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靠什么防范外来入侵生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10:01 河北日报

  围剿"生态杀手"黄顶菊60天启示录

  10月20日,一场“战役”成果大检查将在全省展开。

  这场战役始自两个月前的8月14日,同时在我省的衡水、沧州、邢台、邯郸、石家庄、保定和廊坊等7个市展开。战役的敌方就是被列为今夏我省生态环境“头号杀手”的黄顶
菊。

  来自我省有关部门的消息,目前,曾经侵入30余万亩地域的“霸王花”黄顶菊已基本得到控制,相关部门还在继续进行严密监测。

  然而,有专家认为,如果早两年向黄顶菊“动手”,防治起来会很容易。黄顶菊在河北的大规模扩散,暴露了我省对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治机制还不完善,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剿不灭的“狂花”?

  9月末的一天,石家庄热心市民王先生给我们报料,在省会体育南大街和南二环交叉口附近的绿化带里有一片面积不小的黄顶菊。

  赶到现场,笔者看到,那片黄顶菊密密麻麻地分布在一条通往名为“解放服务站”的工厂的道路两旁,面积约为200多平方米。这些黄顶菊长势非常凶猛,个头虽然不高,但都已经开花,并且结出了黑色的种子。而紧挨着这一小片荒地的就是长满了庄稼的农田。

  在该服务站工作的郝小姐是在今年春天注意到这种“长得还挺好看”的植物的。自从在媒体上得知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毒草黄顶菊后,每次路过就顺手拔几棵,便成了她和同事的习惯。

  然而,进入8月份的时候,郝小姐惊奇地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那片黄顶菊已经长成了足有1米多高的大型植物,植株扎得很深,靠她的力量已经拔不动了。更可怕的是,它们还蔓延到了更远的地方。

  全省统一的清剿工作开始后,四五个手拿镰刀的妇女没几天工夫就把它们割除了。

  万万没想到,就在最近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这些黄顶菊又都冒出来了,并且蔓延得更快。

  郝小姐顺手拔了几棵,用手拨弄着一粒粒黑色的种子:“就这一粒明年不知道会生出多少黄顶菊,多可怕啊。”

  包括郝小姐在内的许多人都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担忧,这种拔了又长的毒草到底能不能根除。如果不彻底清除,周围的生态环境究竟会遭受多大程度的破坏。

  黄顶菊这种“死而复生”的状况究竟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

  或许,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张朝贤的一段工作历程或多或少可以检验8月份那次围剿的“战果”。

  就在全省围剿工作结束后不久,张朝贤从北京沿307国道驱车出发,南下进入沧州、衡水。每5公里一驻足的走走停停,算不上特别的细致,然而,“数目不少”的黄顶菊仍然被不断地发现在道路两旁。

  京沪高速路旁的成群簇拥,枝干直径达6厘米的高大植株,逼近农田的疯狂态势……张朝贤看得触目惊心。

  甚至于,就在最近,省植保总站还接到了14名农民联名打来的举报电话,称滹沱河边发现大面积黄顶菊。

  由于对黄顶菊这种外来生物的了解有限,目前所采取的办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摸不清到底在哪些地方还有黄顶菊的种子分布,也不知道这些种子到底可以存活多少年。

  在分析了剿灭任务的艰巨性后,河北省植保总站的专家把彻底清除黄顶菊的时间限定在了3年。

  但是在张朝贤的眼中,情况似乎更加不容乐观:已经实现了入侵定植的植物,几乎是难以根除的。

  据了解,各市新一轮普查黄顶菊的工作正在进行中,以迎接全省将在10月20日开展的全省联查活动。

  一份迟来的应急蓝本

  2001年,衡水湖畔惊现奇异植物。所有的人对它一无所知。

  2003年,经过对出现在衡水和天津南开大学的这种形状奇异的菊科植物标本的研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鉴定,这是一种尚未报道的外来植物,并把它定名为“黄顶菊”。

  虽然,此时的黄顶菊已经引起了省植保专家们的注意,然而,突如其来的非典使即将在全省查治黄顶菊的行动化为泡影。

  就这样,这项原本很有可能把黄顶菊扼杀在萌芽里的行动,一直拖了再拖。

  2005年3月30日,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建成向副省长龙庄伟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外来物种———黄顶菊入侵危害我省情况和进行防控对策研究的建议》,副省长宋恩华、龙庄伟分别作了批示。

  黄顶菊的扩散速度令人咋舌。到2006年夏天,短短5年时间,外来生物黄顶菊已在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石家庄、保定7个市的47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发生。

