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专题 > 正文

第二届全面小康论坛今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14:26 小康杂志

  以“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2006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10月28日-29日在北京举办。今日上午8:30在人 民大会堂举行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求是》杂志社刘润为副总编辑主持。以下论坛开幕式实录:

  [刘润为]:尊敬的许嘉璐副委员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今天在人民大 会堂举行,可谓盛友如云,高朋满座。我谨代
表《求是》杂志社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新闻界的朋友们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刘润为]: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的今天,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求是》杂志社编委会批准,《小康》杂志社以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举办 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论坛邀请了中央及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和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共同交流。这 对总结与展示新农村建设经验与成果,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对策和措施,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润为]:为了推广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经验,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在论坛主题报告前 ,将隆重发布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中国十大贡献企业和中国十大新农村带头人物,表彰和宣传在新农村建 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创新政府、贡献企业和农村工作带头人,研讨和总结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实践模式、企业经验和先进事迹 ,为全社会树立一批可供学习借鉴的典型,并鼓励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和基层组织工作者再接再励,再创佳绩。

  [刘润为]: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到会的领导和嘉宾,今天到会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嘉璐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中 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同志,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江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建柱同志,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同志,说明一下,他 因为有事情所以晚一点到会。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同志,全国政协委员、《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同志,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 院院长朱明同志,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盛来运同志,《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同志。

  [刘润为]:出席这次论坛的还有获选2006年度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中国十大贡献企业和中国十大农 村带头人物的代表。各级地方政府驻京机构的领导、各地涉农部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近百家媒体的记者。

  同志们,卫生部部长高强同志、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同志因临时有紧急公务不能到会,他们对论坛的 开幕表示祝贺;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同志因临时有事改为明天上午做主题报告。现在请主办方《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 富民同志致欢迎辞。

  [舒富民]:尊敬的许嘉璐副委员长、尊敬的张全景部长、孟建柱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第二届中 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顺利召开,我谨代表主办方——《小康》杂志社对大家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舒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 措。能否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事关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小康、能否和平崛起、能否实现现代化,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各界 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为之努力奋斗。为发挥媒体优势,积极发现在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制度创新、机构改革 和公共服务中的政府创新典型,全面推广在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实践中的贡献企业,大力宣传在新农 村建设过程中做出骄人成就和先进成绩的基层组织负责人,为全社会树立一批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新农村建设典型,《小康》杂志社在 经过广泛宣传报道、各方推介、单位选报等程序,注重和推广可操作的原则下,共同推选出了2006年度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十 大政府创新典型、中国十大贡献企业、中国十大农村带头人物。

  [舒富民]:这些典型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勇于开拓,乐于奉献,在某一方面工作中堪称表率。他们 的政府创新、企业经验和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弘扬。我们推选这些典型,不以参选单位和个人的知名度为标准,并不以单纯的经济效益 为目标,而是看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所作的贡献和努力,看他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实践和经验的推广,是一批看得见学得到的榜样 。我们作为媒体,除了弘扬褒奖典型之外,还需要会同政府部门的领导、专家和主流媒体共同来关注新农村建设的焦点和难点问题。

  [舒富民]:为此,我社希望通过举办此次论坛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对策和措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 业建言献策。论坛之后,我们将继续和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发挥《小康》杂志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

  最后衷心感谢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党校、国务院研究室、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领导的 支持,感谢出席的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感谢新浪网和各媒体同行的大力支持,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刘润为]:现在进行大会的下一项议程:中国十大创新典型、中国十大贡献企业、中国十大农村带头人物的表彰活动。首先我 公布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十大农村带头人物获选名单。他们是: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浙江省奉化市滕 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同志、黑龙江省大庆市建兴村党委书记崔国林同志、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范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范文杰同志、安徽 省黄山市新明乡三合村委会主任方继凡同志、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志同志、安徽省凤阳县赵庄村党支部书记赵世来 同志、湖北省洪湖市洪林村党委书记叶昌保同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向阳村党委书记刘长久同志、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局长李 忠忠同志。现在请全国政协常委、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同志为获选代表颁发奖牌。现在请获奖代表离开主席台。

