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刊]武汉人的精神家园(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10:39 汉网

  今年6月2日,我国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月28日,我市公示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预选名单。虽间隔三月,表明武汉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纳入与全国同步的潮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武汉,究竟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价值何在,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大张旗鼓地保护、传承、张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我们推出“武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以展示这些属于我们武汉的精神文化瑰宝,它们鲜明的民间性、浓郁的地域性和无可取代的精神价值,已成为彰显
汉派文化、推动武汉发展的宝贵文化资源。

  武汉人的精神家园(一)

  ■记者 蒋太旭 通讯员 涂腊梅

  也许汉口长堤街那名叫李包的早点师傅怎么也未想到,他在无意间发明的热干面技艺,经过七十多年的传承和丰富,已成为今人倍加珍惜的精神财富。

  而那些当年在汉口码头营生的码头工人们更不会想到,他们卖苦力时声嘶力竭地喊出的码头号子,也成为我们这座城市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可以这样说,人们对城市遗产和财富的认识,从没有像今天这般深刻和迫切。

  在一浪高过一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预选名单,经半个月的公示,现即将提交市人民政府批准,包括汉剧、楚剧、汉绣、湖北评书、伯牙子期传说、木兰传说等在内的62个广涉民间文学、传统戏曲曲艺、杂技竞技、民间音乐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社会民俗等类别的项目,进入此次保护名录。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汉正街商贸习俗、武汉人“过早”习俗及武汉人的煨汤技艺、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等一大批与普通武汉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事也进入了名录预选名单。

  这意味着,我们这座城市对本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浏览这林林总总、多姿多彩的项目,也许不少读者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和疑问:这些被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究竟有何价值,它们对于我们这座城市、对今天的人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力气去保护、传承、张扬它们?

  城市个性的重要标识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这一方水土养育出的还有属于这一方水土的精神之花。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能代表其市民的生活方式、精神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不论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还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都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历史文化的基本内容,蕴含着这一地域百姓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造就了武汉人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的气度和豪情,也积淀下极为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

  自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2006年6月2日,我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湖北入选20项,汉剧和楚剧位列其中。

  民俗学家、武汉大学教授李惠芳认为,武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预选名单的公示,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它既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当代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又向世人表明,对于一座城市而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么的重要。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诉诸口头、行为、心意的文化传承。它们是非物质化的,却又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活态的文化存在。它贴近民众的生活,直接影响着人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民族或某一个地域的民众集体创造的共同财富。

  在武汉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孕育,其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不仅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其价值所在。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强调:正因为如此,它们不仅体现着这一地域居民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我们这座城市区别其他城市最富个性魅力的重要标识。

  无论是诙谐幽默的“贱三爷”故事,还是八面威风的高跷狮子舞;也无论是技惊世界的顶碗绝技,还是声名远播的木兰武术……它们都无不根植于乡土,与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血脉相连,呈现出汉派文化的特色和风韵——汉剧、楚剧吟唱的是汉调楚腔,伯牙子期的传说就发生在汉阳……即使在曾与苏绣、湘绣齐名的汉绣作品中的龙文化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它表现的并非北方皇权的威仪,呈现的却是汉江水运交通工具上的龙图腾。

  武汉之所以是武汉,不仅仅是因为它拥有独特的山川地理形胜,更重要的是它拥有这些独特的文化标识。一位多年从事社会群众文化工作的老同志对此感触颇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贯穿于我们这座城市的昨天、今天及明天,存在于每一位武汉人血脉和记忆里的标识,正是人们认识、了解、甚至是找到这座城市的路标。如果没有或失去它们,武汉就不是武汉了。”

  汉上百姓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共同创造、为大家所普遍认同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但它是养育我们精神家园的民间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共同的文化家园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达这一地域居民的个性特征,并形成普遍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专家们这样概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共同特性——民间性。

  我市公示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预选名单,虽有60余项涉及多个不同类别,但它们都与汉上百姓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形成武汉所特有的民间文化宝藏。

