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量政府副职进入常委 交叉任职责权匹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2:55 新京报

  减职数不减常委

  “这次要求减少领导职数,但没有要求减少常委职数。”

  “这么做是有依据的。”

  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说,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中,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章节中明确提出要“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

  “之所以今年集体体现,是因为今年是四届党委的换届高峰。”

  今年3月,中组部部长贺国强曾表示,今年地方党委将开始换届,预计今年下半年完成14个省,明年上半年完成17个省市区。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换届高峰。到目前,不少地方县、乡两级的换届已经完成,省、市两级还在进一步进行中。

  “副书记减少了,但党的领导不能削弱,这也要求扩充一些党委常委。”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中心主任杨雪东说。

  党委常委会是各级党委的核心决策机构,这次党委换届中,副书记一般都从过去的4个以上减少为两个,如果常委会人数过少,不利于决策的民主。

  “这次要求减少领导职数,但没有要求减少常委职数。”黄山市委组织部干部综合科科长程前说。

  休宁县换届之后,吴旭光作为副县长兼任常委,常委的数量没有减少,但整个党政领导职位总数则减少了一名。

  在安徽铜陵的4个区县,也因同样情况减少了党政领导班子的总数减少了4个。

  这次地方的做法都形成了减少领导职数而不减少常委数量的结果。

  责权匹配

  “现在很多事情是一个人做主,即使因为错误受到了处分,那也是责权匹配了。”

  换届后,吴旭光成了集两种角色于一身的县领导,下面的部门很欢迎这种做法。他感到,现在这种体制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为解决权责匹配的问题解决了可能。

  黄山市徽州区副区长蒋红卫也有同样的感受。下面的工作出现一些问题时,他曾处理过一些政府干部,而可能同样负有责任的党委成员则没有受到影响。

  “现在实行交叉任职后,很多事情是一个人做主,即使因为错误受到了处分,那也是责权匹配了。”蒋红卫说。

  吴旭光也认为,目前这种体制自己的权力更大,决策更快,但压力更大了,因为很多时候必须一个人做出决策,“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换届后成为书记、乡长“一肩挑”的洪学军意识到,实行交叉任职,自己的权力更大了,但责任也更大了。

  中央党校党建专家、博士生导师王贵秀则有另一层担心:“党委或常委成员也要兼任具体工作,这是不是又会走回党政合一的路子?”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认为,交叉任职,必须是在两个前提的保证下进行:一是人大的监督作用充分体现;二是严格执行任期制,以免长时间任职形成“关系网”。

  “这两个前提下,实行交叉任职实际上是加强了党的领导,不是强调党政合一,而是更好地统揽全局。”高新民说。

  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

  “进一步扩大交叉任职,操作性是具备的,但具体交叉到多大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必须面对的事实是,目前黄山市的7个区县中,每个区县进入党委常委的副职只有两个(包括一个常务副职),其他副职所分管的工作,党内仍有常委分管。也就意味着分工重叠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扩大交叉任职,操作性是具备的,但具体交叉到多大程度、多大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说。

  休宁目前的做法是,在适当扩大交叉任职的时候,政府和党委的领导分工相对明确,尽量避免交叉,也就是副县长分管的工作,尽可能不再安排常委分管。

  目前,休宁的11位副县长(4个挂职)中,一党外副县长分管的科教文卫工作,还有一名常委分管,另外就是其他副县长分管的旅游、农业、公安等少数几项工作还有常委分管。

  同样需要摸索的是,精简后,专职副书记如何分工?

  “根据统一部署,现在每个区县只保留了两名副书记,一名兼任区(县)长,一人任专职副书记,但专职副书记职责定位到底是什么?”黄山市委组织部干部综合科科长程前说。

  他说,减少副书记之后,实行常委分工制,常委把各项工作都分管了。副书记分管党务,现在还没有统一安排,各地也在摸索。

  黄山市下辖三区四县的专职副书记,在各自的分工中都有一个笼统的“负责县委(区委)日常工作”,联系人大或政协,而具体分工都不同。

  “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有个实践的过程,也需要有个被实践证明的过程。”休宁县一位领导说。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