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如何实现156米蓄水目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23:19 新华网 | |||||||||
新华网三峡工地10月27日电 (记者 江时强 俞俭 戴劲松) 10月27日9时50分, 三峡水库成功实现156米蓄水目标,三峡工程比初步设计提前一年由围堰发电期转入初期运行期。 自9月20日22时起,三峡水库从135.5米水位向156米水位蓄水。历时37天的蓄水进程看似波澜不惊,却始终处于紧张有序的“科学调度、统筹兼顾”之中。
蓄水方案“不把蓄水放在第一位” 三峡水库蓄水,牵涉到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发挥,对长江上中下游都会产生影响,可谓“蓄一库而动全江”。9月7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专题会议提出明确要求,三峡蓄水要“科学调度、统筹兼顾”。 在成功实现蓄水目标之际,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回顾道,蓄水过程颇具周折,确定起蓄时间“煞费苦心”。 他分析说,此次蓄水任务艰巨,必须面对诸多不利条件。一是今年长江上游来水偏枯,川渝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上下游用水要求突出抗旱,还有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生态用水(不使海水倒灌)需要,航深也要保证;二是上游嘉陵江、岷江等各大水库干旱已久,汛后补蓄水的要求很强烈,有一点来水都被拦住了;三是上游流域气候异常,难以准确判断来水情况,作不出准确的用水计划;四是高水位下三峡14台机组首次全部实现满负荷发电,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存在压力。按初步设计,10月1日开始蓄水,与当前形势发生矛盾,各方效益无法统筹兼顾,势必损害某方利益或蓄水质量。 综合分析气候、来水等多种因素,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兼顾各方利益,中国三峡总公司提出汛末蓄水方案。经过水利、交通、国土资源、国家电网等多家部门反复协商,充分论证,最后国家防总、长江防总批复汛末蓄水方案。 这一蓄水方案强调,不把蓄水放在第一位,而是既考虑长江中下游防汛要求,也考虑沿江抗旱要求,同时也考虑蓄水对库区地质灾害治理、电网调度、长江航运等的影响,以保障蓄水期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审慎掌控进程 确保蓄水质量 中国三峡总公司按照“科学调度、统筹兼顾”的蓄水原则,详细编制了汛末156米蓄水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反复强调“进度服从质量”。该计划涵盖了9-10月份长江上游历史来水的分析、水情气象的预测、蓄水后遇不同秋季洪水的调度方案以及蓄水过程的控制等内容,从技术上为实现156米蓄水目标提供了保障。 根据长江中下游航运、生态用水需求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蓄水过程实行阶段性控制,科学合理分配水量,均匀控制蓄水进程。综合考虑长江下游航运及生态供水需要,9月30日前蓄水下泄流量按不低于8000-10000立方米/秒控制;如遇下游特枯水情,还要适当补水,以保证长江下游用水需求。若蓄水期间来水较丰,三峡水库适当加大下泄流量,放缓蓄水速度,以保证汛末防洪安全。9月25日三峡坝上水位控制不超过144米,10月1日前水位不超过148米,以方便对三峡枢纽运行状况进行检验。 蓄水过程中,水位原则上逐渐抬升,力争不回落,尤其不出现大的回落,以避免诱发滑坡和库岸失稳等地质灾害,满足刚完工的库区地灾治理工程养护期需要。尽量做到下泄流量平稳均匀,避免大起大落,以满足电网安全稳定和航运安全需要。在开始蓄水和结束蓄水的过渡阶段,一般按2天左右的时间过渡,控制下泄流量平稳、渐变。 中国三峡总公司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三峡工程 156米蓄水协调领导小组,蓄水期间,先后召开九次领导小组协调会,汇总有关情况,通报相关信息,根据未来3天蓄水的具体安排及未来5天的来水形势,适时做出调度决策,并对蓄水相关问题及时解决。 袁杰谈到,如为了保障长江中下游通航需要,航道部门在不同时段不同河段都有航深维护标准,按初步设计,下泄流量就有矛盾。航道部门提出标准后,要求蓄水期间保证8000-10000立方米/秒的下泄流量,绝对保证航深要求。据统计,从9月20日至10月27日,三峡水库平均下泄流量达9340立方米/秒。虽然水库水位上升很慢,历时37天,但各方利益兼顾到了。10月8日,上游降水丰富,来水多,因此逐渐加快了蓄水速度,也加大了出库流量,达10000-11500立方米/秒,保证各方利益最佳。 中国三峡总公司加强蓄水期间的水情预报,充分利用现有的自动测报、预报系统及三地四方可视会商系统,加强上游来水预报工作;加强与气象、水文有关部门的协商,对未来5天的水情实施跟踪滚动预报;对未来10天的天气形势跟踪分析,对于明显的降水系统,至少提前一周进行准确预测,以便各方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蓄水前,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中心重新调整蓄水期间的调度值班方式,技术人员每天晚上都要8点多钟下班,又要考虑第二天蓄水方案。逐日滚动制作蓄水计划,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9月28日、29日,为了安排“十一”期间蓄水,技术人员就住在梯调中心,24小时值班,工作量增加了一倍。 三峡蓄水后的几点启示 “科学调度、统筹兼顾”的三峡蓄水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决策思想。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超然谈到,蓄水开始于汛末,防洪风险始终可控摆在第一位,通过科学分析、计算和论证,三峡水库从9月20日开始蓄水,并制定相应的科学调度方式,充分考虑了秋汛的可能性,在遇到可能发生的长江秋季大洪水时通过预泄洪水,保证枢纽安全和中下游的安全;为确保安全度汛,蓄水方案规定9月25日前水位不超过144米,10月1日前水位不超过148米。又比如,蓄水期间保证必需的下泄量,尽管蓄水到156米所需的时间长一点,也要充分考虑下游生态用水的基本需求,统筹兼顾航运、发电等方方面面的利益。这些都体现出科学决策“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峡蓄水的成功得益于部门协调一致,顾全大局利益。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认为,正是因为防洪、水利、交通、国土资源、国家电网、三峡办等部门以大局利益为重,协调配合,从而保证了这次蓄水得以顺利实现,取得圆满效果。 三峡水库蓄水调度需要制度化。据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分析谈到,从今年开始,三峡水库蓄水将是一年一度的“规定动作”,而且每年水位变动幅度较大,单靠人为协调有关各方不是长久之计,必须研究相关对策并使之制度化。他认为有必要对当前的汛期防洪调度方式如何优化进行研究。张超然院士也认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三峡水库从汛后蓄水提前到汛末蓄水,对各方更为有利。(完) 相关专题:三峡实现蓄水156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