  2006年6月,3392份名为《河北省突发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草案)》

  发到了河北省政府各部门、各市人民政府和各县市区政府的手中。

  对于黄顶菊治理工作而言,这份应急预案的出台,其意义似乎非同小可。

  几乎在同一时间,省农业厅也发出了关于印发《河北省黄顶菊疫情防控实施方案》的通知。

  7个市的植保部门更加忙碌了。不定期的检查清理工作渐渐遏制住了黄顶菊蔓延的疯狂势头,也让不少群众对这个植物有了初步认识。

  8月中旬,随着全省清剿黄顶菊行动的启动,各市县的行动渐渐步调一致起来。

  地方相应文件相继出台、大大小小这样那样的现场会、各类媒体轮番宣传、成千上万份的明白纸……

  由此,治理黄顶菊的行动,从部门行为一跃成了交通、水利、财政、教育等多部门联动的政府行为。

  但是,由始至终,从省里到各市都没有一个专门治理黄顶菊的预案蓝本可参照,是因为治理行动来的太迟称不上突发事件,还是这次植物来袭远远比不上非典那样令人胆战心惊,我们不得而知。

  围剿黄顶菊中的“牢骚”

  在获得不错的治理效绩之外,这样的“牢骚”也不难听到。

  ———黄顶菊出苗期较长,只要条件适宜从4月下旬至8月份都可出苗,全年要组织两三次的防治,才能将其消灭在开花结籽前,这就大大增加了组织难度和防治成本。

  ———人员、资金、车辆、设备不够。黄顶菊的发生地主要是在国有荒地和河渠道路两侧,政府组织人员、药、械防治的成本较高。据了解,目前整治黄顶菊的活动还没有列入省级预算,政府资金到位的很少。农业上在治理行动中投入了2000万元,农民是投资主体,占到了整个投资的90%。而前几年的人员机构改革使得个别县里的植保站里只有一个人。而城市里的植保站所有的工作都是靠几个技术人员和几辆打药车进行。

  ———黄顶菊分布区域涉及道路、荒地、农田、城镇等环境,需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但由于各级各部门重视程度不同,协调联动不够,影响了防治效果。

  ———有明确责任的地方,也不一定都能及时防治。各地的“公共植保”底气不足,还非常薄弱。比如单位地面上出现了有害生物,如果没有影响到单位的工作,很可能存在只顾忙业务,忽视防治这样的事情。在农村,部分地段的黄顶菊没有进入农田,要求农民自觉防治就很难。

  ———科技保障滞后。我省还没有一个检测植物病毒的实验室。目前,对黄顶菊的发现治理还停留在用眼看的阶段,治理方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省植保总站检疫科科长张连生告诉笔者,在黄顶菊蔓延程度还不是很严重的2003年,防治起来是很容易的,防治成本也不会太高,如果当时有关业务部门很重视这件事,也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在他看来,虽然黄顶菊在检疫上比较艰难,控制起来难度很大,但技术上的难题可以一步步攻克,而背后蕴藏的一些管理问题是最麻烦的。

  据了解,我国仅规定了对43种外来有害植物的检疫,我省又补充了6种检疫对象。黄顶菊不在其列。

  我国现行的《植物检疫条例》从某种程度上还残留着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条例在具体实施中,由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园林局和国家环保局4个部门齐抓共管,必须要顾及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整个防控工作的负担。

  而就目前的检验程序而言,基本上还停留在静态管理阶段,和国际上的动态管理相比,无论是在风险分析,还是在预警预测方面都存在很多的漏洞。

  亟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自6月份,以省植保总站、河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农业大学植保学院为主体的植保学会对黄顶菊进行了深入考察。然而,考察越是深入,其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的问题也越多。

  植保专家张连生指出:“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体系和机制的问题。目前的体系和机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阶段,相对滞后。应该改目前国内静态的管理模式为与时俱进的动态管理。建立一个保障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填补目前的监管漏洞。”

  目前,我国涉及到外来物种控制问题的相关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

  然而,这些法律、条例及组织体系主要集中在人类健康、病虫害及与杂草检疫有关的方面,并没有充分包含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或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关内容,与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控制外来物种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事实上,我国虽然对于引入问题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但远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外来入侵物种控制体系,对于外来入侵物种的早期预测、监测及早期控制和迅速反应,都没有予以充分重视。

  我国在引进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方面还不是很完善。例如水葫芦当初是作为一种猪饲料引进,福寿螺是作为一种食物引进,结果现在国家每年要花费5亿元对水葫芦进行清理,福寿螺在我国多个地区横行肆虐,给农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建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除应包括入侵风险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外,更应特别重视外来入侵种的长期生态影响。

  另外,目前现有的一些早期预警体系,并不具备对环境或生态的迁变进行监测的能力,早期预警更无从谈起。因此,建立完备的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体系就显得格外迫切。

  为了能够及时控制入侵物种的大爆发,我们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快速反应体系。而目前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所拥有的多种重大疫情快速反应机制或紧急行动计划,并不适合或很少考虑到针对生态环境的入侵破坏问题,因此,防范外来入侵生物亟须建立一个专门的入侵物种快速反应的长效机制。 □本报实习生 李娟 相关新闻 我省已遭40余种外来物种侵袭

