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首府城乡同奏和谐主旋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10:19 乌鲁木齐晚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期间,本报记者深入乌鲁木齐县、达坂城区等地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牧民都从传统致富模式中“跳”了出来,有的发展特色产业、有的进城务工、有的做起了生意……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城乡和谐发展的美好画卷。

  

首府城乡同奏和谐主旋律

  23日,达坂城镇八家户村村民杨立文(左)正在和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苗新(右)交流种植经验。

  要着眼我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沿边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省区市和周边国家的旅游区域合作,拓展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和领域,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使之成为我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农民到“蟠桃王”

  乌鲁木齐县安宁渠镇保昌堡村农民雷仁,因种植的蟠桃个大、味甜,被人誉为“蟠桃王”。2005年,他在自家桃园旁建起了旅游度假屋,搞起了“农家游”。

  雷仁的度假屋是三幢200多平方米的平房,可以同时接待100人吃住。他心里清楚,人们来此度假游,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是看中度假屋旁50亩的蟠桃园和这里的田园风光。

  雷仁没有专门学过果树栽培,但他爱钻研。1996年,他利用距乌市近的地缘优势,没有随大流去种蔬菜,而是种下了10亩蟠桃树。他想,随着生活的富裕,城里人对水果的需求肯定会增大,蟠桃又是水果中的“精品”,一定有市场。

  “那时我整天就看蟠桃种植方面的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到乡上找技术员请教。” 雷仁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10亩蟠桃长势喜人,去年桃园结出了个体重达400克的蟠桃,共收获20多吨蟠桃。“去年仅蟠桃一项收入,就达4万多元,这还不包括七八月份桃园里常来游玩的人吃掉的桃子。游客的大量涌入,让我看到了发展农家度假旅游的好处。我把想法告诉乡上领导,得到了大力支持。”

  去年4月,雷仁投入10万元,在蟠桃园旁建起度假屋、钓鱼池。经过2个月紧张施工,6月23日,度假屋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从农民到“商人”

  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有个百慧超市,4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使其成为乌鲁木齐县南山地区最大的超市。该超市的“掌门人”既不是乌鲁木齐来此掘金的“超市行家”,也不是内地“会念经”的精明商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水西沟本土人士——方家庄村村民谢勇。

  2002年,在外打工多年的谢勇用自己积攒下来的3000元钱在水西沟镇开了个30多平方米的百慧超市。

  2003年方家庄村整体改造后,谢勇的父亲谢玉林和一些村民率先搞起农家乐。没想到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8万元。有了钱,谢勇就谋划着将超市扩大,2004年底,400平方米的超市开业了。

  随着农家乐的日益火爆,谢玉林先后投入十多万元帮助儿子谢勇扩大规模。如今的百慧超市,除了五金、大型家电、蔬菜、生肉不卖外,其余商品可谓琳琅满目,不仅成为南山地区最大的超市,还担负着向水西沟镇300余家商店、度假村批发商品的重任,日平均营业额达到3万元。

  三年前,方家庄村里的小商店,东西不全,也没人愿意送货上门,有时候家里急需买个东西,还必须坐车到乌鲁木齐去买。

  “现在的情形和以前大不一样了。”陪同记者采访的方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鲜辉插话道:“现在商店越来越多了,老板们也更精明了,知道用服务面对竞争了。他们主动给农民留下电话号码,愿意送货上门,态度还很好。”

  “现在,农民们手里都有电话号码本,只要一个电话,10分钟之内,要啥都会有人送来。”谢玉林补充说。

  如今的百慧超市已成为水西沟镇商业发展的“领头雁”。面对方家庄村如火如荼的农家乐,谢勇按捺不住发展的冲动,他要借农家乐这股东风,让自己的事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各族人民群众造福。加大对农牧民实用技能、技术的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牧民和后备产业大军,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战略性转移。

  从农民到“蓝领”

  乌鲁木齐县青格达湖乡新联村三队养殖大户田红霞因不懂疫病防治,去年家里养的猪死了好几头。今年参加了乌市举办的阳光工程技术培训班,通过20天的学习她掌握了一般疫病防治技术,今年养猪80头,获利近2万元。截至目前,乌市依托阳光工程培训了3924名像田红霞一样的农牧民。

  水西沟镇庙儿沟哈萨克族大学生古丽帕提也是乌市阳光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大学毕业已经3年的古丽帕提到人才市场去了好几次,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今年4月,她参加了市农牧局实施的“阳光工程”免费培训班,接受了7天小炒烹饪班培训,经过2个月的实践后,投资1万余元开办了“牧家乐”旅游,并亲自掌勺。由于她炒的菜色香味俱全,她家的“牧家乐”游客络绎不绝,每天的收入达150多元,除去成本,净落七八十元钱。

  水西沟镇方家庄村农民马金芬,在参加小炒培训班后,她做的“椒麻鸡”获得了由新疆烹饪协会、新疆伊斯兰教协会颁发的椒麻鸡“二等奖”。

  据了解,今年,市农牧局投资近100万元,依托“乌鲁木齐县农广校”和“乌鲁木齐市专业技术岗位培训中心”两个培训基地,先后在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水西沟镇、永丰乡、青格达湖乡、达坂城区、新市区,免费举办了电焊、计算机应用与操作、烹饪、导游、餐厅服务、农机修理、民族手工编织等十几个项目的专业劳动技能培训,使3750名农牧民拿上了各种“技能上岗证”。目前,已有1200名农牧民凭借“技能上岗证”,在城里找到了工作。

  达坂城区达坂城镇党委书记陈颂勋说:“3000多人的镇子,2006年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32亩,同时积极实施‘农民知识工程化’,镇里成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班,培育了一批新兴农民,全力推广科技种田。”

  

首府城乡同奏和谐主旋律

  达坂城镇东沟乡村民陈军(左)的樵园农家乐风景优美,今年夏季游人络绎不绝。

  实习编辑:孙锐

作者:综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