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九大目标勾画和谐社会走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4:59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目标事关国计民生,可谓给中国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和谐社会“走向图”。

  完善民主法制

  切实尊重保障人民权益

  目标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有法不依等不公正的现象损害着人民权益。”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称,一些执法者自由裁量权空间太大;不少部门法规里,收费、审批、许可、扩大执法范围等有利于部门利益的条款较多,一些地方也存在着司法腐败情况。

  法制的完备是维护人民权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周天勇表示,政府部门要依法执政和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依法设立和依法经营,居民依法享受权利和负起责任。

  致力“共同富裕”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目标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是为了将来达到“共同富裕”目标。改革开放27年来,虽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高达9.4%,使人民收入总体稳步增长,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及垄断行业等因素,却造成了收入差距的鸿沟。“收入差距的拉大达到警戒线的基尼系数,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周天勇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说,当前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保障民生之本

  构建社会“安全网”

  目标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据测算,今后几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在1000万人左右。而社保体系依然薄弱,大多数农民尚未享受社保待遇……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表示,“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提法颇具新意。“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当前应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使社会就业达到最大化。

  杨宜勇说,当前要优先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确立城乡衔接的目标;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模式,管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和保命钱。

  强化公共服务

  提高百姓生活质量

  目标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增长保持在每年15%左右,但科教文卫等方面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1992年至2003年却基本没有增长。群众对“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反映强烈。

  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认为,随着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公共财政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公平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备,政府也将拿出更多精力放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上,这一不协调现象将会改变。

  增强全民素质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目标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据调查,我国公民教育、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农村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全国农村初中辍学率2004年为3.55%,未入学情况依然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陈瑛表示,提升国民素质要齐抓共管、制度配套,对于“荣”要表扬鼓励,对于“耻”要坚决反对。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公民道德面貌、社会文明程度有大的改变。

  激发社会活力

  打造创新型国家

  目标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实现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胡鞍钢说,“这将极大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

  我国经济虽高速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仅位居第28位。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条件下,在竞争中只能处于弱势地位。”周天勇表示,“由创业、创新、创造形成的活力亟待增强,这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周天勇建议,要积极鼓励创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

  维护社会稳定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目标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管理也出现一系列新问题。数字显示,2005年我国经济犯罪案件立案数和扰乱公共秩序犯罪呈现上升趋势。

  “本次全会提出的社会管理任务,目标清晰,具有前瞻性。”丁元竹说,“在以前基础上,指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出的措施更加具体。”

  周天勇表示,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等措施的实施,必定会营造出国家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实现天蓝水清

  与自然和谐相处

  目标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我国经济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式增长方式尚未扭转。

  我国人均淡水量、耕地、森林、石油仅为世界的1/4、2/5、1/5、1/11;我国GDP仅为世界的4.1%,但所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却分别为世界的7.4%、31%、30%。

  最新调查显示,全国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今年上半年仍继续上升。

  “天蓝、水清,是每个人的愿望。”杨宜勇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基于此,“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将单位GDP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设为硬指标。目前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准入标准正陆续出台。

  构建和谐社会

  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目标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一条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胡鞍钢说,“不过,却新增了12个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显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特色。”

  周天勇表示,在未来14年只要踏踏实实奋斗,就一定能实现物质富足、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目标,形成一个人与人、人与单位、社会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和谐相处的社会。

  据新华社

  新华时评

  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路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部署和各项举措。在《决定》指导下,我们将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而不懈奋斗。

  怎样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前进?《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目标、任务和政策,或多或少都包含有社会和谐的内容和要求在内。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是不一样的。许许多多的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党承担治国理政的任务,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说,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我们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地位的同时,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了环境、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所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因势利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不仅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但这种发展,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难以持续的发展,而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快又好的发展。一句话,应该是科学发展。所以,我们朝和谐社会的目标前进,要走的是科学发展之路、协调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在坚持发展中,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就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把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贯穿到所有发展的战略、发展的过程、发展的任务、发展的举措中。当前突出的,是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社会和谐的基础才会更为扎实,社会和谐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据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