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容应对第三波咸潮来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09:00 解放日报 | |||||||||||
相隔还不到一周。上一波咸潮10月17日方才渐渐退去。而细细一算,这将是今年自9月11日以来,上海遭遇的第三波咸潮了。专家告诉记者,咸潮如此提前“报到”,且频率加快,实属历年罕见。
昨天下午4时30分,长江原水厂氯化物浓度监测网显示:目前水库取水口氯化物浓度为每升212毫克,但在距离不远的长江对岸启东青龙港监测点,氯化物浓度已达每升13429毫克,大大超出每升250毫克的临界含量。 咸潮正在逼近上海,上海水务部门应急预案正有条不紊地启动,确保上海市区生产、生活供水正常…… 咸潮今天到达 “原水工程,生命工程。” 顺着长长的江堤一路驱车,远远就看到一栋三层的灰色建筑直直伸进长江;楼顶,八个红色大字醒目异常。这里,就是上海目前16个散布在长江沿岸的原水监测点之一的长江口取水头部站,也是覆盖上海市北地区供水的陈行水库的进水口。 风很大,检验员徐琴从一楼平台,将一只15厘米高、直径5厘米的小铁桶抛进长江,打满水后提上来,径直上了二楼化验室,再用一只试管取水倒进坩埚,加入铬酸钾,和水细细研磨,只见水面逐渐变红、再变成淡黄。 徐琴仔细察看水质和量器上的数值,稍一计算,说:“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现在长江口取水点水含氯量每升166毫克,还算正常。可咸潮就要来了,不能马虎;这几天,我们是每小时测量一次,24小时不间断。” 一旁的组长薄培良对记者说:“如今,人工监测更多的是用来校正电子探头的检测数据,目前,上海监测咸潮的16个监测点使用的都是电子探头,它们直接从江中取水,自动分析,除了监测氯浓度外,还会监测水温、浊度、PH值(酸碱度)、溶解度和游离氨含量等多种指标。” 薄培良向窗外一指,只见两个黄色航标样铁三角站在长江水中,“它们从那里就能将最新数据直接即时反映到上海氯化物浓度监测网上,提供给上海的相关单位参考。” 在长江原水厂调度室,记者见到了上海氯化物浓度监测网,投影仪将电脑屏幕直接投射在墙上。这是一张详细的长江口地图,16个散布上海市区、崇明岛、江苏启东、海门、太仓的监测点亮着16盏绿色灯,一旁方框里,氯含量数值无声地不断变化。 一直在监测的调度员王海明说:“你点击任何一个数字,它就会将24小时内此处的氯化物浓度用曲线表现出来,每天涨潮、落潮时,都会有两个高峰。” 更重要的是预测咸潮到来的时间。长江原水厂副厂长龚阳根介绍说,因为上海的地域特点,长江在入口处分为两支,北支的海水一直含盐量较高,容易从青龙港转弯倒灌,引发上海咸潮。“所以,青龙港地区的监测就成了我们重要的预测手段之一。” 然而,就在记者在调度室中的20多分钟时间内,青龙港的氯化物浓度从每升11991毫克,上升到每升13000毫克,最后高达13429毫克每升,达到当日下午4时16个监测点的最高峰。 王海明说:含盐度超过每升250毫克的水,不但人饮用了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会造成土壤酸碱值变化,影响农作物生长。 “从我的经验看,就在明天,上海下一波咸潮即将到来。” 预案三招“治”咸潮 “今年咸潮提前两个月就来了,一来,我就睡不好觉,”龚阳根说。 目前,上海市主要有两大取水口,即黄浦江上游松浦大桥取水口和长江口陈行水库,陈行水库日均供水量占全上海市日均供水总量的近1/3。“陈行水库每天向上海供水130万吨,提供200多万居民的用水,按照水库830万立方米容量,大约能维持5天,但咸潮一般都会持续一周,最长还出现过13天。所以咸潮一来,你得想办法保持供水,还不能让水质超标。”龚阳根说。 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负责人孟明群告诉记者:咸潮是发生在内陆淡水河流与海水交界地域的特有水文现象。“每年冬季11月至来年4月,由于长江处于枯水期,上游淡水的流量不足以抗衡东海海潮带来的海水,因此海水就会沿着河口的潮汐通道向上,极易引发咸潮。“为了百姓的健康,精准的预报、多手的准备、长期的打算,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精准的预报是应对的前提。其实,早在规划陈行水库时,上海就已着手对长江口的咸潮发生规律进行调研。据原水股份技术部门介绍,经过近15年的数据和技术积累,每逢咸潮期,上海即能通过对比长江近期流量变化、长江口上游640公里内的引排水工程以及东海海潮的发生规律,依靠氯度遥测系统,提前一周对长江口咸潮作出预报。 更重要的是应对预案。孟明群介绍,第一招,是充分利用库容,利用两次咸潮间隙,迅速提高水位到7米以上,增加“储备”,蓄淡避咸,“这是在现阶段直接见效的办法。” 第二招,宝钢借水。若咸潮持续时间过长,陈行水库将向“邻居”———宝钢水库“借水”,保证正常供水。宝钢水库靠近陈行水库,虽然是一处工业水库,但它的“胃口”是陈行水库的2倍至3倍,而且水质和陈行水库类似。