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汪国才:滁州勇当东向“排头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4:00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汪国才:滁州勇当东向“排头兵”

  印象汪国才

  身材高大的他,有着和外表完全一致的爽直性格和踏实作风。集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艺术家的澎湃激情于一身,小处见情,大处见谋。

  稳健于行事,远见于方向。出身农家的汪国才更知百姓疾苦,明了百姓的幸福诉求。他和400多万滁州人民正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汪国才简介

  1951年2月生,安徽望江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3年2月参加工作。历任石台县中学政工干事,七都乡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常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县委书记,青阳县委书记,省残联理事长、党组书记,滁州市委副书记、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6年9月8日,中共滁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汪国才为滁州市委书记。

  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体现的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这是滁州人民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记者:1978年,滁州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发的序幕,成为中国历史上里程碑似的事件。如今,28年弹指一挥间,对滁州来说,它是精神源泉还是压力?

  汪国才:1978年,在滁州这块土地上,贫困的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一纸协议上庄重地按下了18颗鲜红的手印,举世瞩目的农业大包干从此诞生,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成为中国改革的里程碑。滁州农民创造的农业大包干,不仅是滁州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的一大政治优势。28年来,大包干精神激励着滁州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奋进,书写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光辉篇章。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包干精神,其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不怕风险、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要改革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风险,遇到旧体制的阻碍,遇到传统观念的责难,甚至要遭受挫折。因此,改革需要勇气和魄力。小岗精神中所体现的勇气和魄力,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GDP增长达到12.2%,近些年来首次达到两位数的增长。在今年党代会上,我的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大包干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我们要把现有人才用好、盘活,让他们发挥积极性。但是,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必须不断引进“外脑”,通过“外脑”来刺激“内脑”。“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就是立足于此。

  记者:去年,滁州市启动了“百名博士引进工程”,轰动一时。这样大规模的引智举动,在全国都很罕见。滁州市为何要在人才引进上下这么大的功夫?当初,这一举动也曾受到一些质疑。一年过后,引博工程是否取得了预想的成效?

  汪国才:去年9月底,滁州市委、市政府分别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所全国名牌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拿出177个副处级以下的职位,面向全球引进百名博士。这就正式启动了我们的“百名博士引进工程”。

  引进博士,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人才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把现有人才用好、盘活,让他们发挥积极性。但是,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必须不断引进“外脑”,通过“外脑”来刺激“内脑”。这就是我们引博的初衷。

  引博之前,滁州在融入南京都市圈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等诸多问题。2003年以前,滁州800多名县处级干部中具有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的只有4人。滁州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光靠自己容易形成死水一潭,要借力发展,面向全国、重点在长三角地区引进博士才能让本地人才“活”起来。

  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灵活、柔性的招才引智机制是关键。政策的灵活性体现在博士到滁州可以是任职,也可以是挂职、兼职、聘任,后者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掌握,比如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实习等时间到滁州工作。“柔性引博工程”改变了传统的按部就班的用人机制,扩大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博士的价值,不仅在于他所学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引博工程把博士的知识、理论、见识和在其他地方的阅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带过来了,这是目前的滁州需要的。

  现在一年过去了,我们回头看,这步棋走得很对,博士效应已经从多方面展现出来。

  我是农民的孩子,能有今天的成就,我觉得很光荣,感激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我有一个座右铭,就是“为民、务实、清廉”。

  记者:听说凡是寄给您的群众来信,您是每封必看,并且作出实质性的批复,是吗?

  汪国才: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我觉得很光荣,感激不尽。同时,深感责任重大,时刻思考着,应该为人民群众做点什么事,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我曾长期在基层工作,还在残联工作过,为弱势群体服务。我有许多机会,直接真切地感受到百姓的疾苦。

  我到滁州已经8年了,感触颇深。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充满希望,是安徽东向发展的前沿,是改革的热土。我怀着最朴素的感情,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我有个座右铭就是“为民、务实、清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谋福利是我们的天职,如果百姓的收入不是一年一年地增长,就是我们的失职。为了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我十分重视信访渠道的畅通。凡是群众写给我的信,我几乎是每封必看,并且努力拿出处理的意见。如果有登门上访的,我也会亲自接待,不能高高在上。因为这是了解民情的一个重要渠道,从中可以发现我们做的事是对是错,干部的作风是好是坏。

  我还有一个工作习惯,就是关注新闻媒体,注重新闻媒体的反映。媒体所代表的舆情,反映了百姓的喜怒哀乐,对领导干部的工作非常有帮助,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有一次,一个老太太打电话说他们那儿停水停电。我就找到相关的部门说,如果大热天我们自己家里没水没电,怎么生活?将心比心,我们是人他们也是人。有的百姓反映路不好走,我就想如果我们走在那样的路上,摔了跌了我们心里会怎么想。

  作为一个市委书记,解决某一件具体的事情并不难,也是应该的,但如果只关心某件具体的事、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也是一种失职。作为一位领导者,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深层次的思考,从体制、机制等层面,制定方针政策,为百姓造福,这才是根本。

  过去,我们仅从本省角度看,滁州位置的特殊性无法充分显现出来。现在要把滁州放在全国坐标系里看,滁州则是安徽接轨长三角的最前沿。在安徽东向发展战略中,滁州毫无疑问应率先发展。

  记者:滁州,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拥有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近年来滁州在对接长三角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方法?东向发展中,滁州对自己又有什么样的定位?

  汪国才:过去,我们仅从本省角度看,滁州位置的特殊性还不能充分显现出来。现在要把滁州放在全国坐标系里看,滁州则是安徽接轨长三角的最前沿。在安徽东向发展战略中,滁州毫无疑问应率先发展。

  针对与长三角地区在观念、思路、政策、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我们提出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中接轨前沿。我们开展一系列大讨论,引导广大干群彻底摆脱思想上、心理上和时空上障碍,发挥自身优势,强化融入意识,开展多领域、多空间、多层次合作。

  滁州与南京一江之隔,两地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很大。南京市提出构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设想后,滁州市积极响应。今年国庆前夕,蚌宁高速公路滁州段正式建成通车,滁州与南京车程缩短到半小时左右。另外,京沪铁路、合宁高速等贯穿滁州,滁宁一级公路这条快速通道正加快建设,两地时空距离不断缩短。

  为向长三角地区推介自己,滁州市连续几年组团参加南京重大项目洽谈会,并将“醉翁亭文化旅游节”办到了上海,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大企业集团纷纷来滁投资兴业。“十五”期间,滁州共引进国内资金超过140亿元,其中有70%左右来自长三角地区。由于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滁州市工业逐渐形成特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家电制造、纺织品、汽车、农副产品深加工“四大工业”基地,反过来又吸引长三角更多企业投资滁州。

  滁州提出打造长三角“菜篮子”与“后花园”,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南京市场。旅游线路推介以苏浙沪为主市场,每年来滁州旅游的外地游客有一半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滁州市还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德国西门子、深圳康佳、安徽江淮扬天、湖南长丰猎豹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滁州,并不断增资扩建,目前已形成家电、汽车、机械等主导优势产业,产业集群效应初显,不少项目创全国、全省之最。滁州工业强市战略成效凸现,长三角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已显雏形。

  滁州的明天更美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