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专题 > 正文

草原神奇民族:蒙古族和蒙古族民族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10:40 南风窗

  草原上的神奇民族—蒙古族

  中国北方草原面积广大,长久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道绿色长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和生态功能保护着这片文明古地—中国。内蒙古大草原是中国北方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富饶美丽的赞誉。一千三百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流传千载而不衰,则是这片土地曾经美丽富饶
的最好见证。

  美丽富饶的草原人杰地灵,不仅鬼斧神工般的刻写了这片土地,更重要的是哺育了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息繁衍的民族,历史上,乌桓、柔然、敕勒、回纥、鲜卑、匈奴、突厥、契丹、女贞和蒙古都曾在这片茫茫草原上谱写下他们的历史,留下无数动人的赞歌,然而,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中,仅有这个民族—蒙古族,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勇敢、坚强送去一个又一个历史过客,最终成为北方辽阔草原的主人。

  “天人合一”的和谐游牧文明

  蒙古族成为北方草原的主人并创造下辉煌灿烂的文化,这并非偶然,这与蒙古族的民族性格紧密相关,是天、地、人和谐的最佳见证。千百年来蒙古人用智慧与勤劳来经营和保护着这片富饶而又美丽的“天国”。

  草原是蒙古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它的苍茫辽阔不仅塑造了蒙古人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在大草原上,地广人稀,很难想象他们会定居下来,在某一个狭小的地方放牧,而且世代相传。畜逐水草而动,人随牲畜而居,四时迁徙,车马为家,皮毛当衣,肉奶为食则是蒙古民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必然选择。而正是这种生活生产方式,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草原天堂,铸就了内涵深刻而丰富的草原文明,并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为中华文明添色加彩。

  生产方式-游牧

  草原游牧文化内涵深刻,内容颇多,以各种载体表达出的内容无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调。游牧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形式,它对草原文明的产生、形成及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蒙古史》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各部落各有其地段,有界限之,在此段内,随气候迁徙,春季居山,冬近则归平原”。游牧民族为了减少对草地的过度利用,牧民们总结出了许多畜牧经验,据不同畜群的习性、种类和特征进行移牧、轮牧和游牧,随季节而移动;水是生命之源,牧场一般限于沿河流湖泊一带的地方,以保证有足够的水来放养牲畜;草是牲畜唯一的食物来源,为了保护草地,他们每一块牧场承载的牲畜种类和数量是有限定的。因此,勤劳坚强的民族,不怕严寒酷暑频繁倒场(夏季在夏营盘地放牧,秋季牧民赶着牲畜、带着生活用品迁徙到冬营盘地,第二年春又回到夏营盘地,年复一年的在大草原上流动),通过流动给被牲畜啃食踩踏过的草地一个可以休养生息进而恢复的机会。这种看似简单的生产活动似乎没有什么深刻的哲学道理,事实上恰恰相反,游牧不但可以使牧业生产适应干旱大风的草原生态系统的自然气候条件,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严酷自然气候条件下的脆弱草原自然生态系统不会因受到过大的放牧压力而遭到破坏。单从这一点来讲,游牧可以说是保护草原的一种“文化生态样式”,保证了草原优良牧草的生生不息、维系了生命之源——水资源的永不枯竭。

  饮食文化

  蒙古族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草原游牧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族生活的特殊自然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独特的衣食来源。传统的蒙古族饮食主要有四类,即红、白、面和茶。这些都是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的名贵佳肴,同时,也体现了蒙古族人的热忱和豪放。

  红食,是指的是肉食,蒙语称“乌兰伊得干”。肉类食品是生活在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牛羊肉为主。牛羊肉的吃法很多,主要有整羊背子、手扒羊肉、烤全羊、羊肉串、涮羊肉等等。肉食作为蒙古人的主要食物以区别其它地区和民族的饮食,其一,和他们的生产方式有关,过去他们从事单一的畜牧业生产,仅有牛羊而少有其他可供食用的材料,另一方面,北方草原气候条件恶劣,尤其是冬天,只有肉类食物才有可能提供给他们足够的能量。

  白食,是指奶食品,蒙语为“查千伊德”。主要类型有鲜奶、

酸奶、奶酒、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奶酪丹(奶豆腐)等。白食制作简单、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而且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

  面,蒙古人喜欢面食,主要用麦面、青稞面、荞面和莜面等原料制作而成。

  茶,以奶茶为代表,亦称蒙古茶,蒙古语称“苏台茄”,蒙古人最喜好的、不可缺少的饮料,煮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鲜奶,使茶色由红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俗话说,牧区“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若有客人到家中,主人首先斟上一碗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