由于它不需要经常从长江取水,且水质稳定,在长江咸潮来临时,它可以利用富裕的库存,每天向陈行水库提供10万立方米的优质水,在保证氯化物浓度不超过每升250毫克的条件下,和长江水勾兑可日产30万立方米饮用水。 第三招,一网调水。当出现咸潮时间过长,陈行水库被迫关闭时,上海还有另一处水源地———黄浦江水可以应急。 据介绍,黄浦江上游是上海现有最大的水源地,每天的取水量约为500万立方米。上海现在已经建起一网调水,当长江原水不能满足城市需要时,完全可以利用黄浦江原水制水,再通过各自来水厂的边界阀门统一调度使用。 龚阳根说:请大家放心,从1998年大洪水后,我们已连续62次成功应对咸潮,这一次,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保证上海市北的供水。 咸潮入侵已趋频繁 咸潮之害,古已有之。 在上海的地方志中,约400年间,严重咸潮入侵约为平均每67年出现1次,其中以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最为严重。据《松江志》记载:“四月上旬,卤潮入内河,禾尽槁”。 据专家介绍,海面上升和地基沉降叠加引起卤潮倒灌、海水内侵已经成为上海的四种灾害隐患之一。 从1978年到1979年,咸潮严重入侵长江口和黄浦江,灾害造成上海市区部分工业停产或引起产品质量下降,崇明岛也被咸水包围近100天。 1992年,上海开始启用长江水作为北部居民用水水源。之后每年11月开始,咸潮都会倒灌入侵长江口。目前,咸潮入侵有渐趋频繁之势。据上海市原水股份公司介绍,仅2004年冬季到2005年春季,上海就遭遇过9次咸潮的侵袭,其中2004年4月份的一次咸潮总共持续了5天零5个小时,是近两年较严重的一次。 王海明回忆说:“每次咸潮我都印象深刻,就是那一次,不到一天水的含氯化物浓度就超过了每升1400毫克。” 通俗地讲,咸潮就是海水“倒流”,这不仅在上海,其实在任何内陆淡水河流与海水交界地域都会出现。龚阳根说:“从学术角度分析,当海洋大陆架高盐水团随海水涨潮沿着河口的潮汐通道向上推进,咸潮就会形成。” 就在上海正在备战第三波咸潮的同时,珠三角也面临咸潮来袭。一周前,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即作出通报,鉴于今年珠江流域枯水季节降雨偏少,今冬明春珠江三角洲咸潮影响严重。广东等省将实施调水压咸方案,并于12月再次启动全流域调水压咸方案。 上海不缺水,但缺好水 今年长江口咸潮入侵来势汹汹,不仅时间早,而且持续时间长。为了确保全市原水的安全供应,从根本上解决取水水质问题,本市有关部门已经在论证一系列方案。 上海,“因水而存、依水而兴”。上海老百姓对水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 濒江临海的上海,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一直富足。 “但应该这么说,上海不缺水,但缺好水,”孟明群说。 2001年,上海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资源普查表明,上海拥有总长2万多公里的2万多条大小河道,水资源总量为599.21亿立方米,绝大部分为黄浦江进潮量和太湖流域的过境水资源。上世纪90年代初,市政府先后实施了长江引水一期、二期工程,建成了陈行水库,结束了上海以黄浦江作为唯一水源的历史。随着全市经济迅速发展,上海每年供水量增长幅度达6%-7%。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上海原水供应缺口将分别为400万立方米/日和600万立方米/日左右。 从长远战略考量,加快长江新水源地建设,扩大长江优质原水供应,迫在眉睫。 为此,原水公司于去年6月30日开始兴建长江引水三期工程。今年7月,该工程一阶段输水管道已建成通水,每天新增50万立方米的长江原水。第二阶段,该工程还计划新建一座总库容1000多万立方米的陈行陆域水库。 如今,青草沙水源地工程也已提上议事日程,有关部门透露:上海将在2010年建成青草沙大型水库,设计水库库容可保证咸潮期连续68天正常供水,供水规模占全上海原水供应总规模的50%以上,受益人口超过1000万。 而更长远的,市水务局总工程师陈美发介绍:在分析大量资料基础上,有关专家进行了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等试验,对长江口水域的水动力、盐度、泥沙等反复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北支中束窄”方案,将长江口北支束窄,减少潮水进量,还可以考虑在北支中部地段建筑“挡盐闸”,在咸潮高峰时节,能有效遏制咸潮倒灌。 龚阳根说:“上海人均水资源量在全国排在20名之后,是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从长远看,上海可饮用水资源并不富裕,尤其是在咸潮袭来之时,所以,无论是现实状况,还是未来前景,增强节水意识,保护水、节约水,是我们每一个上海人都应该注意的。” 据截稿前最新消息:咸潮将于今天下午到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