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晚清改革先锋黄遵宪的热情悲情与激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14:47 世界知识

  李扬帆

  晚清改革先锋、诗人外交家黄遵宪(1848年~1905年)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写于1896年《赠梁任父同年》(梁任父即梁启超)的一首诗,在21世纪仍然发挥着激励人心的功用。诗云:“寸寸河山寸寸金,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其中“ ”,字读“夸”,分裂、离析之意。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香港发表演讲时,引用此诗,
鼓励香港同胞“以杜鹃啼血之情去热爱我们的香港,我们的祖国,以精卫填海之心去建设香港,建设祖国 ”。同年9月13日,温总理又在墨西哥引用梁启超《嘉应黄先生墓志铭》中“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之句,阐明爱国之志。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2005年5月11日在大陆某高等学府发表讲演后获赠《赠梁任父同年》中的那首诗时,尽管那个“ ”字被主人读错了,但正逢百年忌辰的黄遵宪恐怕也不会计较,因为,21世纪的中国,已经不是诗人一个人在醒着了。

  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

  外交家:热情黄遵宪

  诗人自古以情动人。黄遵宪热情投身国家之邦交,悲情于国家之衰败,激情献身中国之变法,为晚清情愫最为切切之人。

  1877年(明治十年)11月,29岁的年轻举人黄遵宪以参赞身分,雄心勃勃地随首任出使日本国大臣何如璋前往东京,此为破格提升。到1882年(明治十五年)3月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其间在日本居留四年有余。此间黄遵宪着重研究日本历史,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史,后写成一部50多万字的《日本国志》。惜乎时人未给予相当的重视,数年后,中国竟惨败于日本。而他本人却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

  其后黄遵宪历任驻英国参赞(1889年)、驻新加坡总领事(1891年)及湖南按察使等职,出任晚清外交官长达15年之久。

  任驻美国旧金山领事馆总领事期间,适逢美国议院制订了《限制华工条例》15条,对来美、在美华工及其他中国侨民作了许多无理限制,掀起排华浪潮。旧金山侨民深受其害,多名侨民被当地政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此前,黄遵宪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对策,但未被采纳。因此,他只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尽力保护中国侨民。他在视察旧金山华工聚住地之后,亲自探望关押华工的美国监狱,并叫随从丈量监牢面积,责问美国人:“这里人多地窄、空气污浊,难道监狱里的卫生条件要比华侨的住处好吗。”经过黄遵宪的努力,被拘捕的华侨被全部释放。愤怒的诗人写道:“呜呼民何辜,值此国运剥。轩琐五千年,到今国极弱。鬼蜮实难测,魑魅乃不若。若谓人非人,竟作异类虐。茫茫六合内,何处是可托挂。”(《逐客篇》)

  在国力衰微的情势下,黄遵宪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从此,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黄遵宪由此得到了海外华人的普遍赞誉。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此后,得光绪帝召见,投身洋务运动,署理湖南按察使,并参与上海强学会、与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帮助湖南著名的改良运动领导人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改革。一时间使湖南成为地方改革的大本营,也推动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失败后,黄遵宪被免职,回归广东梅州故里人境庐。晚年黄遵宪在墙上悬挂兴中会会员谢缵泰画的《时局全图》。1904年冬,即黄逝世前一年,他在《人境庐诗草》最后一首诗《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中写道:“君头倚我壁,满壁红模胡(糊)。起起拭眼看,噫吁瓜分图。”何其悲壮也。

  “倭人竟割台湾去”:

  悲情黄遵宪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评曰:“要之公度(黄遵宪字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公论不容诬也。”

  作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的诗,不仅仅因为其“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个性、勇气和骨气,更重要的,是诗人在多数诗篇当中,或直抒胸臆、或悱恻悠悠地表达了高尚正直的爱国情操。

  诗人曾经数次到香港,其香港系列的诗,直接表达了拳拳赤子之心。诗人最末一次来香港,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年届五十三岁。他写道:

  四万万人黄种贵,二千余岁黑甜浓。君看独立山人侧,多少他人卧榻容。早在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时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的38岁的黄遵宪,经过香港,写七绝,诗曰: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

  黄龙旗,国家的象征。诗人对此尤为敏感。第一次来香港,他就曾在十首感怀诗的最末一首里面说“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

  眼见得龙旗飘飘的年代在日本和西方列强的多重打击下黯然逝去,国破而山河犹在,诗人在孤独中或惊呼,或哀叹。中法战争时,黄遵宪写了《冯将军歌》,热情歌颂了冯子材将军的英勇抗敌;甲午战争时,黄遵宪以极大的爱国激情,连续创作《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降将军歌》、《度辽将军歌》、《马关纪事》、《台湾行》、《书愤》等诗篇。在《悲平壤》中,他讴歌在平壤玄武门血战牺牲的爱国将领左宝贵:“血雨腾飞飞血红,翠翎鹤顶(左的帽子)城头堕;一将仓皇马革裹,天跳地踔哭声悲”。鞭笞临阵脱逃的清军统帅叶志超:“三十六计莫如走,人马奔腾相践蹂;……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

  及至中国战败,台湾被割,最为了解日本的黄遵宪哭了:“城头逢逢擂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钱无万数。”快起来抗敌啊:“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所拒。万众一心谁敢侮!”

