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黄河口近海生态改善 稀有鱼类形成渔汛(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11:06 中国新闻网

  

黄河口近海生态改善稀有鱼类形成渔汛(图)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六合乡三义合村的青年农民蒋时杰,日前捕获一条十分特别的鱼。怪鱼身长0点四八米,全身呈黑色,鸭嘴并有牙齿,脊背没有通常鱼类的脊翅,鱼鳞也与常见的鱼类不一样,而且有四个鼻孔,尾巴呈伞状。周围的村民感到新奇,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鱼。当地的海洋与渔业局的有关人员曾到他家仔细观察,也没有认出
究竟是何种鱼类。中新社发 尹文盛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济南10月26日电(尹文盛郭新照)秋高气爽,在黄河口近海的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刁口渔港,渔船有序的驶向港湾,鱼筐里满是大个儿的鲈鱼、梭鱼和舌鳎。“我行船17年了,从未见过一潮水能逮200多斤好鱼,还多数是半斤以上的。”老渔民张其明大爷晒得通红的脸上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丢了车和牛,不丢梭鱼头”、“宁舍美女腿,不舍舌鳎嘴”。前些年,由于海水污染、过度捕捞和禁渔期非法捕捞等原因,这些“好鱼”几乎绝迹,市面上见到的大多是人工养殖的。今年以来,稀少的大鲈鱼和舌鳎又成群而至,渤海湾绝迹多年的“海猪群”又在刁口海域出现。据海洋渔业专家分析,当地的生态护养和环境污染治理是主要原因。

  刁口乡作为利津县唯一一个近海乡镇,充分利用当地滩涂广、海岸线长的优势,依托刁口渔港配套建设,本着长期开采、长效发展、让利于民的原则,实行了休渔期与捕捞期交替运作、不同海域交替轮捕等护养方式,积极推广“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采捕模式,严格治理近海污染物的排放和电拖网使用。对于0.1米以下的鱼苗和直径0.01米以下的贝类全部放归大海,已成为当地渔民的自觉行动。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黄河口近海的“开凌梭”、舌鳎、鲈鱼、辫子鱼、文蛤、海猪等稀有鱼贝类和珍惜海洋生物数量明显增多。海洋资源的逐渐恢复,也为当地渔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两年渔民户均收入达到6万元人民币。(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