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很多电影与一座城市--见证中国电影25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14:39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刘晓林

  不能说是电影哺育了杭州人,哺育杭州人的东西很多,但可以说电影与杭州人相生相伴。

  这不,都伴随了一个世纪了。即使从1981年在杭州颁发金鸡奖百花奖的结缘算起,到
今年10月第十五届中国金 鸡百花电影节颁奖会又回归到杭州,杭州人与电影又风雨同行了25年。

  电影,就像运河,穿过漫漫时空,最终还是要流到杭州;电影之与杭州人,就犹如龙井茶,在每日不知不觉的日常生 活里,滋润着杭州人;就像钱江潮,每年都要激情无限地激荡杭州人;就似那丝绸带,即使时间久了,每次把她翻出来,当初 那些真切的感受又会重温如初。

  25年,很多电影与一座城市相伴相随。杭州,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人”。

  25年前的一个夜

  25年前的那个夜晚,记者还只是一名浙江大学的学生,很清楚地记得,代表中国电影的最高军团伴着这个雨夜潜入 杭州体育场路那座船型的体育馆。

  这是文革结束不久的一次颁奖会——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颁奖盛典。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中 国影坛的首次电影人大聚会,也是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前身——电影“双奖”颁奖活动开创在全国巡回举行的第一站。

  电影作为冲击中国人心灵最有力的文化形式之一,在当时的国人心目中,具有至高的地位。作为全民和专家评选出来 的奖项在杭州颁发,你说能不牵动那些关注的目光?

  那时的电影可不像现在的关注度那样有所降低,那时的电影就是嗷嗷待哺的国人最好的养料!是电影告诉封闭的国人 还有“爱情”这样东西,是电影抚慰了文革中伤痕累累的中国人。

  由叶楠编剧、吴贻弓导演的《巴山夜雨》里,国人的命运在中华母亲河长江上沉浮,“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 秋池”的一个时代的惆怅弥漫在雨中的长江,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和写照。她能夺得当时的大奖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而在里面有出色表演的当时我们心目中的偶像“张瑜姐姐”,连同她在《庐山恋》中对郭凯敏说的那句英文:“I Love MyMotherland”,与庐山风景一起让我们开了眼界。最感人至深的是在电影《小街》里那个剪短发 装作“假小子”的张瑜,她那扑闪的大眼睛,与“在我童年的时候,妈妈留给我一首歌,没有忧伤,没有忧愁,唱起它,心中 充满欢乐,啦啦啦啦啦啦啦……”

  这动人的歌声,和文革中一个小孩和母亲的命运带给我们的冲击,怎么能不让国人泪流满面!

  说实在的,在那个雨夜,很多与观察记者一样的杭州人都想就近看一眼带给我们冲击的“叶楠们”、“吴贻弓们”、 “张瑜们”。有些杭州人有幸近距离看到了他们的音容笑貌,有的远距离分辨着他们模糊的身影。但不管怎么样,观察记者在 这里所写的是杭州的一个视点,是杭州和杭州人怎么看中国电影的,不知道那个夜晚的“叶楠们”、“吴贻弓们”、“张瑜们 ”是否心悉生活在每一个角落的人们是怎么心系着他们的电影的。

  在那个晚上,我们看到了“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海外赤子”陈冲,也聆听到《渡江侦察记》里以及《燕归来》里有 精彩表演的英俊的达式常“我轻轻地念,请你们静静地听”的朗诵。还有中国电影界的泰斗、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人、杭州人夏 衍先生,以及曾经给中国电影有《女篮五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等精彩奉献、当时拍出感动成千上万中国人的 《天云山传奇》而与《巴山夜雨》同时摘取最佳故事片奖桂冠、后来又拍出《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 秋瑾》、《最后的贵族》、《清凉寺的钟声》的大导演、浙江人谢晋先生。群贤毕至,高人云集。杭州与电影是真的有缘了!