  宗教信仰

  信仰或者图腾,同样也是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而以草原为家园的蒙古民族,信奉“天”和“地”,这种信仰是蒙古人尊重自然、保护美好家园的比法律更具效力的动因之一。千百年来,蒙古人以一个普遍的信条蕴含于草原游牧文化当中,那就是“万物有灵”的意识观念。对于蒙古族来讲,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贯穿在蒙古草原的自然崇拜文化当中。蒙古人“祭天拜天”,在他们朴实的生态意识里“世界万物以天为根”,他们认为“天”主宰着一切,赐予他们幸福与困苦,因此,在蒙古民族“其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称天”,把“天”拟人化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同时,他们也“敬地”,把“地”看作“乐善好施的母亲”。为了用具体的行动表达他们对天和地的尊重,蒙古草原牧人还选取自然物——河、山(土地)、木(植物)作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通过这些自然物以寄托他们愿望。由此,蒙古民族对自然物的尊重与保护的意识便建立起来,他们从来都忌讳在地上乱砍滥伐,不乱开采山石,不乱采摘果实,把河当成圣河,河水不能饮用和污染,鱼虾不可捕捞和食用等等,这些图腾形式,表明草原牧人已经认识到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他们尊重自然,希望得到大自然的护佑,而正是蒙古人对“天”和“地”的图腾崇拜,使他们保护着自己的家园——茫茫无际的大草原,千百年来富饶、美丽而又神奇。

  蒙古人与“马”

  马是草原上的五畜(马、牛、绵羊、山羊、骆驼)之一,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无论男女老少都是骑马好手,每天都离不开马。因此,人们称蒙古民族是“马背民族”、“马上行国”。蒙古民族崇拜苍天,认为马是天上掉下来的神骘,没有马,牧人就失去了神明,依此来表达蒙古牧人对骏马的推崇和依赖。马之所以被蒙古人崇拜,其原因在于马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一,马既是游牧生产中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是生产对象,还是民族富有的标志和财源。牧人放牧、骑乘、迁徙需要马,经营草原,维系草原牧区经济顺畅发展同样要靠马。

  除了牧业生产所需,马还能为蒙古人提供美好的食物,马奶在各种牲畜的乳汁中为上乘,马奶酒也被尊称为“元宝浆”。

  马在蒙古历史上的作用不仅如此,作为马上民族,蒙古铁骑曾经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先后有四十多个国家,七百多个民族都归服于大蒙古帝国。因此,马为蒙古人赢得了震惊世界的荣耀。

  蒙古民族与“敖包文化”

  “敖包”蒙古语为“堆子”、“石碓”等意思。敖包,一般都堆积在山头,起到路标的作用。敖包形式大体相似,在圆坛之上,堆积石头呈锥形,上面插着一些树枝。敖包个数不等,由单个敖包的,也有敖包群。在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就有著名的贝子庙十三敖包。

  蒙古人祭拜敖包与蒙古民族对“天”和“地”的崇拜密不可分。他们把敖包当作神的化身,他们崇拜、祭祀、赞美诸神,其目的是为了祈求神灵“赐予幸福、消除恶魔”。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已与尊重已经到了极致。

  蒙古民族艺术

  游牧的生产方式必然在长期的凝结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以蒙古长调为最位代表。蒙古长调可称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特点,并与蒙古语言和文学等息息相关。长调

歌词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而对这些草原特有的景色,只有悠远的长调才能绝妙地加以表现。蒙古长调的唱法以真声为主,它感叹自然、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它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艺术源于生活,蒙古民族艺术形式多样,但无不淋漓尽致的体现着马背民族的勇敢和智慧,无不书写着蒙古族热爱草原热爱家园的思想情愫,表达着“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存与发展之法则。

  草原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民族的重要的

传统节日,是集祭祀、竞技、娱乐、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草原那达慕盛会活动丰富,包括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活动项目,每年夏末秋初在草原上召开,持续十几天甚至更长。那达慕召开的时间与蒙古族游牧特点相关,适逢草原秋高气爽、水草丰美、牲畜健壮、乳食飘香,分散游牧的人们欢聚在一起,同时,还可以与中原农业民族进行物资交流。

  以热情好客而备受赞誉的民族

  蒙古民族因热情好客而被其它民族的人们赞誉,成为蒙古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这一美德仍然保留在我们蒙古民族人民的生活当中。蒙古人招待客,首先摆上白食和奶茶,喝完奶茶后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在待客过程中还有一系列的规矩和习俗。

  相关专题: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