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淮河入海水道全面建成 八百年梦想一朝实现(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15:00 国际在线

  一个科学治水的“大舞台”

  如果说,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建设是一篇壮丽的史诗,那么,让史诗更加绚烂夺目的,是科学发展观这块闪光的基石。淮河入海水道的建设过程,贯穿了科学发展、人水和谐的先进理念,充分体现了江苏科学治水的集成能力。

  建国后,江苏省及淮河水利委员会几代水利工作者反复调查论证,科学规划设计,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工进行了长期的准备。最终选定的方案在工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特征,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淮河入海水道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与苏北灌溉总渠呈“两河三堤”布局的方案,做到了水位“高低分排”、清污水分流、排洪与排涝有机结合、流域与区域治理相结合、近期工程与远期工程相结合。该工程设计摒弃了起初占地30多万亩的“漫滩行洪”方案,优选了只征地6万多亩的“泓滩结合”的科学方案。该工程不仅为洪水下泄让出路,更统筹兼顾沿线地区的灌溉与排涝需要,保护了环境和珍贵的土地资源,减少拆迁14万人。南北偏泓中北泓南靠方案的实施,更是方便了沿线群众滩地生产。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任务繁重、工程量大、战线长,是我省水利建设史上规模和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为确保管理规范、阳光操作,入海水道建设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该工程建设期共对400多个标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并主动邀请省监察厅跟踪监督。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8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工程质量事故、未发生过一起人身伤亡事故、建设单位未发生过一起经济案件。该工程率先将监理制引入征地拆迁安置,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利益。

  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中,广大建设者大胆进行科技创新,现代科技成果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应用。除水利工程机械化施工替代传统的“人海战术”外,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也在建设工地大显身手。在河道堤防52公里的淤土段,淤土厚度最深达35米,最大含水量达60%,连芦苇棒都能一插到底。建设者们群策群力,通过“深淤土段筑堤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全国水利系统首次采用“真空排水联合堆载预压法”进行穿堤建筑物地基加固处理,终于攻克了难关。204国道桥整体抬升、“连续箱梁预应力钢束单端张拉”等工艺,在我省水利建设史上也是首次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更是纷纷进驻工地:无线计算机局域网、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建设齐备,滨海枢纽和淮阜控制两个建设处开发利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在我省水利系统工程建设管理中首次实现了电子文档网络化、界面人性化管理。

  按照省委书记李源潮“一流的工程、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益”的指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从建设之初就特别强调科学管理,工程建管同步,成为全省水利工程科学建管的“示范工程”。

  一曲人水和谐的“新乐章”

  淮河入海水道建设谱写出了一曲人水和谐的“新乐章”。

  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实现了沿线洪水、污水、涝水各行其道,充分发挥了水利综合效益,使人、水真正做到了和谐共处。163.5公里长的入海水道,为淮河洪水快速入海找到了符合自然规律的出路,两岸居民从此高枕无忧,2003年行洪期间,沿线群众甚至纷纷涌向水道两岸,一睹洪水畅泄的壮观画面;入海水道的建设做到了清污分流,保障了相关地区群众的饮水安全,解决了苏北灌溉总渠沿线上百万人的吃水安全问题;淮河入海水道建设统筹了区域排涝、灌溉,泽被下游渠北地区150万亩耕地,使这一地区1170平方公里排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这一地区上百万群众彻底告别了淹涝之苦。

  淮河入海水道还是一项巨大的生态、环保工程。从天空俯视入海水道,环保和生态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建成的效益尽收眼底——宽阔的河道直通大海,南、北偏泓犹如两条巨龙并肩前行,1838公顷的绿化令滩面、堤防一片生机,尽显绿色长廊的伟岸神奇,五大枢纽犹如五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江淮大地。

  淮河入海水道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人本关怀的理念。由于建设需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共有6.3万居民为水让路,异地安置,拆迁房屋6.8万间,征用耕地6.8万亩。各级党政部门认真落实拆迁政策,妥善安排好沿线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各地对拆迁居民采取了异地集中安置,78个移民中心村道路、水、电、学校、卫生医疗等各类配套设施同步到位,移民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个个拍手称快。沿线100多个迁移的企事业单位,目前也全面恢复了正常生产。

  百年夙愿终成现实。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为沿淮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乃至全省“两个率先”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水利基础性保障。(潘杰陆剑)

  精彩瞬间:天降大任伏“洪魔”

  2003年6月28日,世人瞩目的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建成。6天后,面对淮河突发的特大洪水,入海水道临危受命降“洪魔”。

  7月4日下午17时,国家防总给江苏省防指传来紧急命令:当夜必须启用淮河入海大动脉——入海水道,分泄洪泽湖大洪水,22时必须完成入海水道上所有人员和设备的撤离任务!当时,淮河上游连日的暴雨使洪泽湖水位猛涨到13.07米的历史高位,且水位仍在不断猛涨。

  淮河告急!洪泽湖告急!

  距子夜只有7个小时了。淮河入海水道建设相关单位和沿线干部群众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仅仅6个小时,163.5公里河道内,紧急抢撤出了200多台大中型施工机械,拆除工棚200多间,下属单位上千名建设工人全部撤到了安全地带;尚在河滩中的21条挖泥船,全部被死死固定锚牢,以免被洪水冲走,撞击下游船闸;沿线29个和外河相通的闸门被全部关闭。

  23时48分,一切准备就绪,入海水道闸门启动了,凶猛的洪水顺着宽阔的新水道奔涌入海。

  此后的33天时间里,淮河入海水道泄洪44亿立方米,相应降低洪泽湖水位40厘米,有效地减轻了入江水道的行洪压力,也使洪泽湖避免了周边圩区滞洪,直接免灾效益达27.68亿元,一次行洪就收回工程总投资的三分之二,为战胜淮河特大洪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实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淮河入海水道首次行洪要确保“不决一处堤,不死一个人”的目标,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史新明陆剑)

  世纪追梦 “苍龙”入海终有时

  古代的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齐名,被称为“四渎”。古淮河干流在洪泽湖以西大致与今淮河相似。当时没有洪泽湖,淮河干流到达盱眙后折向东北,经淮阴向东在今涟水云梯关入海。

  直到唐代,淮河仍河宽槽深,独流入海,且尾闾通畅。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虽黄水时有侵犯,但造成的洪涝灾害不大。

  但从1194年黄河决口侵泗夺淮以后,滚滚黄河水携带的泥沙淤塞了淮河入海通道,此后数百年间,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明、清两代,虽然实施了“蓄清刷黄”方略,大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人为抬高洪泽湖水位,但并没能阻止淮河入海故道的淤废。

  为了还淮河一条入海的通道,历朝历代的中华儿女、仁人志士为治理淮河,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孙中山先生就曾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治淮的轮廓,提出了开辟入海水道根治淮河水患的设想,然而终因时代和社会制度的局限,壮志难酬!

  新中国刚建立,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将地处中华腹地的淮河列为全国第一条进行全面整治的大河。1950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政务院会议,制定了修建入海水道工程的规划,绘制了治理淮河的蓝图。

  1991年江淮大水后,为了彻底治理淮河,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决定“九五”期间建设淮河入海水道,治淮重大的战略性骨干工程终于启动。

  1998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试挖段正式破土动工;1999年1月,全面开工建设;2003年6月主体工程提前建成并发挥效益;2006年10月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曹海明陆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