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地理大发现:长江造出“大三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7:18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在三峡裂谷没有形成和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清江峡谷是长江东流的通道,也就是长江故道。三峡形成后,因三峡无数次崩山壅江,在几十万年间,长江多次行故道南流清江。

  三峡和清江峡谷,不仅仅是两条地理意义上的大峡谷,而应为彼此关联、超越狭义
地理概念的地理人文一体化的“大三峡”。

  记者追访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来的地质调查,采访相关专家学者及实地考察,以报道“大三峡”地理重大发现。

  重庆曾淹在水下100多米

  长江对三峡的水锯下切,深达上千米,这一过程持续了近300万年。在50万年前形成三峡、连通东西长江后,三峡崩山多次堵塞长江,这现象从远古一直持续到距今5000年左右。这也是长江多次循故道南流的主因。

  华中科技大学83岁的张良皋教授肯定了长江南流清江的说法。他说,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林奇在一次考察中,在巴东江段海拔310米的地方找到了东汉时水淹的痕迹。可见当时崩山壅水之高,已经将今天的重庆市淹没在100多米深的水下。事实上远古三峡崩山壅水的高度,可能很多次都要比310米高,长江南流寻找出路势所必然。

  长江曾在三峡崖顶流淌

  1959年开始,为配合三峡筑坝,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理系曾经联合组成三峡地貌队,进行了系统的长江地貌野外调查。调查确定了重庆河段海拔315米,三峡河段海拔540米、宜昌河段海拔146米高度处古长江遗留下的砾石层。不过由于这些砾石层海拔较低,所以仍然无法解释切割深度为1000米上下的三峡成因。

  1982年起,中科院再组科考队,对长江全程进行连续750天不间断的野外科考。科考队在204公里的三峡区间耗时55天,在三峡上游丰都与三峡之中的巫山两处海拔1350米高度上,发现了20~30厘米厚(后来的考察发现厚达2~3米)的古长江堆积的砾石,从而确认了海拔1350米这一高度存在贯通的古长江。中国长江三峡古河底砾石层的1250米(扣除河床海拔高度约100米)相对高度远远高于其他世界大河,为全球第一。

  记者日前走访位于湖北恩施的清江沐抚大峡谷发现:在恩施往利川的朝东岩、石板岭的1600米的崖顶上,也存在着古河床的砾石。在比长江三峡两岸诸山更高的长江和清江之间的巫山分水岭(海拔1850米)上,近年科考也发现存在多处砾石层。

  世界最长暗河竖井108个

  今年8月,记者在恩施板桥镇遇到了考察龙桥暗河多年的中法探险队。专家推测,龙桥暗河、九曲连环的云龙洞、清江沐抚大峡谷以及20公里的云龙地缝都是长江壅水所致。

  2004年9月25日,中法探险队宣布:在湖北恩施板桥镇与重庆奉节兴隆镇交界处,发现世界最长地下暗河----龙桥暗河,长50公里,其出口位于清江沐抚大峡谷板桥境内,与地表相通的竖井据说多达108个。龙桥暗河已探明有两条主流走向,旧道是从入口向南穿切分水岭,进入清江沐抚大峡谷。但后来洞穴可能因山体抬升产生了崩塌,堵塞了暗河,暗河在洞中改道向西,最终还是进入清江沐抚大峡谷。

  比三峡还长的沐抚大峡谷

  中法探险队在寻找暗河出口时,在板桥境内“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地缝,地缝全长20公里,地势极其险要,两边的悬崖峭壁犹如刀砍斧削,白色的岩石裸露在外,蔚为壮观”。经探险队初步测量,“这条大地缝最深处约2300米,比排名世界第四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还要深”。这条大地缝实际上是沐抚大峡谷上段云龙河切割出来的云龙地缝。

  沐抚大峡谷自板桥始,经云龙河到沐抚镇,再到大河碥和从西面高山盆地利川盆地(平均海拔1070米)伏流出土的雪照河(即清江)汇合,到马者镇以下出峡进入恩施盆地,全长108公里。沐抚大峡谷平均深切(1500米)、绝对高差(超过2000米)、峡谷不间断绵延的长度(峡谷地带108公里),已超过了长江三峡(峡谷地带90公里,平均深切1000米左右)。如果再计上下游的清江三峡(平洛峡15公里、巴山峡5公里、伴峡5公里),清江峡谷多项数据远超长江三峡。

  很多专家认为:清江沐抚大峡谷是长江故道,峡谷的形成与深切,和长江的水锯下切有关。(羊城晚报赵世龙)

  背景资料

  古长江成因

  300万年以前,巫山山脉是和大巴山山脉连在一起的高地,还没有出现三峡裂谷。三峡的形成大致经历了退出古地中海,两水背流,东西长江连通东流三个阶段。

  因喜马拉雅造山----横断山脉持续隆起,西部古长江向西南流的路中断,壅水开始向东寻找出路。长江切穿齐岳山、横石溪、楠木园、黄陵等背斜,分别形成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50万年前使东西古长江经由三峡,实现了贯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