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昨晚42个衢州农民把他们的宝贝搬到杭州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5:43 都市快报

  

昨晚42个衢州农民把他们的宝贝搬到杭州来了
村民们正在连夜布展

  记 者 黄 新 文/摄

  本报讯 昨晚7点的浙江展览馆,气氛有些不同寻常。

  一辆衢州牌照的小卡车停在展览馆前,十几个打扮朴实、步伐矫健的汉子随即赶了过来,将车上装裱好的画搬上展览馆二楼。他们的脸上带着些疲惫,更多的是兴奋。

  也许没人能猜到,明天将在这里展出的120多幅作品,都是出自衢州余东村42位农民之手。

  接下来的四天时间,这42位农民将是这里的主角。届时,他们还将现场举行创作表演。整个展览将从20日持续到23日,每天上午8:30到下午5:00,市民可免费观看。

  一个普通的衢州山村,到省城办起了画展,她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

  拿锄头的手,

  画的就是我们农民身边的事

  余东村距衢州市区16公里,人口不到800,村里盛产柑桔,至今还流传着乾隆皇帝在此偷柑桔被罚演戏的典故。而现在,村里绘画的风气似乎和这些柑桔一样,正在吸引着外界的注目。

  余东村人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学书画创作,到现在已经产生了一批成熟的绘画创作人员。2004年,余东村建立了衢州首个农民创作协会,现在,会员有300多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只有12岁。

  “我们农民画的,都是我们农民身边的事情,”协会会长郑利民说,“你看我们的画就知道,反映的都是农民、农业、农村。”而本次画展的主题,就是“农民画,画‘三农’”。

  显然,还没开场的展览,让这些拿惯了锄头的农民们心里憋着一股劲, “我们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也能到省城搞画展了,你说激动不激动?”

  57岁的余统德说着,将身子凑了过来,腰间别着他新买的手机,“为了来办画展,我特意买了它,就为了大家在杭州好联系。”

  村里的年轻人,

  差不多都能来几下

  余东村的绘画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芽的?说起这个话题,离不开余统德、郑根良两位。

  文革期间,两人就是村里搞宣传的,经常要出黑板报、画壁画。两人越画越有兴趣,越画水平越高。后来,他们还代表衢州到杭州参加交流学习,接触了不少同行和老师。

  有了余统德、郑根良这样一批绘画爱好者的带领,余东村的文化气息,慢慢传承、发展起来。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差不多都能拿起画笔来几下。

  勤奋也许是解释余东村画业兴旺的最好理由。从1986年开始,身为创作协会会长的郑利民就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起来了,干什么?画画!“画画是讲究感觉的。我感觉这个时候的环境和心情最好,画起来也最顺畅。”

  感觉有了,还得有观察。比如,一个桔子,刚长出来什么样,青涩的时候什么样,成熟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形态都会有很大的区别。

  “作为农民,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画,丰收的喜悦,田里的庄稼,我们走到哪里,画到哪。”郑根良说。

  爱画画的余东村,

  实现了夜不闭户

  爱画画的余东村,开始显得与众不同。

  “现在的余东村,可以说真正实现了夜不闭户。”衢州市群艺馆的美术老师徐建文说,大家手里都有事在忙,而且还忙得挺欢,几乎看不到有闹事的人。

  爱画画的余东村,今后的路将怎么走,这个问题大家都在思考。

  衢州市柯城区文化局局长陈先福到余东村已经不下十次了,了解余东村的情况,构思他的文化发展思路,“这个村以什么特色奔小康?就是以文化!”

  “这些农民多年来自发地搞创作,形成了一个文化特色村,不仅有绘画,还有竹编、剪纸、龙灯等工艺品,可以积极地发掘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形成当地的一个文化产业,搞文化农家乐!”这是陈先福眼中,余东村的美好前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