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第一展” 百届铸辉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3:52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是节日,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宾客;不用昭告,却传递出中国经济的脉动。

  每年春秋两季,全球数以万计的客商飞往华南同一座城市,聚首、碰杯、洽谈,把笑声洒在越秀山下、珠江两岸……

  百次送往迎来,新中国以积极开放的姿态精心铸造一张展会“王牌”,创新、转型
、腾飞,用辉煌谱写共和国交响乐动人的一章……

  它有一个朴实的名字——“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它有一个更响亮的简称——广交会。

  突破封锁禁运 扩大对外交往

  10月15日,广州琶洲、流花新老展馆门前,彩旗迎风飘,气球当空挂,鲜花吐艳,客商云集,广交会喜气洋洋,迎来了50华诞、百届盛典。

  斗转星移,广交会如实记录了新中国崛起的步伐。

  新中国诞生不久,对外交往增加,工业化进程加快,急需外汇进口设备与生产资料。然而,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贸易禁运。甚至,香港生产的腊鸭出口也受到限制,因为“鸭子是从内地运来的鸭蛋孵化的”。

  面对“封锁”、“包围”的严峻形势,如何“突围”?举国上下都在苦苦思索。1956年,国家外贸部、广东省尝试举办了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会,获得成功。一些基层经贸人士建议,举办全国性出口商品展览会,在临近港澳的广州辟出一块“贸易特区”,打破经济封锁,扩大对外贸易。

  这一想法与中央的考虑不谋而合。1957年4月25日至5月25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从此,中国与世界贸易有了一扇新的窗口。

  这一创举,体现出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也凝聚了基层外贸人士的智慧。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创期,到六七十年代特殊困难时期,再到八九十年代改革转型期,一代代外贸人精心呵护广交会,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

  岁月如歌,广交会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清朝后期,清政府不敢参与国际贸易竞争,采取自我封闭政策。1757年,清朝政府改“四口通商”为“一口通商”,广州成了全国唯一通商口岸。那一次,是闭关锁国之举,中国错失加入首轮国际贸易大潮机遇。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但并非固步自封、排斥外援。1957年,国家克服重重困难举办广交会,正是要搭建“友谊的纽带、贸易的桥梁”。这一次,是顺应开放节拍,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

  广交会创办后很长一段时间,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粮油、土特、轻工等初级产品独领风骚。上个世纪90年代,精加工、高科技产品异军突起,开始在广交会上“唱主角”,一批知名品牌越洋过海走向世界。2005年,中国名列“世界贸易第三大国”。国际人士评价,中国从贸易弱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广交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开放才能进步”,参加过几十届广交会的冯锦满老人深有体会。20多年前,他所在的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广州公司初次参加广交会,摆出一款国产三轮摩托车,自我感觉蛮不错,却多日无人问津。最后,一位外商订了几台,他很高兴,一问才知道,人家是觉得产品像古董,买回去做收藏品。

  以“促进国家外贸出口、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为宗旨的广交会,伴随着新中国茁壮成长,每届成交额从几千万美元,增加到几百亿美元,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一展”。

  围绕开放大局 担当改革先锋

  党中央、国务院历代领导人对广交会关怀备至,多次视察;全国人民满怀深情,寄予厚望。

  计划经济时代,出口货源紧缺,全国各地把支持广交会当作一项政治任务,调动一切力量,组织出口货物。即使是“文革”期间,广交会也没有停办。

  香港、澳门同胞心系祖国,倾力支持。首届广交会采购商1223人,其中来自港澳的采购商有1021位。香港远大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欢,自称是与国货结下不解之缘的老家伙。50年来,他不管政治形势如何变化,届届参会,从不间断。广交会工作人员与他成了好朋友,亲切喊他“欢叔”。

  广交会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始终围绕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围绕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而发展创新,在推动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充当“排头兵”。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外贸实行垄断体制,全国只有8家进出口总公司及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能够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出口产品数量不多,结构单一。改革开放之后,封闭的市场环境不复存在,广交会要与国际贸易对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面临着组展方式、办会模式、参展主体、参展商品、展区设置、客商邀请等诸多挑战。

  广交会抓住机遇,找准定位,顺时蜕变,大胆探索,进入发展、转型最频繁、最快的时期,在改革开放浪尖上再奏凯歌。上世纪80年代,广交会打破外贸专业总公司垄断局面,吸纳各类企业参展,实现参展企业多元化;90年代,广交会结束专业总公司组团历史,实行各省市组团参展,并不断完善为“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展”。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外贸经营权,迫切希望利用广交会便捷的渠道,获得开展对外贸易的机会。“当时广交会面临的形势,一是展位严重紧缺,二是国际会展的专业化趋势明显。”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胡楚生分析。

  2002年春,第九十一届广交会大胆改革,实行“一届两期、分期举办”,按照国际惯例和买家的采购习惯将参展商品重新分类,展区设置更加科学、清晰,布展更加专业。此后,广交会的摊位迅猛扩展,从8153个增加到15676个。如今,广交会展位已增加到31408个,规模创历届之最。

  以往无缘参加广交会的民营企业纷纷亮相。从第九十五届到第九十九届,广交会上民营企业参展数从3270家大幅增加到5357家,所占比重也从27%提升至39%,成为名副其实的参展主体。第100届广交会,非国有企业占到七成,成为第一大参展和成交主体。

  增加进口职能 致力实现双赢

  从第101届开始,广交会的全称“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将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从此,广交会将从单一出口交易平台转变为进口和出口双向交易平台。这是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的重要举措,将有效发挥广交会在扩大进口方面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商品参展。业界人士认为,一字之差,反映了中国外贸政策从重视出口,转变为既重视出口也重视进口,更加重视进出口基本平衡。

  第一届广交会,代表中国当时最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产品,只是一台大发电机。就是这台发电机,还是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制造出来的稀有产品。国人引以为豪,舍不得出售,只摆在交易会展馆里当样品。即使出售,恐怕也没有人买,因为那时候发达国家已经生产出先进得多的同类产品。

  如今,走进第100届广交会琶洲展馆,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147家品牌企业,以最新的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在综合馆上集体亮相。它向外界表明,“中国制造”已经具备实力,与世界“高手”同场竞技。

  数十年来,广交会充当中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广交会诞生之后20年,一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是中国实现“大经贸”战略的重要载体。上世纪70年代,广交会每年出口成交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40%以上。广交会迄今累计洽谈成交额达到5183亿美元。

  数十年来,广交会充当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先遣军”。在信息闭塞的年代,中国人从广交会上获取信息,尽量加入世界经济潮流;信息开放的岁月,中国人从广交会捕捉商机,奋力追赶世界发展步伐。

  中国产品快速实现换代、升级、转型,广交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第八十六届广交会,机电产品成交量首次超过轻工工艺品,居第一位;第九十九届广交会,机电产品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比例高达四成;第九十五届广交会,首次设立品牌展区,设立保护知识产权机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50年春去秋来,100回宾客欢聚,底蕴深厚的广交会正遵循科学发展观,孕育发展模式之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向世界一流展会的目标冲刺!

本报记者 刘泰山 韩建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