  25年前的一个夜,金鸡首次高鸣,杭州人与中国电影一起开始更努力地“闻鸡起舞”了。

  杭州杭州你擦亮眼

  “伤痕电影”渐渐收干了杭州人的眼泪,杭州人想看另外一些电影的时候,说想看就看到了。

  那时,在杭州胜利剧院小范围地放映第五代中国电影导演的探索片《黄土地》,杭州人也跟着睁大了探索的眼睛。

  看过这部电影的原浙江省电影公司《银幕天地》美编胡一达赞叹说:“原来电影也可以这样拍的……”好像代表了一 些人的观感。

  电影把画面视觉放大到一个无比重要位置上,而故事情节却很简单,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一个新鲜事情。

  第五代中国电影导演认识到了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视听的地位,视听为他们所重视,胜过讲故事,这既是他们对中国 电影的革命性贡献,又是他们后来的某些电影如《英雄》、《无极》等讲故事能力不足的起因。

  《红高粱》中“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让杭州人大面积地认识了张艺谋,这是张艺谋对杭州人心目的首次占领。记 得当时为迎接张艺谋的到来,浙江大学的狂热“谋迷”们早早就等在笕桥机场迎接张大导演,终于看到了刚刚带着《红高粱》 西行抱回“金熊”的张大导演那咧着嘴暴着牙的微笑升起在飞机舱门开启的一刹那,就在机场,谋与“谋迷”们一起颠起了大 轿,“大花轿,翻翻眼,……哎呀我的……”,“喝了咱的酒啊,滋阴壮阳嘴不臭……”,“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 从此张艺谋大胆地往杭州走来。

  《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人联想到人人为争宠而勾心斗角的某种体制;《菊豆》那特别的情节和特有的场景好像挑动了 中国人脆弱的血管;《秋菊打官司》又引起当时还不能进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而想要个“说法”的普遍 国人的共鸣;《活着》生动地记录了国人一个时代的真实生态和心态;直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当时杭州电视台《名人 名家》的记者为了到拍摄现场去采访一次老谋子,不惜呆了几天几夜。这种报道,难道没有牵动杭州人?不久,又有杭州的媒 体爆出并肩作战的战友另有所爱要与老谋子分手的消息,那几天好像这成了杭州最大的新闻似的,遇到的朋友无不惊讶而又惋 惜地问这个问题:“听说巩俐要与张艺谋分手了,真的是这么回事吗?”

  由此可证杭州人是多么地关注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界。

  张艺谋对杭州比较大的一次“折腾”是为电影《幸福时光》的选秀,这是当时超过现在超级女声规模的一次总动员。 那时候会表演一点的杭州女孩几乎都去了,对她们来说如果能当上“谋女郎”是最为幸福的事情。虽然后来出来的电影《幸福 时光》有失张艺谋的水准,但很快,他的另一部新作《有话好好说》很自然地堵住了说不满的杭州人的嘴。《我的父亲母亲》 没有让杭州人失望,但《英雄》、《十面埋伏》却让杭州人发笑:“画面美丽,故事空洞”,探索导演又回到了最初探索片的 旧巢。以至张艺谋在纽约给他妈妈打电话说《英雄》没有中奥斯卡大奖的那声叹息,杭州人听得真真切切。

  杭州人对电影一直睁大着慧眼,当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些探索。直到现在,一些杭州人还很内行地向观察记者总结探 索片领军人物陈凯歌这25年来的探索:“只有《霸王别姬》是成功的”,“这跟他熟悉京剧和中国这段历史有关”,杭州朋 友分析说。其他的《棋王》、《孩子王》、《荆柯刺秦王》等不但没有一点“王”的气息,而且离“王”差得很远,杭州人听 说其中《孩子王》在国外得了烦闷无味的“闹钟奖”,也想去试试是否会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无奈,杭州没有公开上映,也就 难以获取真实体验。

  陈凯歌“边走边唱”,突然有一个生动抓人的小制作电影《和你在一起》,才让杭州人惊醒:陈凯歌还没有到江郎才 尽的地步!不过,这种惊喜延续了没有多久,又被他不争气的《无极》打了一记闷棍:我们是否看错了?听说《无极》也要去 问鼎奥斯卡,有个杭州朋友居然这样摇头:是不是皇帝们糊涂得总是不知道自己并没有穿新装?并开始对中国电影界开始表示 悲哀。事后的结果证明杭州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杭州人不笨,对电影有着自己明亮的慧眼呢!

