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秦兵马俑覆亡的流言反复出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00:44 郑州晚报
秦兵马俑覆亡的流言反复出现

从2000年以来,关于霉菌、空气污染或风化侵害会令兵马俑“全军覆没”的消息就不断传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流言为何反复出现?

  10月23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网站上发表了一份声明,《霉菌危害问题在秦俑坑遗址早已得到有效解决》,认为相关媒体发表不负责任的报道,并危言耸听地说“兵马俑将被48种霉菌吃掉”,是断章取义,严重失实,毫无科学根据的。

  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博物馆一位负责人在电话中称将“依法保留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权力”,但他随后又表示,“它(个别媒体)也无非是为了轰动一下,在这个环境里面,你能对它们怎么样”。

  博物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铁在电话里则明确表示:“这个事情就让它过去好了,不用再跟着他们炒了,否则只会中了他们的计策(轰动效应)。”

  作为被博物馆指定进行“解释工作”的文物保管部主任赵昆,有着“多次对付流言的经验”,“一家一家地解释、复函,也没有别的更强硬的办法”。

  赵昆还记得2000年前后,博物馆开始与杨森公司合作研究除菌技术后,就有流言传说称兵马俑被霉菌危害严重,一些国外的研究机构与驻华使馆纷纷发来信函,愿意提供技术与资金帮助,赵昆赶着给他们回复,忙了好几个晚上。2005年7月,“专家称

秦始皇兵马俑百年后变煤坑”的消息再次爆出,事后证实,“煤坑”本为“灰尘”,系香港一家外文报纸刊登后,又为国内媒体翻译引述时所误。同时文章对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曹军骥的谈话进行了夸大,以致国内外几十家媒体记者赶往西安调查,曹军骥先生也不得不亲自赶到兵马俑博物馆进行澄清,“假新闻最后虽然平息了,但给大家的印象太深刻了”。

  “我们已经总结出来了的规律,每一次博物馆的合作项目开始,就有一次关于毁坏的流言出来;而另一方面,每隔三五年,关于秦陵要不要挖的争论也会被拿出来炒一次。”赵昆说。

  就在20天前,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他的博客上发表的一篇《是打开始始皇陵墓的时候了》,重新使这个已被文物界定论的话题再次火了一把。结果还是重归不挖,但张先生的博客在不到两周时间文章点击量就超过了23万,名字则被无数家报纸转载。

  10月24日,西安一家报纸的文化记者赵争耀对记者表示,现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确实存在一些媒体与记者为求轰动效应而夸大事实的现象,“兵马俑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国内外游客云集,有关于它的非正常新闻或者论调自然拥有极高的关注度,想利用这种关注度的想法也难免会多一些。”

  而一位西安考古界人士则委婉地道出,不少文物工作者对此情绪复杂,他们既不愿意看到流言出现,又愿意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考古工作。

  也正因此,这次“流言”让有过几次体验的兵马俑博物馆既感到意外,又平静地处之。

  更透明的可能性

  10月下旬以来,兵马俑博物馆网站的日点击量比平时大大增加,达到1700人次。尽管后来有相关声明发表,但“大家仍都在问,你们(的兵马俑)到底有没有生霉菌,到底会不会被毁掉?”

  10月20日,《大公报》刊登消息,中国国家文物局官员澄清,外传秦兵马俑染霉菌即将“全军覆没”一事“纯属危言耸听”,但搜索一下关键词,与澄清消息并存的“全军覆没”消息仍大量存在,如果不加以注意,公众仍然容易被欺骗。

  与此同时,一个必须承认事实的是,游人们在兵马俑博物馆3个俑坑旁还是会发出感慨,曾经的彩色陶俑,已经无可挽回地变成了“泥人”。对国宝能否持续保持光辉的关注,正是公众捕捉一切与秦俑相关信息并宁信其有的内在动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考古工作者对发掘文物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以及目前文物发掘与保护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对公众来说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10月23日中午,兵马俑3号坑内的土脊上,摆放着一些试验用的仪器与工具,游人们对它们表示出的兴趣不亚于旁边的战车与马俑。

  “如果我很清楚兵马俑的保护手段与过程,我就不会相信什么百年变煤坑或者霉菌危害的消息。”一位屡次听闻兵马俑要覆灭的游客对记者说。这位游客认为,在一些公众比较关心的领域,应该将其进程及时地对外公布。

  “关于兵马俑的保护,是否也可以列出一个详细的计划,让人们知道哪些现在还无法做到,哪些已经做了呢?”他说。

  “兵马俑博物馆的保护工作一直是公开的,但如果具体详细到让游客和公众知道每一步骤,尚有难度,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考虑。”赵昆说

  秦陵考古队助理研究员孙伟刚在接受《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采访时也强调,考古工作有其特殊的专业性,这势必会造成沟通的难度,同时一些内容也是需要保密的,“想要做到与公众的无障碍交流,相关媒介还是主要桥梁,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考古与文物保护的神秘性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消除。”

  在相关人士眼中,如此以来,类似“霉菌事件”就难免还会有下一次。(郑州晚报记者 游晓鹏 文/图)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