  黄鹤楼虽屡毁屡建,但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黄鹤楼传说,却一直在百姓间广为流传,颂扬的是普通老百姓聪敏勤劳和知恩必报的传统美德;而伯牙子期传说扎根于深厚的楚文化传统中,其流传两千多年来,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灵感的源泉,并融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泛化为友谊、爱情与婚姻的理想境界,其所蕴涵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重友情、守承诺的道德标准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也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中药要买叶开泰,雨伞要买苏恒泰,铜锣要买高洪太。”68岁的“老汉口”李道亭老人随口道出的这句民谣,说明了武汉的这些老字号至今仍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声誉和地位。而武汉的“过早”习俗,至今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已成为武汉市民不可或缺的消费习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我们民族精神的植被,也是滋养一个民族灵魂的根脉。”对于我们这座城市而言,这些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笔城市财富,更是汉上百姓不可缺失的精神家园。因此,面对它们日益消亡的现实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推动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

  “公示名录预选名单,只是表明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决心,真正的保护工作还任重道远。”武汉市文化局局长唐惠虎表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它的“特殊性”,这绝不等同于我们去保护一幢优秀历史名建筑那么简单。它的保护要通过“传承”来实现,这就需要全民的关注,需要一代又一代传人为此作出努力和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李惠芳教授介绍说,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基于两点共识:其一,人类要求得持续发展,必须注意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其二,人类要和谐相处,必须尊重彼此的创造性。

  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说,以往我们重视经济建设较多,关注文化建设相对较少,今天的“醒悟”实际上标志着我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提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有相适宜的文化土壤和环境,还必须通过新的创造来丰富它、发展它。

  历史学家、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皮明庥认为,武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非常丰富。过去,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层面研究得不够,调查得不够,掌握的资料不够,所以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是全面的,公示的名录预选名单,只是代表性地反映了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体情况,但不代表全部,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挖掘和发现。

  今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在一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文化所具有的软实力功能势必成为区域竞争的力量底蕴。而文化遗产正成为我们站在前人肩上继续迈进的基石,让我们看清过去的足迹,获取创新的灵感。

  作为黄鹤楼传说的载体,建成开放仅21年的黄鹤楼不仅已成为与西安大雁塔、巴黎圣母院、意大利比萨斜塔等名胜一样的城市文化标识,也成为一个魅力无限的旅游品牌;“贱三爷”也已成为我市动漫产业的一个强势品牌;而由木兰传说为核心的木兰文化产业每年能给黄陂区带来逾亿元的产值……这些都充分说明,今天,在我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时,这些价值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源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守华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我们首先要把它们挖掘、清理出来,判断它的价值,明确保护措施,使之成活下去,然后再来利用和开发它,让它们为武汉的发展注入活力。

  一处“世遗”申报成功带动一方经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有专家呼吁,我们还必须加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步伐。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的世界文化遗产元素,也应被视作这个城市的经济因素。

  民间文学类(1—7)

  高山流水觅知音,白云黄鹤绕名楼。家喻户晓贱三爷,木兰从军更风流。

  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湖山列市、四季分明的江城,以长江奔向大海的磅礴气势和独特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难以数计的传说、故事、歌谣、歌词……它们承载着城市悠久的历史,铸造了华中重镇的人文精神。这些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学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而且成为教育子孙后代和重铸武汉市魂的优秀乡土教材。今天,这些传说和故事还在民间传承,这些歌谣、歌词还以鲜活的生命合着时代的节拍踏歌奋进!如今白云黄鹤已成为武汉的别称,知音传说更是一阕高雅而优美的乐章飞越重洋,在异国他乡余韵绕梁。

  民间文学类

  

[特刊]武汉人的精神家园(一)

  美国卡通片中木兰形象

  

[特刊]武汉人的精神家园(一)

  黄鹤楼传说壁画

  

[特刊]武汉人的精神家园(一)

  伯牙子期传说雕塑

  

[特刊]武汉人的精神家园(一)

  动漫“贱三爷故事”里的人物造型

  1、黄鹤楼传说

  主要内容:黄鹤楼的传说与诗词、文赋、楹联等共同构成了黄鹤楼的文化积淀,如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等诗句,均取材于其中。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最早见于公元502年左右的《南齐书卷十五州郡志》,书中有“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去”的记载。市群众艺术馆于1983年搜集整理编印的《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中,收入了“辛氏修楼谢恩”、“吕洞宾骑鹤飞天”、“鲁班神工建楼”、“武状元建楼拜仙”、“胜象宝塔孔明灯”、“李白登楼夸崔颢”、“黄鹤楼上看翻船”等多篇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

