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发现“抗日第一枪”英雄故居(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9:14 华商网-华商晨报

  

发现“抗日第一枪”英雄故居(图)

  张一波(左)等人在王铁汉故居前共叙往事

  ■本报记者王辉摄

  晨报盘锦讯(记者王辉)在“九一八”之夜,王铁汉毅然拒绝执行上级的“不抵抗”命令,下令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昨日,“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一波与本报记者前往盘锦市,找到了英雄的故居,还找到三名高龄的知情者回忆起英雄少年时代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盘锦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恩仲介绍,本报的独家采访报道,是国内媒体首次对英雄故居和少年时代经历的披露。

  寻找———英雄故乡在才屯

  为了搞清英雄的故里,昨日,八十高龄的“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一波拄着拐杖抵达盘锦市,与本报记者寻找英雄的故居。

  张一波介绍,他从知情者口中了解到,王铁汉1901年正月初四日出生,家在盘山县羊圈子镇才屯村。对此,才屯村委会主任王玉春说:“王铁汉确实是我们村的,老辈人都知道。”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王铁汉的堂弟———65岁的王朝江。

  王朝江告诉记者,王铁汉真名叫王朝志,“当年的老宅还在!”

  探访———英雄故居“最气派”

  昨日下午,在王朝江带领下,记者与张一波等人来到该村村民才景文的家。

  “老才家住的房子就是王铁汉小时候居住的房子!”王朝江说,“这个房子有100多年了!”

  “原来5间房,去年,我儿子盖房子拆掉了3间。”才景文说。

  从外观看上去,房檐底下的椽子有些腐朽枯烂,墙体由石头和砖构成。进屋后,记者发现墙体是由泥土抹制而成。檩子和椽子已经成了黑色,如碳柱一般。炕为南炕,灶台在东屋。

  据才景文介绍,泥墙、檩子、椽子、带轴的对开木门都是老宅的。只有窗子和灶台是后来改建的。

  记者目测,房子东西长度约7米,南北宽约6米,房高约2.5米,院落长约30米。

  “王铁汉在这里出生的,童年在这里度过的!”84岁高龄的李彬老人说,“这座房子在100年前是全村最气派的!”

  回忆———“闲散人”终成大器

  85岁村民杨振堂回忆,王铁汉有个外号叫“王铁棍”。他是一个小胖子,身高在1.65米左右,性格独特,爱打抱不平,尤其是为人处事特别公正。

  据王朝江介绍,1947年,他在6岁的时候,见过王铁汉。“王铁汉是骑着马回来的,还带着好几名士兵。”王朝江回忆。据说,王铁汉小时候非常淘气,但是天资聪颖,学习成绩非常好。有一次,他趁老师不在,上自习课的时候,他把同学的书桌都摞起来,然后站在上边,声称自己是“司令”,指挥着同学。

  长大之后,王铁汉娶了老师的女儿,然而,岳父却嫌他太闲散,骂他“你要有出息,龙都会下蛋!”不久,王铁汉当兵。当了军长之后,他每次回乡都宴请村民喝酒吃肉,而且买了200亩土地供亲属耕种。

  “九一八”,他打响“抗日第一枪”

  “九一八”之夜,正在东北军陆军第七旅当团长的王铁汉率团与同旅另外两个团就驻扎在北大营。

  那天夜里,“九一八”的爆炸声刚过,埋伏在北大营围墙外面的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的步兵在炮兵掩护下,向北大营发起攻击。东北军参谋长竟然命令说:“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晚11时刚过,两个兄弟团已开始分别向北大营的东面撤退。王铁汉因未接到撤退命令而依然坚守营房。子夜时分,第七旅旅长终于从沈阳城内打来电话,指示“不抵抗,等候交涉”,随后失去联络。

  次日凌晨1时40分,进攻的日军开始接近王铁汉团,并炮击营房。这时,东北军参谋长再次来电话询问情况,并严令不准抵抗。王铁汉激愤地回答,“敌人侵我国土,攻我兵营,斯可忍,则国格、人格,全无法维持,而且现在官兵愤慨,都愿与北大营共存亡。敌人正在炮击本团营房,官兵不能持枪待毙。”

  日军开始向王铁汉团发起新一轮进攻。王铁汉怒火中烧,毅然下令还击。就是这样,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后来,王铁汉曾陪另一位著名抗日将领马占山回到北大营旧址。王铁汉泪流满面地说:日军进攻北大营时,我们兵力将近8000人,敌方仅有不到700人,可我们竟然要放弃!正是这一放弃,日寇进了中国,14年间杀了我们那么多同胞!惨不惨!惨不惨!此后,王铁汉客居台湾,几十年不忘故土,常以诗文寄托思乡之情,直到前几年,这位抗日名将在台湾辞世,最终没能重返故乡。中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