  然而,诗人的呐喊,显得那么的微弱。老年黄遵宪无奈地表达:“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夜起》 )

  “草完明治维新史,吟到

  中华以外天”:激情黄遵宪

  黄遵宪使日四年,是国人中第一个经过实地考察后写出日本国历史的学者,也是主张向日本学习的中国人的最早代表。其日本观念,先是赞誉和学习,后在警惕和痛恨。

  甲午之前,日本明治维新方兴未艾,国力蒸蒸日上。黄遵宪为此段历史作论,其《日本国志》里记载“上至官府,下至学校,凡制度,器物,语言,文字,菲然以泰西为式”。并说道:“有志之士,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视死如归。死於刀锯,死於囹圄,死於逃遁,死於牵连,死於刺杀者,盖不可胜数。卒以成中兴之业,维新之功,可谓盛矣。”

  为此,黄遵宪作长诗赞誉日本启蒙志士,曰:“锁港百不知,惟梦君先觉。到今鴂舌声,遍地设音学。只一衣带水,便隔十重雾。能知四国为,独君识时务。”黄遵宪着实感到,经过国内巨变的日本,已经不再是中国能够清楚认识的国度了。

  1880年,黄遵宪通过对朝鲜信使金弘集的忠告,阐明了他的东北亚地缘政治主张。在他和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联合给朝廷的建议中说:“故论中国今日之势,能于朝鲜设驻扎办事大臣,依蒙古西藏之例,凡内国之政治,及外国之条约,皆由中国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觊觎”。这个建议后来部分被李鸿章等采纳,导致中国积极介入朝鲜内务,与日本抗衡。此外,在他给金弘集送去的《朝鲜策略》一文中,还提出“自强之道,在实力,不在虚饰……今地球之上,无论大小,国以百数,无一国能闭关绝人者。朝鲜一国,今日锁港,明日必开,明日锁港,后日必开,万不能闭关自守也必矣”。这又何尝不是为中国提出的改革开放的主张呢。

  黄遵宪全面总结了日本的历史后掩卷长叹:“草完明治维新史,吟到中华以外天。”作此书之目的,乃在于“拟草《日本国志》一书,网罗旧闻,参考新政”。但诗人熟悉国内官员信古疑今的陈旧思维,叹曰:“嗟夫!中国士夫,闻见狭陋,于外事向不措意。今既闻之矣,既见之矣,犹复缘饰古义,足己自封,且疑且信;逮穷年累月,深稽博考,然后乃晓然于是非得失之宜,长短取舍之要,余滋愧矣!”

  面对日本的变法维新,黄遵宪“乃信其改从西法,革故取新,卓然能自树立”。认为其“进步之速,为古今万国所未有”。

  晚清出国使臣,另一只眼睛一直关注中国的改革,这是时势使然。黄遵宪亦然。在日本,他就对何如璋说:“中国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瓜分,则吾不敢知,要之必变”。

  回国后,在日本的经历深刻影响到黄遵宪的维新变法思想。他预计日本在20年之后会变得强大,中国要“谋国经营,有备而战”。但是,他的《日本国志》并没有得到大清朝廷的重视,及至甲午之败,诗人从一个外交家开始转变为一个政治改革家。

  其“行新政,倡民治”和教育兴国的主张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可。1896年9月,急于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在北京召见了黄遵宪。光绪问“泰西之政何以胜中国?”黄遵宪回答:“泰西之强,悉由变法。臣在伦敦,闻父老言,百年以前,尚不如中华。”言中学西方而又保持中国自信的意义不言自明。光绪帝“惊喜天颜微一笑”。乃决定要重用黄遵宪。不久,黄遵宪被任命为驻德公使,但由于德国方面拒绝而未成行。

  1898年是黄遵宪政治生涯的顶点。是年正月,光绪皇帝向翁同龢索要《日本国志》。二月,枢臣进《日本国志》一部,但光绪皇帝又要了一部。四月,下诏定国是,布告天下,正式变法。随后,光绪帝特命黄遵宪为出使日本的钦差大臣,本想待黄遵宪使日后回国入朝作改革变法先驱,后因百日维新之故,光绪帝三次下诏催促黄遵宪入京。但是,一次侥幸的痢疾使黄遵宪滞留上海,而躲过了百日维新失败后之捕杀。在外国干预下,黄遵宪脱身回籍。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寄希望于梁启超等人,断言“人言二十世纪,无复容帝制。举世趋大同,度时有必至”。诗人以急切之心匆匆完成了58岁的生命历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