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刊]武汉人的精神家园(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10:39 汉网

  传统手工技艺(44-56)

  榨房榨出纯净油,彩龙生动凭汉绣。武汉灯彩进北京,洪太铜锣誉全球。

  传统的武汉手工技艺,许多可列为中华绝活。篾扎的风筝和灯彩多次在全国重要比赛中夺魁并进京举办迎亚运大型灯展,为武汉赢得“龙灯誉京城”的称号。讲究诚信,制作
精心的高洪太铜锣,还受到中外艺术团体的喜爱,一些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均以拥有一面高洪太铜锣为荣。

  三鲜豆皮热干面,武汉“过早”好新鲜。莲藕煨汤麻烘糕,汉味名优土特产。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商贾往来、八方杂居的繁盛都会使武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生产、生活与消费习俗。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以武汉人“过早”吃热干面开始了城市生活的一天。

  传统手工技艺

  44、汉绣

  主要内容:清嘉庆年间汉绣初见于江夏。咸丰年间汉口设织绣局,武昌已有苏洪发、万兴发、徐大华等名绣坊,形成武昌塘角街妇女刺绣加工基地。清光绪年间汉口万寿宫有绣铺32家,形成远近闻名的绣花街。1910年,汉口美粹学社、彩霞公司的绣字、绣画荣获南洋赛会一等金牌奖;1915年,汉绣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牌奖。解放后,汉绣大型壁挂《三棒鼓舞》、《闹莲湘》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汉绣戏衣为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汉剧名流余洪云、牡丹花、陈伯华等量身定制,受到赞赏。

  特征:汉绣以“平金夹绣”为主要特色,与全国苏、湘、粤、蜀等名绣驰名中外。具有色彩浓艳、华丽多彩、金碧辉煌、装饰味浓的艺术效果;针法与"四大名绣"迥异,是有其特色的精美刺绣工艺。

  专家点评:汉绣是武汉地区具有自己风格的绣品,已有二百年历史。曾经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清末、民国),现在仍有传承。

  45、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

  主要内容:汉锣与京锣、奉锣、苏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锣”。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武汉就有制作铜响器的作坊。“高洪太”是武汉著名的铜响器制作业老字号。90年前,来自黄陂的高青庵在汉口长堤街开办了“高洪太铜响器店”。1946年,高永运为梅兰芳剧团潜心研制成一种声似虎啸、响而不躁的锣——“虎音锣“使”高洪太“在业界声望大增。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纯正的音质、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中外用户的一致称赞。

  特征:驰名中外的“高洪太”铜锣,以发音洪亮、起手灵活、吃锤省力、调门准确、造型优美、品种多样而著称。“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高洪太”的特点即能凭借灵活运用正锤、反锤、实锤、虚锤、轻锤、重锤等技巧准确定音。波士顿交响乐团、德国柏林交响乐团等许多世界著名乐团的演出用锣都出自“高洪太”。

  专家点评:清代早期武汉即有铜锣制作,汉锣是中国四大名锣之一。高洪太铜锣是汉锣代表作,历史悠久,锣声洪亮,造型美观,在海内外很有声誉。

  46、汉口荣宝斋书画装裱

  主要内容:1934年7月,北平荣宝斋总店在汉口交通路口创办荣宝斋汉口分店。1939年春,赵化民将分店转存的货物购下,以荣宝斋寿记牌号重新开业。解放前著名国画家张大千、黄君璧在汉举办画展时,其作品均由荣宝斋装裱。1957年,国营荣宝斋成立伊始,即设立裱画室,聘请著名裱画艺人胡宗海之侄胡献文承接装裱业务。胡从艺40余年,技艺精湛,长于揭裱旧画。

  特征:字画装裱为荣宝斋传统业务。荣宝斋的装裱艺术,讲究两个“精”字,即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画面平、齐、光、软、不泡、不皱、不湮墨、不走色,具有配色协调、雅致大方的特色,历来为书画家、收藏家所敬重。

  专家点评:汉口荣宝斋在上世纪30年建店之初即为北京荣宝斋的分店,有悠久的历史,是经营文房四宝、书画篆刻并兼营装裱制作的专业商店,有自己的经营特点,是书画家、文人墨客和爱好者心仪之地,是武汉著名文化品牌。

