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徐州“外来务工潮”透出什么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11:02 扬子晚报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徐州劳务输出累计达到105万人,收入近100亿元,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达到21.3%。可见,在徐州这样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劳务收入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然而,近日记者发现,在当前这股浩浩荡荡的劳动力转移大潮中,一股强劲的“外来务工潮”却悄悄“逆流而上”,在徐州“抢滩登陆”。

  外来劳务大军“抢滩”徐州

  2006年9月26日,丰县孙楼镇陈楼村徐州龙泉木业有限公司车间里,罗中玉正在给板材“上面”,在他的旁边,他的妻子、连襟、兄弟共6人,也在同样忙碌着。他们全部来自四川广元市农村,来丰县打工“淘金”已整整三年了。

  在丰县孙楼镇,像罗中玉这样的外来务工者还有很多。陈楼村开元木业公司100多名工人中,除了2名本村人外,其余全部来自山东泰安。

  近年来,孙楼镇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镇目前共有大小企业3000余家,约需要3.5万劳动力。而全镇现有劳动力3万余人,尚有5000余人需求缺口。该镇除就地转移本地劳动力外,还从浙江、安徽、山东、四川等地吸纳劳动力1.2万余人。在木材加工专业村陈楼村和蔡楼村,两村吸纳的外来务工者均达2000多人,都超过了本村人口。

  记者了解到,这种被外来务工者“抢滩”的劳务“倒流”现象并不限于丰县。在徐州市鼓楼区琵琶办事处下辖的6个村400多家民营企业里,集聚着7000多人的外来务工队伍。据悉,这些务工者绝大多数都是技术工人,主要来自福建、浙江、安徽及苏中、苏南等地。

  亲友链条串起“夫妻军团”

  在位于琵琶办事处台子村的翠都玻璃厂,记者见到了安徽合肥民工张家武。

  2004年,张家武从网上看到了翠都玻璃厂的招工信息,他联络了当地包括自己和妻子在内的12名技术人员,一起来到了徐州台子村打工。这12人系6对夫妻,全部在玻璃厂找到了岗位。比张家武更“绝”的是,常州籍同厂工友高鹤平来应聘时,一次带来了12对“夫妻军团”。

  在坐落在丰县孙楼镇张梨园村的徐州丰隆木业公司里,来自四川德阳市冯店镇的民工管云章介绍,自己和妻子及哥哥嫂子都在这里做工,“我和妻子从两年前建厂时就来了,我哥嫂还是我介绍来的呢。”他的哥哥管云海说,现在家乡还有20多个亲戚朋友看我们干得不错,正在联系准备过来打工。

  鼓楼区琵琶办事处经济科科长郭宝光介绍,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以工招工,通过亲朋好友自发联络介绍而来,或是夫妻、父子,或是兄弟姐妹等,在亲友链条的串接下,这支务工队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劳务高薪底气足

  四川籍民工管云章一语中的:“对于我们这些打工者来说,哪里有钱挣就到哪里去。”同时,丰县劳动局局长蔡可印也一语道破“天机”:过去我们农村劳动力多是外出“淘金”,现在,随着全民创业浪潮的涌起,我们这里也“遍地生金”了,所以引来了“淘金人”。那么,这些外来“淘金人”到底淘到了多少金呢?

  来丰县之前,管云章曾在上海和广西北海打工,作为一名熟练工,在那里他每月可挣1000元至1200元,而在丰县的徐州丰隆木业公司,他的工资在1500元左右,高的时候可达1700多元。管云章说到这些,一旁的福建老板、丰隆木业公司董事长郑银峰连连摇头:“丰县的劳务工资太高了!”

  郑银峰介绍,由于劳务输出和当地产业的发展,使得当地劳动力紧缺,这直接导致了当地劳务工资的提升。他曾在南宁、北海等地投资办厂,那里的工人月工资仅800元左右。

  其实,管云章的打工收入也算不上太高的。在鼓楼区台子村翠都玻璃厂,作为熟练技术人员,张家武的月薪超过了3000元,而他妻子陈霞每月拿2000多元,这样他们夫妻俩月平均收入不低于6000元。而高鹤平和妻子承包了车间里的两个炉口,一年纯收入除去生活开支外,还能剩余12万元。据悉,在这个厂里没有人比他收入再高的了。

  记者了解到,在徐州地区的外来务工者,多为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他们的劳务工资平均都在1200元以上。

  外来工鼓了徐州人腰包

  业内人士指出,徐州劳务从输出变为输入,正说明徐州农村经济已由传统上的农业种植向产业化加工经营转型;同时,外来务工人员也给徐州农民增收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办事处的财政收入由本世纪初的200多万,达到目前的2800万,这与外来务工人员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的农业收入每年递减30%,而工业商业收入每年递增20%。说白了,我们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由外地人支撑的。”鼓楼区琵琶办事处副主任魏振云说。

  在该办事处殷庄村,支部书记张锡龙告诉记者,他们村农民近年来共建了20万平方米厂房,用以招商引资,吸引了50多家福建浙江企业和600多名外来务工者,每年全村仅租金收入就可达到600多万元。村民杜庆收建了2000多平方米厂房,租给四家浙江企业后,吸纳了50多名浙江工人来此务工,这样,他一年坐收租金近20万元。

  “别以为外来务工者抢了徐州人的饭碗,其实,正是他们让徐州人的腰包鼓了起来。”魏振云说。本报记者李先昭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