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周顺恺:从放映员到国画大家(图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2:23 重庆晚报

  

周顺恺:从放映员到国画大家(图文)

  周顺恺正在绘画

  

周顺恺:从放映员到国画大家(图文)

  

周顺恺:从放映员到国画大家(图文)

  周顺恺的两幅作品(作品图片由周顺恺提供,特致谢)

  故事导读

  他早年没有进过专业美术院校的门,却成为重庆国画院院长。

  他在部队画了三年“幻灯片”,被国画大家一眼相中而走上艺术道路。如今,他成为重庆市首批学术带头人。

  他30年前与李宝林合作的中国画《大会师》,日前被国家邮政局相中,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五枚纪念邮票图案中唯一一幅中国画作品。

  周顺恺,一个画了30年历史画、人物画的国画家,作品屡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而他创作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重庆国画院院长周顺恺的办公室就在渝中区观音岩抗建堂六楼一隅。25日上午,除了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这里成了难得的闹中取静之地。

  周顺恺边与记者聊他的历史画、人物画创作,边整理画案上的书籍。他身后是满墙满柜印刷精美的各种画册;另一面墙上,是他未画完的画。

  “27日,我要去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月底开幕的‘李宝林师生画展’。我有10幅作品参展。”周顺恺一口普通话十分流利。

  5天前,周顺恺与师友李宝林先生30年前合作的巨幅国画《大会师》被国家邮政总局选定,成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五枚纪念邮票图案中唯一一件中国画作品。

  据介绍,在初选的数十幅美术作品中,专家组经过多次挑选,最终决定发行纪念邮票一套4枚,小型张1枚,用的都是我国一流画家的作品。

  现年56岁的周顺恺长期从事人物画和历史画的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要美术展览。他创作的《最后的嘱托》、《朱老总》、《东渡黄河》等具有广泛影响,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收藏。

  画幻灯

  放映员幸遇大画家

  周顺恺祖籍安徽,1950年生于渝中区小什字棉花街。“我父亲有一手漂亮的书法。小时候,我也喜欢练毛笔字。”上初中时,周顺恺已是学校颇有名气的小画家了。“在重庆第二十五中学,我经常画墙报报头。”1968年,周顺恺入伍,在海军南海舰队电影队当兵,画了三年幻灯片。

  周顺恺自述:部队电影队是流动的,今天在这放映,明天到那放映。

  幻灯片是正式放电影前的宣传片,内容大都是表扬好人好事,反映部队生活。一个幻灯片系列,大概由20多片方寸大小的玻璃片组成。

  幻灯片没声音,我就充当解说员。我的普通话说得还算标准,就是那时练出来的。

  出生于50年代的中国人,几乎都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像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中的主人公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精神偶像。这也是我30多年来钟爱历史画、人物画的主要原因。

  1971年,周顺恺成为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一名美术创作员。

  “你有一定书法基础,可以用心画国画。”周顺恺画幻灯画、版画时,引起画家李宝林注意。李宝林师从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有着深厚的传统国画功底,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美术创作组任创作员。周顺恺遇到大自己10多岁的李宝林,开始步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创作之路。

  画历史

  《大会师》走红内幕

  1973年,23岁的周顺恺在李宝林指导下,以国画《第一封家信》参加全国美展,初试牛刀就获评委们认可。周顺恺至今还保留那次美展的作品集。

  1975年,幸运再次降临到周顺恺头上。

  周顺恺自述:1975年下半年,部队接到海军政治部任务,要求我们画一幅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国画,定名为《大会师》。美术组把任务交给了李宝林和我共同完成。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重大历史事件。为了找到“大会师”的感觉,我们曾先后几次赶往甘肃会宁等地收集素材,查阅资料,走访部分老红军和当地群众。

  我们的总体把握是,整幅画要再现大会师的壮观场面,要把三军会师“尽开颜”的那种欢乐心态,通过画面人物的音容笑貌表现出来。

  我是回族,画上就有回族人物造型,当时会师时就有很多少数民族。此画草稿打了好几道,历时一年多,1977年最后定稿。

  这幅画参加建军50周年全国美展,受到广泛好评。那时我26岁。

  周顺恺1980年加入中国美协,两年后从海军政治部转业到重庆群众艺术馆,后调到重庆国画院任创作员。当时,市国画院有苏葆桢、马振声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对周顺恺的艺术创作影响颇大。

  国画《最后的嘱托》是周顺恺于1999年创作的又一代表作,曾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著名评论家孙克撰文称:这幅作品是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中国画历史人物画创作中很重要也很成功的一件作品。

  2005年,周顺恺应邀创作的表现八路军抗日的《东渡黄河》参加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国际艺术展览,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画人物

  从《苏武》到《巴金》

  历代画家画古代历史人物苏武,多以小品画见长。上世纪80年代,周顺恺开始专门研究历史人物画,他画苏武就试图寻找突破。20多年来,周顺恺画了很多不同造型的苏武,开始注重环境渲染,后来删繁就简,用笔洗炼,但画面上依然有一种苍茫叙事的大气象。

  2003年巴金诞辰100周年,著名作家老舍之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邀国内外50名著名书画家参加巴金诞辰100周年画展活动。

  周顺恺自述:我一直就有用绘画表现巴金的想法。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创意来源于巴金作品中的一句话:“我常将生命比作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

  后来,经过反复思索和推敲,我觉得以小溪为背景,显得过于小气。于是,转而以大海作为背景,暗喻了巴金生命之海,强化了巴金祥和的面容与激越的内心世界的鲜明对比。

  国画《巴金》问世后,得到画界专业人士和媒体的高度评价,《美术》杂志、《求实》杂志等多家媒体给予高度关注。

  周顺恺不仅关注重大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绘画,近年来,他将眼光转向民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先后创作了《纤夫》、《童叟图》、《搬迁》、《矿工兄弟》等作品。在全国书画院作品联展中,他创作表现三峡库区移民的中国画《搬迁》,获“徐悲鸿美术奖”;表现彝族风情的《童叟图》辑入我国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艺术的大型典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

  话遗憾

  迟到的大师题字

  2000年8月17日,周顺恺收到一封“岭南画派纪念馆”的来信,打开一看,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的女儿关怡写的。信中第一句就是:“很对不起,现在才寄出我父亲生前给你题的书名。”

  事情起因,要从1999年全国第九届美展说起。

  周顺恺自述:1999年10月,全国第九届美展中,经专家评定3幅作品获“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关老推荐了我的《最后的嘱托》。10月6日,我到北京领奖才知道,关老对我的那件获奖作品评价很高。我非常仰慕关老的艺术和为人,但一直无缘见面。

  回到重庆,我写了一封感谢关老的信。想到老人年事已高,我没有祈望关老回信。

  信寄出不到20天,我就收到关老的亲笔回信。信虽短,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代艺术大师的风范。

  后来,我的作品结集出版,就萌生了请关老题书名的念头。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又给关老写封信,但这封信寄出不久,我就从媒体上得知关老去世的噩耗。

  关山月先生于2000年7月3日病逝,他女儿在处理老人的遗物时,发现了老人生前题写的“周顺恺作品选集”几个字没来得及寄出。

  “我好后悔今生再没机会见到关老。当我凝望着关老的题字,回想起自己与老人素昧平生、靠作品建立的‘忘年交’,真是百感交集。为老人家提携后辈,关心祖国艺术事业的精神而深深感动。”周顺恺动情地说。

  记者袁尚武文/图网络编辑:孔祥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