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法拉奇以笔代剑 战斗一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14:39 观察与思考

  -姚国会

  20世纪令东西方政治领袖最头痛的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于9月14日去世,安眠在她的故乡佛罗伦萨, 终年77岁。

  这位被誉为“欧洲最著名的记者”,采访过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其中包括邓小平。她
的性格多姿多彩,英国《卫报》 把“精力充沛”、“任性”、“充满激情”、“爱出风头”、“勇敢”和“固执”这些形容词都送给了她。法拉奇在中国颇有 知名度,当她的死讯一传出,中国主要网站便开始纷纷报道,并回顾她与中共已故领导人邓小平的一段缘分。

  喜欢玩命的战地记者

  法拉奇1929年6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

佛罗伦萨,在三姐妹中排行老大。她的父亲是一位木匠,也是意大利反法 西斯抵抗运动“正义与自由”的成员。法拉奇10岁起就“参加了革命”,给抵抗运动放风、传递情报,还曾把逃出法西斯魔 掌的盟军士兵领到安全地带。这种勇敢的性格为她日后成为“名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法拉奇原为激进左派,在佛罗伦萨大学念书时就当上了记者。早年参加反法西斯组织,文笔犀利,知识渊博,是欧美

国际新闻界的权威。1969年,为《时代》周刊写稿,她以第一位战地女记者身份采访越战,奔走在越南战场时,数次被炮 弹碎片击伤,但她毫不胆怯,并勇敢地在越南目睹这场战争的荒谬。她所撰写的越战手记,至今仍有可观的销售量。

  她最危险的经历发生在墨西哥城。1968年在奥运会举办前夕,该城发生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活动,政府派兵镇压, 枪杀了几百人。在采访过程中法拉奇身中三枪,被士兵拖着头发拽下楼梯,扔在大街上。但她大难不死,被人救了过来。由于 她先后报道了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重大冲突,成为当代最著名的战地女记者之一。她的工作秘诀是出其不意激怒采访对象, 设下一个个圈套,激情成为她独特的新闻招牌。

  1969年法拉奇出版了日记《我们,天使和魔鬼》,详尽介绍采访越南战争所经历的日子。1975年,她出版的 自传体小说《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在欧洲引起轰动。

  和许多大人物

  “干过仗”

  真正使法拉奇赢得国际声誉的要属她对各国政要的采访。她的提问咄咄逼人,具有很强的挑衅性。和她“过招”的都 是当时国际政坛的风云人物,如基辛格、英迪拉·甘地、布托、阿拉法特、西哈努克亲王等。她在《采访历史》一书中记录了 与这些领导人的交锋。

  1972年她采访阿拉法特时,曾因出言不逊把他惹火,两人当场吵了起来。她后来在文章中把这位巴解领导人丑化 了一番:“他小手小脚,长着一双肥腿;鼻子粗笨,臀部巨大,肚皮肿胀。”1975年她采访英迪拉·甘地总理时,一张嘴 就问对方为什么许多人觉得她“冷冰冰”、“不近人情”,把气氛搞得很不愉快。采访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时,她又讥讽后者 的政治宣言“太小,无足轻重,简直可以放进我的粉扑里。”采访拳王阿里时,阿里当着她的面打了几个嗝,法拉奇就把录音 机扔到他身上扬长而去,因为她觉得阿里“无法忍受,像法西斯主义者一样傲慢。”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法拉奇这位媒体豪杰因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两人的会面从而成为基辛格政治生涯中的一大 “苦果”。1972年基辛格在政坛上的影响如日中天,但法拉奇在采访时却故意贬低他,称他完全被尼克松总统的影响盖住 了。结果老练的基辛格自尊心膨胀,称自己在美国像“牛仔”一样被人崇拜,并且经常做出单骑救主的举动。法拉奇问及关于 越战的问题,基辛格聪明圆滑,左闪右躲,但法拉奇旁敲侧击,紧追不舍,逼基辛格脱口而出“美国打越战毫无意义”。文章 见报后,举国哗然,基辛格矢口否认,但法拉奇有录音为证,终使这个国际纵横家哑口无言,遍体鳞伤。这段言论严重影响了 他与尼克松的关系,日后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这一生所做的最蠢的事,就是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是 我与新闻媒体最具灾难性的对话”。

  20世纪80年代初,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在巴勒斯坦村落曾发生数起屠杀事件,法拉奇赴以色列 采访,当着沙龙的面大骂他是刽子手。

  同一时期,伊朗政局变动,精神领袖霍梅尼掌握大权,伊朗社会回到教士治国、女权倒退的封闭年代,在伊朗,女性 不能直视男人,出门还得戴面纱。法拉奇来到这个气氛森严的国家,采访霍梅尼之前,与她谈过话的人都被逮捕了,但她依旧 不气馁,一定要见到霍梅尼,她终于如愿了。采访中,她突然摘下面纱。霍梅尼有能力统治伊朗这么大的国家,却无法招架摘 下面纱的意大利女记者,吓得立刻离座。