  47 .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

  主要内容:在武汉,历史最久的是武昌王府口豆皮(今武昌解放路与紫阳路交叉处),因其为杨家祖传,又叫“杨豆皮”,开业于清道光年间,于1929年正式挂上“杨洪发豆皮”的招牌。“杨豆皮”具有油重、外焦、内软、清香的特色。武汉三鲜豆皮的创制人郭春山和被誉为“豆皮大王”的高金安,均先后在杨店做过。1929年汉阳人曾厚诚在大智路口开办了“通成”饮食店,抗战后进行整修扩店,增加经营品种,改招牌为“老通城”饮食店。高金安等制作的“三鲜豆皮”,在传统的制法上大力创新,总结出豆皮馅、豆皮浆、豆皮煎制等一整套精细的制作方法。

  特征:豆皮浆清、皮薄、火功正、配料、调味均匀适当,吃起来味香爽口、外脆内软、油重而不腻。三鲜豆皮皮薄色艳、松嫩爽口,馅心鲜香,油而不腻。

  专家点评:三鲜豆皮自上世纪20年代创制,深受武汉人喜爱,并流传至外地。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品尝,现已成为武汉老百姓喜爱的食品之一,应该保护、发扬。

  48、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

  主要内容: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人们不仅竞相品尝,还纷纷向他拜师学艺。

  专家点评:武汉的热干面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为我国的“五大名面”。

  49、武汉面窝制作技艺

  主要内容:面窝系武汉特有,它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两面金黄、外酥内软、中间脆的圆形米饼。因形似面饼,中间有窝,便取名“面窝”。

  此类项目还有:

  50、圆木微缩技艺

  民间艺术家“刘泥巴”,擅长微雕、木刻、石刻、花灯、剪纸等多种工艺,曾制作20多件微型中国圆木家具和一套圆木工具。他将我国传统的“圆木用具”、“圆木工具”用紫檀木微缩制作,荣获湖北省首届绝技绝活大赛金奖。

  51、篾扎风筝技艺

  民间艺术家陈士荣,用民间传统手工艺风筝制作了千余幅风筝作品,人称"风筝王"和"武汉风筝陈"。其制作的宫灯、京剧脸谱风筝代表武汉参加在山东潍坊举行的全国广告风筝大赛及全国风筝精英大赛,囊括一、二、三等奖。

  52、武汉灯彩扎制技艺

  继承了我国汉唐以来的篾扎制造工艺,明清时期已有武昌紫阳湖灯会的传说。上世纪80年代起,已将现代的电、机、声、光等技术用于制灯工艺。

  53、武汉煨汤技艺

  武汉“筱陶袁”鸡汤、莲藕煨汤等技艺,在湖北民间广泛流传,区别于广东煲汤技艺,其独特技法及风味,不但令身处异乡人回味不已,也使外地人慕名而来。

  54、青山麻烘糕制作技艺

  最早出现于清朝末期,在皇室供职的青山翰林,在每年春节后,按照当时惯例将麻烘糕作为本地的土特产带至京城,作为馈赠佳品倍受皇室达官贵人的青睐。民国年间,青山镇就有蒋利记、万星恒、蒋合仁、张义茂、张朗如、合记等六、七家厂店生产经营麻烘糕,以香甜松酥的独特口感成为闻名省内外的糕点佳品。

  55、黄陂榨油技艺

  杨楼子湾榨油坊于明嘉靖年间由先祖开创。其榨油生意,以挑油转乡、以籽换油循环进行。此后,四乡效法,建起了油榨坊,并逐步走向半机械化,待现代机械化榨油出现以后,传统的手工榨坊走向消亡。

  56、武汉“过早”

  主要内容武汉早点品种众多,如热干面、米粉、面窝、豆皮、豆丝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是本土地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发展这一习俗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保护和传承武汉“过早”的习俗,对满足群众需求、解决就业、发展旅游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传统医药类(57-58)

  痔疮首选马应龙,传统品牌可信赖。四大药店榜有名,买药要买叶开泰。

  马应龙药业与中国四大中药店之一的叶开泰是饮誉中外、深受民众信赖的武汉两大传统制药企业。数百年的制药历史与讲究诚信、注重质量、创造品牌的企业精神,是其赢得“买药要买叶开泰”的市民口碑和行业推举,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根本原因。

  传统医药类

  57、叶开泰中医药传统

  主要内容:汉口叶开泰中药店始创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有385年的历史。叶开泰的先祖叶文机从江苏来汉口,在大码头鲍家巷赁一店屋,悬壶应诊,是为“叶开泰”之始。此后相传17代,前店后厂。从清乾隆至咸丰百余年间,自设作坊,狠抓质量。所有自制成药,进药时无不严格把关,使用道地药材,绝对做到“宁缺勿滥,不好再来”。因而得以畅销湘、粤、赣、皖、豫、陕各省和港澳远至南洋。