  特征:黄鹤楼传说来自民间,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仙道文化、民间智慧、文人流韵等传统文化内涵。

  专家评点:黄鹤楼的传说历史悠久,一直与屡毁屡建的黄鹤楼相生相伴,且不断丰富延展,神秘奇诡、妙曼多姿、委婉动人,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特色鲜明的文学价值和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堪称武汉民间文化的瑰宝。

  2、伯牙子期传说

  主要内容: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牙奉王命出使楚国,在乘船返途中行至龟山脚下,与樵夫钟子期通过高山流水之曲一见如故,结为知音,相约来年。次年伯牙如期而至,子期却辞世而去。伯牙悲痛欲绝,摔琴绝琴,从此不复鼓琴。伯牙子期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两千多年。

  特征:产生在我市汉阳区、蔡甸区的伯牙子期传说,已进入中国文化典籍《列子》、《荀子》和《吕氏春秋》,明代作家冯梦龙以故事写成话本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更使传说家喻户晓。相传为伯牙所作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不仅入选美国“旅行者”号宇宙探测器携带入太空的“地球之音”金唱片,也为我国古琴艺术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专家点评:伯牙子期传说所独创的“知音”意蕴,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精神文化交流的向往,具有普遍的价值理念。“知音”和“高山流水”早就成为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符号,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深远意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木兰传奇

  主要内容:“木兰传奇”是一个千古传颂、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忠孝精神的集中体现,又是历史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的不朽佳作。它在黄陂发生和演绎,成为人们世代奉为经典的活剧。该传奇故事内容主要有9个情节:木兰出世、少年木兰、替父从军、塞外征战、立功凯旋、皇上封赏、辞官回乡、悲剧情爱、终老故里。

  特征:“木兰传奇”在历史上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因它突出了“忠孝”这个最重要、最核心的主题,体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中最动人心魄的“家国情怀”。

  专家点评:古典名著《木兰辞》及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武汉黄陂木兰山,即由木兰而得名。早在明代问世的多种古典文献中,就认定黄陂为木兰故里,由此构成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庙、木兰墓等一系列风物,并生发出众多口头传说、戏曲、小说等作品,不仅传承至今,且影响日渐扩大,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贱三爷”的故事

  主要内容:“贱三爷”是生活在明朝中期汉阳县的民间机智人物,他豁达豪爽、机智幽默、聪明能干,兼有舍己为人、扶危济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品德,并具有“越是狠的越不怕”的豪气。他没有固定职业,干过百行百业,他斗地主豪绅、奸商高利贷者、流氓地痞从不手软,帮助穷苦人从不吝啬,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资助受苦难的人。他到处行侠仗义,为民除害,在民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故事与传说。

  特征:“贱三爷”的故事具有极鲜明的汉味文学的特色,乡音乡情乡缘特别令人亲近。“汉味文学”由“贱三爷”源起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贱三爷”乐观豁达的性格,有着武汉人火热的情怀,他那不惧恶势力的斗争精神,是武汉人耿直勇敢性格的表现。

  专家点评:“贱三爷”故事根植于民间,人物鲜活,语言具地方特点,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艺术价值。“贱三爷”的故事涉及武汉地区许多民间风俗习惯,是研究保护武汉民俗、民间文化的好资料。

  此类项目还有:

  5、“惟楚有材”传说

  流传于武昌,主要内容有清初湖广巡抚林天擎撰写“武昌府学重修记”百年后修建“惟楚有材”牌楼传说、曾国藩重题“惟楚有材”传说及楚材街传说。

  6、卓刀泉传说

  流传于洪山,讲述的是关羽驻兵今卓刀泉,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的故事。

  7、黄陂民间彩词

  流传于黄陂地区,是一种介于诗词与歌谣的说唱载体,在黄陂地区具有悠久的传统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鹤楼传说壁画供图:王勇;伯牙子期传说雕塑供图:吴楚启)

  除署名外,本刊文图资料由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类别概说撰文:熊朝锏本版编辑:蒋太旭韩玉晔本刊版式设计:黄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