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跃过三个千亿元大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4:17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这是对奋力崛起充满激情、抢抓机遇氛围浓郁的五年,这更是夯实崛起根基、综合省力明显增强的五年。

  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总体要求,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经济建设成就喜人。

   崛起路径日见清晰

  进入21世纪,实现奋力崛起,已成为所有安徽人的期盼。

  在历史新起点上,省委冷静分析我省加快发展面临的战略性机遇:国内外经济走势总体看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越来越大,外部机遇十分难得;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内需主导作用日趋强化,为安徽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速,长三角经济圈快速成长,产业、资本加速溢出和向内地转移,有利于我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扶持力度加大,为安徽奋力崛起提供难得的政策机遇。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这是省委在冷静思考后提出的凝聚人心的口号。东向发展,明确了安徽发展的战略定位,使我省独特的丰富资源、多年积聚的经济内生能量与东部产业转移有机结合,安徽在与长三角地区的双向互动中加速崛起;全民创业,安徽人的创造性有了充分发挥的舞台,为崛起增添源源动力;“861”行动计划,锻造出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脊梁”。

  综合省力显著增强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周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五年间,全省生产总值跨过三个千亿元台阶,由2000年的290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3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目标高2.1个百分点。尤为可喜的是,2004年和2005年,我省经济增速分别达到13.3%%和11.8%%,今年上半年仍以11.9%%的速度,在高增长通道中稳健运行。五年中,我省经济增长波动幅度保持在5个百分点以内,成为20多年来增长最稳定的时期。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跃上1000美元的新平台,达到1049.5美元,比2000年增加471.6美元。全省财政收入连跨四个百亿元台阶,由2000年的290.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56.4亿元,年均增长17.7%%,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过去五年,我省粮油棉产量稳居全国前列;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长迅速,2005年全省原煤产量比2000年增长76.1%%;钢材产量增长1.6倍;水泥产量增长50.7%%;发电量增长75.4%%;汽车产量增长2.7倍。原煤、汽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8位。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6∶36.4∶38.0调整为2005年的17.8∶41.6∶40.6。传统工业向现代加工制造业转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家电、汽车、能源原材料、工程机械、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行业主导作用突出,工业经济整体效益水平逐年创出新高,实现利润由2000年的38.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8.2亿元,年均增长41.7%%。

  加大投入增强后劲

  奋力崛起必须有坚实基础。五年来,我省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后劲进一步增强。

  为破解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外向度低、民营经济比重低的“四低”和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我省从2004年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以此为重要抓手,建立包括近千个项目、投资超万亿元的重点项目库,建设八大产业基地,构筑六大基础工程,其落脚点就是抓住新型工业化“牛鼻子”,核心任务是锻造奋力崛起的“脊梁”。

  在“861”行动计划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跨越1000亿元、2000亿元两大台阶,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0亿元,年均增长23.8%%,是我省建设史上投入最多、规模最大、成效显著的时期。五年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44公里、公路里程2.8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1031公里;新增原煤开采能力275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410万千瓦;新增电话用户1703.5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由2000年的11.4部增加到2005年的36.8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农村电网改造、西气东输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合肥软件产业基地、马钢薄板、洛河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奇瑞轿车二期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