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万五千里的感动系列报道广西篇:守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13:46 SMG广播新闻中心

  记录2006,让我们一起关注2006。

  (祭江唢呐声录音),

  2006年6月1日,数千红军后代从江西于都专程赶到广西兴安,在当年红军血染湘江的地方,用故乡的唢呐,用当年为红军长征送行的乐曲,祭奠长眠于湘江的英灵。

  声声泣血的唢呐,唤醒了人们遥远的历史回想。在广西,说起红军长征,流传着“一年不喝湘江水,三年不食湘江鱼”说法。那一页薄薄的历史背后,记载着怎样的故事?2006年9月6日,记者来到广西湘江战役三个阻击战的主战场进行了采访。下面请听本期的《记录2006:两千五千里的感动系列报道:广西篇―――守望》。

  (音乐)

  秋天的湘江,穿越了72年的岁月静静流淌。当年红军血战湘江留给后人的记忆,不仅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平息,反而随着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再度燃烧。上海老红军杨衍宗曾经参加过湘江战役,他希望记者帮他了却一个久远的心愿:找到自己当年在广西全州跨过的一座桥,为牺牲在那里的战友立一个碑。

  看看那个桥还在不在。 广西全州往那个西北啊,我们一军团是通过这个桥过去的。

  带着这个沉甸甸的心愿,我们出发第一站就到了全州。全州党史办的蒋廷松,在车上就迫不及待地说起了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规模最大,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牺牲人数最多的一个阻击战。新圩阻击战,牺牲了一千多人,光华铺阻击战牺牲了四百多人,觉山铺战役牺牲了两千多人。湘江战役牺牲了三万多人。全州差不多就占两万五,两万七了。

  觉山铺,是关系了红军命运的阻击战,湘军突破了觉山铺,一下封锁了渡口,中央红军一千二百多个人血染湘江,那渡口死的人最多了。红军的尸体飘满了湘江,就从那里飘到海里去。

  说到这里,蒋廷松突然哽咽了。历史的镜头在形象的叙述中突然摇到了眼前。11月29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得耳鼻出血,但是“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然响彻阵地上空。战士是这样,干部也是这样。72年之后,这一幕仍然震撼着兴安烈士碑园的讲解员蒋艳玲。

  我特别震撼,是什么心态,让他们保持这种尊严。陈树湘负伤之后,被敌人活捉,放在当地装小猪崽的猪笼子里,他负伤昏过去了,腹部有一个大口子,敌人为了防止他死去,就用绷带帮他紧紧地扎上了。醒来后敌人对他说,如果他能投降,就能得到更高的待遇,更好的生活条件,当时红军的条件非常艰苦,他在敌人开出条件之后,却能放弃生命,让我非常震撼……

  宁愿集体牺牲也不溃散,陈树湘,这位年仅29岁的红军师长扯开包伤的纱布,扯断受伤的肠子,用生命捍卫了胜利的信念和红军首领的尊严。作为后卫中的后卫,陈树湘率领的34师有6000余人全部牺牲,为幸存的3万红军铺就了突破湘江的生路。这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第一次成建制的覆没。当地老百姓用 “一年不喝湘江水,三年不食湘江鱼”,祭奠那些年轻的生命。

  湘江边的老百姓不喝江水,而在灌阳新圩的酒海井村民,则不喝井水。1934年,在新圩阻击战结束后,有一百多名来不及撤退的红军伤病员,全部被当地民团填进了酒海井。直到今天,当地老百姓似乎还隐约听见里面的喊声。

  当地村民。

  当时红军被迫撤退以后,这里的伤病员被一起绑来,投进井里,20年前,我们组织群众把井水抽干,抽干后红军战士的遗骨很多,排得满满的,百姓的心理作用,觉得到现在晚上还能听到冲啊杀啊的声音。

  其实,酒海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井,而是一个被凿开的溶洞,地下通一条暗河。当时被投入井中的战士,最小的才14、15岁。几乎每一个到酒海井的人,都会对着井口深深地鞠躬,忍不住掉泪。而经常陪同客人前来参观的当地村委会主任蒋济源,每一次都会陪着鞠躬,落泪。不仅仅因为心底的敬佩和感动,更因为直到今天,还有些红军的尸骨还浸在冰冷的地下河里,没有安葬。

  (音板一)

  九天的激烈战斗,留下了72年的久远感动。

  1934年11月25日,红军在广西打响了长征以来最关键、最壮烈、牺牲最大的一仗。红军和5倍于自己的优势之敌血战湘江,在兴安的光华铺、全州的觉山铺和灌阳新圩的三个阻击战中,红军浴血奋战九天,用鲜血和生命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12月1日,中央纵队胜利渡江,继续西进。过江之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经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血的教训,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虽然红军长征过广西已经过去了72年,但是,红军当年长征的身影和事迹,还留在当地瑶民的歌声里。

  歌声。

  压混:红军北上象条龙,岩石脚下草丛丛,红军过路刻标语,字上保护我瑶民。

  这首72前广西龙胜的流行歌曲,代代传唱,现在人们在赶圩、聚会的时候,还喜欢唱这只歌。歌中唱的,正是当年红军渡过湘江,翻越老山界到达龙胜的事。 龙胜是红军长征路过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写下了“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的标语。1934年12月10日,龙坪寨的百年鼓楼遭遇大火,

周恩来等领导人亲自指挥红军奋勇灭火,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尊重和信任,现在,当地群众还亲切地把鼓楼称作“红军楼”。

  ( 歌曲尾)