  法拉奇面对政治势力,不畏不惧,且从没被击垮,她的勇气与胆识值得敬佩。

  盛赞中国领袖邓小平

  但这样一个“刺儿头”记者却对小平同志佩服得五体投地。1980年8月她采访邓小平后,称赞他“智慧、坦率和 文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1980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这位全球最著名的政治新闻记者来到北京,亲访当时的最高领导人邓小平,西方国 家莫不睁大眼睛,要看法拉奇怎么与邓小平过招。

  法拉奇有备而来。在那次棋逢对手的采访中,她抛出了一系列敏感尖锐的问题,邓小平见招拆招,并借机明确阐述中 国的立场与态度,这次采访让西方世界对中国领导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两次采访邓小平,前后共约四小时,面对邓小平,法拉奇第一个问题就是“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 去?”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人讲起四人帮时,把许多的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 最后,法拉奇索性切入要点,问道:“毛主席经常抱怨你不太听话,不喜欢你,这是真的吗?”邓小平回答说:“毛主席说我 不听他的话,是有过。但也不是指我一个人,对其他的领导人,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也反映毛主席后期有些不健康的思想,就 是说,有家长制这些封建主义的东西。他很不容易听进不同的意见。毛主席批评的事,不能说都是不对的,也有不少正确的意 见……,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了,集体领导被破坏了,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爆发文革。”

  法拉奇接着问:“但我们大家都知道,毛主席选择了林彪就像西方的国王选择继承人那样。”邓小平气定神闲地回答 说:“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不正确做法。一个领导人,自己选择自己的接班人,是沿用了一种封建主义的做法,刚才我说我们制 度不健全,其中也包括这个在内。”

  还有些犀利的问题如“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都是坏的?”等,都显示 了法拉奇对中国的了解,并非如欧洲左派的“雾里看花”,或带着偏见的批判。法拉奇还问邓小平:“对江青你觉得应该怎么 评价?给她打多少分?”邓小平回答:“零分以下。”

  法拉奇的采访很快刊登在《华盛顿邮报》,受到西方世界的关注,西方媒体大量转载,并翻译为其他文字,这篇著名 的采访后来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法拉奇相当满意与邓小平的对话,几番对人说,采访邓小平的经历是她记者生涯中最 精彩的一页。对政治人物向来只有批评,但她在《采访历史》一书中,遍数国际政治领导人,罕见地赞扬邓小平的智慧、坦率 与文雅,称他是出类拔萃的领袖。

  永远充满战斗者的血液

  法拉奇具有激进左派的战斗性格,也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权的关注,驱使她深入伊斯兰社会探讨女性问题。伊 斯兰社会男权至上,盛行家法私刑,毫无法治可言,女性不仅全无社会地位,连性命都掌握在父兄族人手上。

  今年8月发生在意大利罗马的一起凶杀案,就是最明显的例证。一名巴基斯坦女孩因拒绝穿传统服装,且与一名意大 利籍男子订婚,受到家族的惩处,趁她熟睡中,她的父亲以利刃割断了她的喉咙,并埋尸花园中。法拉奇对此猛烈的批判获得 许多女性主义者的回响。

  法拉奇反对纳粹屠杀犹太人,旗帜鲜明地捍卫犹太人的生存权。她曾访问过加沙走廊的巴勒斯坦小孩,后来发现这些 孩子长大后个个走向“圣战”,身绑自杀炸弹,充满殉道者的精神,她批评这是盲目的宗教狂热,认为过去同情巴勒斯坦人委 实不值得。法拉奇这种观点受到欧洲左派的反驳,知识界质疑她的立场转变,长期论战不断。

  法拉奇终生未嫁,也没有孩子。上世纪90年代初,她被诊断患上了乳腺癌。此后她一直住在纽约,自诩为 “自我 流放”,因为“意大利比我还要病入膏肓”。在此期间她深居简出,也不再发表任何文章。但“9·11”事件发生后,她写 了一篇题为《愤怒与自豪》的8万字的长文,从序文就向恐怖分子开战,对全球穆斯林进行了攻击,并号召欧洲人站出来保卫 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向移民的要求让步。法拉奇写道:“我生长于战火中,我比你们更了解战争,我比你们更 有种……”这篇火药味十足、带有明显偏见的文章立刻引起巨大争议,发表这篇文章的报纸在4个小时内就卖出了100万份 !没过多久,意大利一家法庭便起诉她诽谤伊斯兰教,但最后却不了了之。

  法拉奇以笔代剑,除了众多的惊世和传世的新闻作品外,一生写了9本书,一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20多个国家 和地区出版发行,并成为畅销书。

  法拉奇身上流着战斗的血液,即使年过七旬,她仍一刻都停不下来。当医生宣布她得了肺炎的时候,法拉奇并没问: “我还能活多久?”而是问医生:“剩下的时间,我还能写几本书?”

  她去世后,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评价她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全球著名的记者,一位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作家,一个 充满热情的文化战士!”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