  特征:人们评价叶开泰的药,一个字--灵。而且越传越神。作坊屏风上贴有“宁缺勿滥,不好再来”的警示语。

  专家点评:曾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广州的陈李济同为中国四大药店之一。

  58、马应龙制药传统

  主要内容:武汉马应龙创始于公元1582年(明朝万历十年),创始人马金堂于河北定县(今河北定州市)开办小型眼药铺,创制“八宝”眼药。至清乾隆年间,马金堂的后人马应龙将“八宝眼药”定名为“马应龙定州眼药”。四百多年来,马应龙制药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民俗类(59-62)

  汉正商贸一条街,金银招牌美名传。归元旧街办庙会,人山人海闹翻天。

  以昌明主持“有庙有和尚才是正宗庙会”的笑谈为标志的汉阳归元庙会走上了全国庙会文化论坛。还有汉正街的金字招牌,“街名一半点名呼”的老字号,体现了武汉的民风民俗。

  民俗类

  59、木兰庙会

  主要内容:木兰庙会以黄陂北部佛道两教胜地木兰山为核心,其影响辐射与黄陂毗邻的县、市,尤以新洲、孝感为盛,并波及到安徽、河南等地区。

  因传说受朝廷晋封的木兰将军生、葬于此,被民间尊以为神,从唐朝起大兴土木,终建成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之佛道两教圣地,民间朝山进香,拜谒以木兰将军神位为主体的诸神,至今已一千五百多年。

  木兰庙会活动较多,最盛大的是八月亮子会。由和尚、道士举行典型的祭祀仪式,并有各地数百人至千余人的亮子会为主体,手捧亮子菩萨,吹吹打打鸣鞭放铳,见佛叩拜,遇庙烧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形成声势浩大的宗教活动。

  专家点评:木兰庙会以佛道两教胜地木兰山为核心,影响辐射黄陂毗邻县市,波及安徽、河南,拜谒以木兰将军神位为主体的诸神,已历1500多年,宣扬忠、孝、勇、贞、烈、节、义,有促进人心向善的功能。

  60、汉阳归元庙会

  历史悠久,近年发展规模巨大。以昌明主持“有庙有和尚才是正宗庙会”的笑谈为标志的汉阳归元庙会走上了全国庙会文化论坛。

  61、旧街花朝节

  主要内容:旧街花朝节(又称花朝会),源于新洲区旧街“庆福寺”庙会,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农历二月十五日的花朝庙会,从明末开始与其他庙会有所不同,除烧香许愿、看戏游乐外,兼有买卖。花朝庙会期间,正值年节结束备耕开始,群众乘赶会之机,自发地带些日常耕作用具作点交易。邻近的黄陂、黄冈、麻城以及安徽、河南等地农民慕名而来,顺便带些竹木器、铜铁制品等来出售。

  特征:新洲旧街花朝节已由最初单纯的民间祭祀仪式,发展演变成民间物质文化交流的盛会和人民群众的盛大节日。

  专家点评:新洲区旧街花朝节,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现在还在传承,游乐和商品交易非常红火,人气很旺,成为当地民风民俗,可谓民间节日。

  62、汉正街招牌

  主要内容:汉正街是汉口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数百年来一直是汉口的商业精华之所在。旧汉口镇之商业有所谓的“上八行”(商号行栈,聚会点设在沈家庙)和“下八行”(为手工艺作坊)。据《汉口小志》称:最著名者俗称“八大行”,即盐行、茶行、药材行、什货行、油行、粮行、棉花行、牛皮行。旧时汉正街一带的手工业作坊多为划行归市,前店后坊,自产自销。许多街巷多以行业命名,如淮盐巷、豆腐巷、竹牌巷、花翎巷、烧饼巷、打扣巷、钱板巷、灯笼巷等,正如《汉口竹枝词》所云:“街名一半店名呼。”

  专家点评:汉正街商贸习俗集中地概括了从明代到民国初期汉口商业社会和各种主要行业及其经营方式,出现了“叶开泰”、“谦祥益”、“宝成楼”、“老凤祥”等一批老字号、老招牌;汉正街的兴衰体现了我国民族商贸习俗的演变历程,反映了汉口城市商贸习俗的成长发展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