  杭州人对中国电影始终睁大着眼睛,缘于这里有很多的文化人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杭州文化人以能获取音像资料馆的电影观摩券为荣。在那里,每周都会安排一些获奥斯 卡大奖的经典影片供大家欣赏,如《闻香识女人》、《与狼共舞》、《莫扎特》、《刺杀肯尼迪》之类。就像当时的北京人可 以到中影公司的资料馆饕餮电影大餐那样。影评协会是最时髦的机构了,省、市电影公司都组织设立,那些电影院经理是最敬 业的影评作者,每个大学也设立了影评协会,每次有新片出来,影评协会会员可以到省、市电影公司的放映室的看片会上优先 观赏,然后在观后会上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观后感,回去成文发表在报纸、杂志上,或者参加评选。所以,每部电影都会遭受到 评头论足。无论是谢飞的《香魂女》,吴天明的《人生》、《老井》,还是滕文骥的《都市里的村庄》、《海滩》、《锅碗瓢 盆交响曲》、《黄河魂》,抑或是黄建新的《轮回》、《黑炮事件》,黄建中的《良家妇女》,王进的《寡妇村》,丁荫楠的 《逆光》,胡炳榴的《乡情》、《乡音》,以及给杭州人引出了主旋律这个概念的电影《周恩来》、《开国大典》、《大决战 》、《开天劈地》等,杭州影评人无不一网打尽。

  流着电影的血,

  澎湃着电影的声音

  电影已经流到了杭州人的血液里,看电影已经成为杭州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大家都记得很清楚,来自台湾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曾经把杭州人的眼泪催成满城的风雨,直往西湖里灌;《 少林寺》的歌声响彻院校、里弄,杭州人还跑到拍摄过的杭州竹林寻踪,争相传说演秃赢的“坏蛋”计春华来自杭州武术队等 等。电影,对杭州人的影响很深。

  冯小刚有一句名言:“我不拍电影,中国人看什么?”如果改一下,可以说:“如果不拍电影,杭州人看什么?

  杭州人对电影的重视也许强过别的城市,所以杭州成为“影家必争之地”,很少有电影公司不会重视杭州的需求能力 ,几乎所有重要影片的首映都要考虑杭州这个点。

  何以如此?应该说,除了杭州这座城市所散发的人文气质和独有的浪漫风景外,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先生的 话来说,就是“杭州的电影氛围一直很浓厚”。吴贻弓主席与杭州有不解之缘。他不仅原籍是杭州人,而且他执导的在国内获 大奖的《巴山夜雨》就是在杭州获奖的,以后他的《城南旧事》也让杭州人感受到了“长亭外,古道边”的往事故情,特别是 他执导的以浙江大学为背景的《流亡大学》,不仅在杭州取景,还在杭州首映。杭州观众对电影的热情,他是非常熟悉的:“ 杭州过去曾是全国六大电影发行地之一,电影的群众基础很坚实。现在,它依旧保持着火红的电影消费水平,在发行收入上, 一年6000多万元的数字,按人均消费计算,在全国首屈一指,是电影发行量最高的。”

  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也说:“杭州有最忠实的电影观众群!每年走进影院的观众有300多万人!”仅2005年, 杭州各类电影厅接待电影观众330多万人次,票房收入70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在线观众数均列全国前茅,人均电影消 费居全国之首。

  杭州在电影的消费上全国首屈一指,电影是否应该对杭州刮目相看?

  生活在杭州,经常会听到大家口里念叨一些电影台词,或者哼着几首电影歌曲。比如有一年,满城都是冯小刚电影《 手机》里的那句台词:“做人要厚道!”在这之前,冯氏电影里的台词常常会成为杭州人嘴里的流行语。比如1997年是冯 小刚电影《甲方乙方》里的“打死我也不说!”1998年是《不见不散》里“我又能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以后是《 大腕》里的、《天下无贼》里的一些“技术含量很高”的经典台词。冯小刚如果到了杭州,应该会很有成就感的。

