另外,积极争取农业部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120万元,对6000亩苹果园进行试点。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资价格增长较快,生产成本加大,农产品价格上行空间有限,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较慢,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增长。2005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3:1,上半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3.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二是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到位,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三是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口将增加,农产品出口门槛进一步提高,严重影响到我市的农产品出口。为进一步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一步,我市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加快推进农业“八大行动”。严格按照行动方案要求,加快实施进度,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带。在全面完成百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启动百万亩优质蔬菜、百万亩优质花生、百万亩优质果茶花生产基地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提高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重点是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十大产地市场、办好交易中心和青岛国际农交会、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推广农机作业“一条龙”模式,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市级财政投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2007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00万亩,提高耕地质量和肥料利用率。

  ——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一是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和土地承包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深入排查增加农民负担的隐患,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坚决纠正“两田制”、多留机动地等违反法律政策的现象,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积极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二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整顿农资市场秩序;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建设,建立运行高效快捷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探索村级债务化解的路子。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等“三大合作”。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进农村财务电算化网络化管理。四是加大贫困村扶贫力度,增加扶贫投入,改善村庄发展环境。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区市、批发市场三级检测体系,加强市、区市质量检测中心能力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力度,对监测结果进行质量追溯和信息通报。二是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使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8%,优质率达到90%;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和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杜绝违禁药物进入生产环节。三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重点对名特优农产品进行培育,鼓励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提高农业品牌建设水平。四是积极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推动主要农作物质量安全生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的制定、完善、推广工作,净化产地环境,严格按进口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生产。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充分发挥市农科院和驻青农业科研单位的优势,积极开展良种繁育技术、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综合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继续实施“良种工程”。抓好蔬菜、花生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农作物品种引进、繁育、推广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三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实施重大农业技术发布制度,深化农业科技联户、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加快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建议市政府实行农业技术推广补贴政策。四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站能力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经营服务功能,逐步构建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环境与能源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在今年完成万户沼气示范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明年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农村“一池三改”沼气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二是着力抓好白色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动白色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可降解液态地膜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逐步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三是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引进秸秆综合利用机械,鼓励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土壤质量;采用青贮、微贮、氨化等技术,开发饲料资源,发展秸秆养畜;推广秸秆气化技术,提高秸秆燃料化水平;充分利用农用物秸秆,推广食用菌养殖技术,发展食用菌产业。

  (本报记者)

  建设现代农业

  迎来最好机遇期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第一年。以“三农”视角来看,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一个新起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农业的现代化步伐也由此加快。

  我们经常说: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带来城市化加快发展、推动工商业文明扩散的同时,对农业的催化更新却显得格外“吝啬”。应该看到,我市目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得到根本改观。郊区那些高耸着的工厂烟囱和规模巨大的厂房旁边,田间地头的农民大多还是鸡鸭散养、人畜混居。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生态环境方面,我市目前平均肥料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而农业发达国家肥料利用率一般都在55%以上。长期滥用化肥农药,不仅是巨大浪费,更污染了土壤、水域,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样的传统农业,也无力缩小城乡差别、稳定提高农民收入。从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这一时期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尤其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更为困难。虽然近两年中央和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粮食生产等方面效果明显,但农业本身仍是弱质产业,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为此,建设现代农业势在必行。而当前,现代农业建设也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近年来各级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施沃土工程、优粮工程等项目,使农业综合生产功能得到很大提高,农业优势区域布局也得到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战略性进展;农业利用外资和“走出去”战略的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这一切,都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同时,城乡互动战略的实施,也使二元经济体制有了很大的突破,现代农业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相当一部分农村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为其他地区建设现代农业树立了好的样本。

  那么,现代农业的建设重点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呢?简要地说就是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有过专家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先进的科技文化、先进的生产设施,还有现代化的农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这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农业市场风险,既能够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够迅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综合部分“三农”问题专家的观点,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中,今后应该重点抓好这几方面的工作:

  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主产区区域化布局的战略调整。建设优质农产品的产业带。大力加强农业的其他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进步。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今后重点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农业化组织建设。

  继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面向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在突破性的新品种、新技术上下工夫。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在开发关键性的农业技术上加以推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不断加强农业的功能建设。既强调农业的经济功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应开发和培育农业的新领域,如农业的生态功能、旅游功能,以及充分利用农业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

  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提高了素质、有了增收的技术才能富裕。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来振兴农村。

  加快发展农业的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农业废弃资源,合理提高水和耕地利用率。 梁学勇

  现代化的温室育苗大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