  播下忠诚,收获民心。当时红军冲破三道封锁线来到广西,已经是疲惫之师。觉山铺村的村民们还清楚地记得,红军在寒冷的天气里,还赤脚穿着草鞋,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即使这样,战斗间息,他们都睡在村口。吃一块红薯,都要坚持付钱。

  村民甲:我爸爸拿红薯给他们吃,他们要给铜板,我们不要铜板,他们就不肯吃。

  村民乙:他们就是不吃红薯。

  在兴安界首镇,铜匠刘发祥至今记得,红军饿着肚子,冒着战火,帮助劳苦大众开仓放粮,分猪肉的事。刘发祥主动为红军当翻译,带路,征集门板,搭建浮桥。在兴安界首镇的红军堂,讲解员介绍这些时特别自豪。

  红军到这里以后,老百姓开始对红军不了解,红军宣传队到这里来演出,贴标语,分各种东西给老百姓,所以老百姓自愿捐出门板、木料,为红军租船,在湘江边架了三座浮桥,红军从那边过了桥。

  红军用鲜血,用生命,用真诚,竖起了自己仁义之师的大旗。那些离开家乡长眠在这里的红军战士,被当地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祭祀着。在兴安界首镇的村民胡斌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们是给地方的地主打死的,打死后就丢在这边一个山里。后来我们修了一个红军墓。我听我爸爸说, 这些红军当时是十多个人,是属于掉队的,好年轻,13、4岁的都有,掉队了以后在这里走不动了,没吃的,他看了就是太可怜了,但是也无能为力,他们被打死以后,我爸爸他们就把他们埋了。

  胡斌生的父亲埋葬了牺牲的红军,一直为红军守墓。每逢清明祭祖,他都会到红军墓前祭一杯清酒。去年,父亲过世了,就由胡斌生领着老伴和孩子到墓地上香、除草。

  记者:在这里除草?

  胡斌生:6月份才。。。。

  现在,胡斌生在红军墓边盖了新房。红军墓的前面修了一条公路,富起来的农民有了自己的拖拉机,但是胡斌生对他们的驾车技术特别不放心,怕他们撞坏了墓,就修了一个半圆的护墙。

  (音板二)

  红军长征路过广西,九天的湘江战役,鲜血染红了湘江,染红了青山,留下了持续72年的纪念和感动。记录2006:两万五千里的感动:广西篇正在播出,请继续收听。

  红军主力在广西的短短九天,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红军的形象成为代代相传的记忆。在灌阳新圩乡,一位老人三代单传,信守着一个秘密和承诺。

  很保密,他的儿子偶然发现了,大家才知道他藏着红旗,所有的村委会干部都不知道。他爷爷去世时交待他的父亲,这是最初的红旗,是毛主席发出来的红旗,要好好保留。他父亲去世时,交待给他,说要当作家里最贵重的财产保存。日本人来了,他们躲到岩洞里去,也带在身上。

  1934年,黄光文的爷爷救了一位受伤的红军,红军临走的时候,把这面红旗交给了黄光文。危难之中,他仍然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回来取这面红旗。红旗上面有镰刀斧头,中间有一个弹孔。

  红军把红旗拿出来了,红军说,保护红旗,我以后会回来取,解放后,我们来取,你们以后会有好日子过。

  黄光文的爷爷把红旗用十几层布包起来,放在在一个特制的小木箱里,藏在房梁的上面。1979年,黄光文在路边建了新房子,他说,这样盯着公路上来往的车辆,红军来取红旗不会错过。

  很希望见到那位红军,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年龄这么大,这个愿望很难实现了,姓什么也不知道,因为当时很危险,后面有追兵,他受了伤。后来爷爷送了他一里路,就回来了。

  守住这面红旗,就是守住信念。在兴安烈士纪念碑园,我们还遇到了一位讲解员蒋艳玲,高挑漂亮的她,原来是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在了解了红军长征的事迹之后,她自愿放弃收入比这里高两倍的工作,到烈士碑园做了一名普通的讲解员,只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长征。这些感人的故事见证了红军足迹,传承着长征的精神。

  音板三

  72年的心愿,72年的守望,红军用鲜血播种了希望,结出了果实。记录2006,两万五千里的感动广西篇,正在播出。

  当年的硝烟,如今已弥漫成安详的炊烟;当年湘江一带的战场,如今也成了青青稻田。七十二年的岁月,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成为一种精神的力量,支撑着这里的未来发展。三个阻击战的所在县都在规划红色旅游,现在,觉山铺阻击战的山上已经种上了丰水梨,山下的五千亩的特种提子,出口越南和东南亚,在镇里的规划图上,这里将是未来的南方吐鲁番。

  (现场给上海老红军打电话,确认是不是那座桥的声音)

  我们现在在全州西南的飞滦桥上,大概就是这座桥……(压混)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终于找到了上海老红军要找的那座桥。

  这里有一个交叉的河沟,两面都是山,……

  站在桥头,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好像看到红军从这里走向遵义,从昨天走向今天的历史。湘江战役在我们头脑里有了清晰的认识.

  兴安县界首镇党委书记蒋 说,

  湘江战役的惨败,酝酿了遵义会议的成功,成为中国革命转败为胜的重要契机。

  经过炮火和岁月的洗礼,这里已经很难找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经过两次修缮,当年只能过一人一马的小桥,现在已经变成了4个车道连接国道的大桥。

  当我们告诉这位老红军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没有再提立碑的事情。我们想,红军长征的丰碑,已经矗立在了人们的心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