  杭州与电影的姻缘很深。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重视影视的创作和发展,这又进一步拉进了与电影之间的距离。应该是从去年开始吧,杭 州先后投拍了《桂花雨》、《来世有缘还叫你爸爸》、《最后一次爱你》等三部故事影片,与电影进行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这让记者回想起20多年前浙江有一个电影制片厂,当时曾拍了一部叫《胭脂》的电影,颇让人难忘。其实,杭州有 一些电影人才,使得这座城市与电影的姻缘更近。比如25年前的那个颁奖的夜晚,“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我终于见 到了……”的《杭州日报》记者古榕,若干年后“衣锦还乡”,给杭州老乡带来了他执导的电影《红尘》、《红天鹅》,总算 圆了一个杭州人的电影梦。作为浙江省“从事电影工作50年的电影工作者”、受到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表彰的浙江省电影 公司的老前辈卢守怡,那时候常常组织大家评论电影,自己也常常为电影撰写影评。他与电影的缘份实在太深了: “195 2年底,我从文工团调到省电影公司,做过电影宣传,放映管理等多项工作。于是,这一辈子,我就没离开过电影。”对于电 影,卢守怡有太多的回忆:“当时,放映员就骑个独轮车,装着拷贝和16毫米的机器,把电影送到浙江的村村落落,村民们 都像过节似地迎接我们。我记得,放完电影我们就在破旧的小学课桌上睡一宿,条件很艰苦,但觉得很有乐趣。当时,我们只 有一个心愿:要让基层的群众看到电影。”

  《钱江晚报》的文艺记者丰峰早年也吭哧吭哧地磨过电影剧本,不过后来更多是与电影编剧、导演、演员拉家常,以 报道电影界的事情来接近电影。原来在浙江省电影公司工作的职员黄镭光,大概在当时公司的“奥斯卡电影厅”看电影多了, 后来干脆与同事一道开了一家叫“古今电影工作室”的公司,这几年还真拍了不少电影,还经常邀请港台演员加盟他们的电影 ,一直在为杭州人圆电影梦。

  听说,眼下杭州准备投拍的故事片《江湖祭》也已获得广电总局批文,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最近将开机,这是杭州 投拍电影的一个新消息。早些年,杭州要投拍某某电影的新闻也时常出现,比如报纸上曾经刊登过一则消息:说为了配合杭州 打造“爱情之都”,杭州要拍摄一部叫《杭州之恋》的电影,这个消息一直振奋着观察记者,可是后来不知何故,这事没了结 果。

  其实,根据观察记者的感觉,杭州生来就是为电影而存在的一座城市。这不仅是这个城市的电影消费热情很高(别的 城市影院可能冷冷清清),而且每一轮新片上映时杭州影院的票房总是捷报频传(怪不得香港电影导演协会主席吴思远要选择 杭州投放他的影院了);也不仅是这个城市的电影关注度很高——这几十年来,到杭州来过的电影人可谓“过江之鲫”,杭州 从媒体到个体对电影界的一声一息都分外关注。《秋瑾》、《大桥下面》、《高山下的花环》等一批优秀影片在浙江各地开了 首映式,一大批著名导演、演员在浙江各地体验生活,拍摄影片。这些好像是过去的事情了。那就说最近因为冯小刚也玩起了 “晚饭”《夜宴》,卷入了大片中,张艺谋新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又选择了杭州这个城市作为点映点这两件事情吧!他 们又很自然地给杭州人带来了一个新的话题: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电影的大片出路问题,人人都着急地要为中国电影把 把脉。也不仅仅杭州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外景地,到处都是画面。早些年,当戛纳等小地方因为电影节而名声大噪时,观察记者 曾闪过一个念头,如果在杭州这么优美的地方设立一个常年电影节,杭州在世界的知名度岂不更高?但不知道为什么,最大规 模的拍摄基地最终落在了交通条件远不如杭州的浙江

横店,杭州与电影基地还是擦肩而过……更多的,还是杭州这个城市生来 就有许多电影的DNA。一不小心走到杭州的百花深处,你都有可能遇见一个向你说起电影故事的良人。

  杭州,一个像电影画面一样美丽的地方,一个养育着许多吮吸着电影奶瓶奶嘴的人们的城市,一个有着活得像某些电 影故事情节的人们的环境,让它来为中国电影当见证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