  据省林业局初步统计,目前河北省外来入侵生物大约有40余种。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有意无意地将产自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这些生物快速生长繁衍,形成了自我维系的种群,改变和破坏了生态环境与生态平衡,对落脚地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乃至全国外来生物入侵所引发的生物灾害和生物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和凸现。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百亿元。

  在入侵我省的外来物种中,昆虫类中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危害最为严重,发生面积最大。

  植物类中主要包括:葡萄根瘤蚜、北美红脂大小蠹、

苹果棉蚜、蔗扁蛾、加拿大雁、稻水象、土荆芥、杂配黎、反枝苋、皱果苋、豆瓣菜、王不留行、北美独行菜、斑地锦、火炬树、野西瓜苗、日本菟丝子、圆叶牵牛、曼陀罗、婆婆纳、豚草、小蓬草、一年蓬、牛膝菊、欧洲千里光、野燕麦、假高粱、梯牧草等。 背景 外来生物:是敌还是友

  提起生物入侵,人们也许还很陌生。其实,像我们常常提到的牵牛花、水葫芦、口蹄疫、疯牛病、

艾滋病等,这些都是生物入侵的典型代表。

  究竟什么是外来生物入侵呢?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物种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引入其他地区,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现象。

  生物入侵,如果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那么某个物种在某个生态

  系统中原来没有这个物种,是通过人为有意或者无意的从其他生态系统中引入到这个生态系统中,这就叫外来物种。但是,一旦这种外来物种在当地形成自己繁殖,形成对当地生态或者经济的破坏,这种物种可以称为外来入侵物种,这是以生态系统来界定。现在,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被公认为除环境破坏之外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它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生物入侵分有意和无意两种。随着物种的引进,这些外来移民确实给当地的生态环境乃至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也不可否认它们也有造福人类的可能。

  外来物种究竟是友是敌,不可一概而论。外来物种并非完全是有害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外来物种”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来自爪哇的红薯、来自墨西哥的玉米、来自巴西的烟草、来自东南亚的橡胶、来自地中海的油菜、来自美洲的向日葵等等都是舶来品,蔬菜水果多是外来物种,五谷杂粮也不都是本地物种。

  专家认为,对于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来说,外来物种很少能够形成入侵的规模。我们只有更了解它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我国对外来生物入侵的预防与管理还有赖于国家能力、研究能力、监测与管理能力三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整理/李娟 访谈 省农业厅环保站专家吴鸿斌: 打响抵抗外来物种的人民战争

  今年夏天,一场轰轰烈烈的围剿“生态杀手”黄顶菊的专项整治行动在我省的7个市同时展开,并由此引发了关于生态安全讨论的风暴。有关人士认为正是这场全民战争拉开了我省全面抵抗外来物种侵袭的序幕。

  新闻纵深:目前我省在治理黄顶菊的工作进行到了哪个阶段?为什么把它称作是一场全民战争?

  吴鸿斌:黄顶菊的危害,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到目前,全省对查明的发生区基本防治1—2次,黄顶菊的发展蔓延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有的地区又发现了新长出的幼苗,现在植保部门正在加紧检查力度,严查死角,10月20日还将进行一次全省联查行动。

  在集中围剿黄顶菊的行动中仅仅依靠农业部门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涉及到园林、交通、水利、教育、财政等其他部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除治必须依靠政府组织。

  这次全省集中围剿黄顶菊大行动,已经从原来的单纯的部门行为上升到了政府行为,全体公众都参与到了这次行动中来,称之为全民战争并不过分。

  新闻纵深:从这次整治黄顶菊的行动中,我们得到了什么经验教训?

  吴鸿斌:目前来讲,外来生物入侵对我们而言还是一项新的工作。黄顶菊是外来入侵生物的一个代表。整治黄顶菊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像应急体系相对滞后,相关机制还需创新,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建立和完善持续有效的防范机制是和建立

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致的,这需要多个部门做多方面的努力。

  作为主抓农业生态安全的部门,我们还有责任不断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引导,让他们逐步认识外来生物入侵给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危害,真正把广大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参与到治理行动中来。

  新闻纵深:从治理黄顶菊开始,我们注意到,我省特别加强了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工作,其意义何在?

  吴鸿斌: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广泛,近年来,水葫芦、紫茎泽兰、薇甘菊、湿地松粉蚧等外来入侵物种已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摸清我省外来入侵生物的现状,进一步做好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预防与控制工作,我们正在全省开展一次外来入侵生物状况调查。这次调查从7月开始,12月中旬结束。

  充分认识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外来入侵物种,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入侵途径、防治技术方法以及案例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工作。

  采访/本报实习生 李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