  乐声响起,全国政协常委、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同志为获选代表颁发奖牌。

  [刘润为]:现在请获奖代表离开主席台。

  [刘润为]:现在我公布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十大贡献企业”获选单位,他们是:内蒙古伊 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正大投资有限公司、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雀巢有限公司、浙江联众乡村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梦兰集团、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东达蒙古王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黄河企业集团公司。请获选单位代表上台。现在请全国 人大常委会许嘉璐副委员长为获选单位颁发奖牌。

  乐声响起,许嘉璐副委员长为获奖单位代表颁奖。

  [刘润为]:现在我公布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获选单位,他们是:浙江省庆元县、四川省成都市龙 泉驿区、浙江省嵊州市、四川省郫县、山东省菏泽市、广东省云浮市、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海南省海口市、贵州省贵阳市、黑龙江 省绥化市。请获选单位代表上台。现在我们再次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嘉璐副委员长为获选单位颁发奖牌。

  乐声响起,许嘉璐副委员长为获奖单位代表颁奖。

  [刘润为]:表彰活动到此结束,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主题演讲正式开始。

  现在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嘉璐副委员长做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许嘉璐]: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媒体的朋友们,由《小康》杂志社主办这样一个论坛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是很 及时的活动。首先,请我允许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刚才“中国十大贡献企业”、“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和“中国十大 农村带头人物”的获奖表示热烈的祝贺。

  因为等下孟建柱还要发表重要的讲话,而且他10点40分必须飞离北京,有重要的外事活动。为了留给孟书记更多的时间,我 就简单说一下。

  [许嘉璐]:我之所以说举办这样一个论坛重要,这是因为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这是一个全民关注、全民 议论的课题。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合民心、顺天意,因此才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关注。所谓“合民心”,不用解释;所谓“合天意” 的“天”,我所说的并非是神化了的“天”,而是自然。所谓“顺天意”就是符合客观的规律,符合大自然和人类、国家、民族的发 展规律,以及每个社会成员的规律。尽管是全民关注,全民议论,但是对于小康内容、条件还是应该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只有有了理 性思考,政府的行为、社会团体的行为以及社会成员的个体行为,才能够真正符合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许嘉璐]:小康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但是我认为不外乎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方面。物质的条件是可以用数字衡量的,可以制 定出可检验、测量、量化的指标。非物质的,也就是类似我们平常所说的软件、软环境、软条件,那是难以量化、难以测量、难以数 字化的,但是它不是不可知的。因为中华民族对于小康的非物质方面是有共识的,人心里有杆秤,这个秤是要称量那些非物质的因素 。非物质因素指什么呢?最重要的是思想、道德、情怀。要适应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需要有多种的保证,这保 证仍然不外乎物质、非物质的。同时要有组织上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各方面的条件。在所有这些条件中,我认为最重 要的,也是小康社会所需要的非物质方面的,再重复一遍,就是“思想、道德、情怀”,而这一点恰好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核心。

  [许嘉璐]:无论是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还是企业,或者政府,实际上在打造自己身边的小康新农村或者是一个地区的时候, 实际上就是这么做的,在物质建设的同时在打造新的民族精神。但是已经做,已经行。做,常常是企业、政府、个人;行,是广大群 众。已做、已行,而不自知,这常常是普遍现象。这种情况下所“知”、所“做”、所“行”,常常是不牢固的,来一阵风,有一个 事件,来一个文件,就可能动摇它。怎么办呢?需要提高到自觉,所谓自觉就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既然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合 民心、顺天意”,我们就要把握民心的规律、天意的规律。

  [许嘉璐]:党中央早就提出来要“依法治国”,后来又提出来“以德治国”,而且明确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据我 所知,在联合国195个成员国中,惟有中国提出了以德治国,因为追求个人的德,也就是非物质方面,这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只 有认识到人心与社会的规律,认识到以德治国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非物质方面作为最根本的保障和支持,这才达到了自觉的程度,这 才可以使妨碍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些社会现象逐渐地减少、消失,使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条件逐步地增长与产生。

  [许嘉璐]:话再说回来,“小康”这个词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是我们的创造,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经典,是《礼记· 礼运》篇上面的话。《礼运篇》描写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在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不久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和谐”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二千三四百年前正式见于文献的。至于把“和谐”颠倒过来,说“谐和”,意思是一样的,更 见于三千多年前的文献。因此,这也是“合民心、顺天意”的一个体现。既然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追求的东西 ,如果我们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离开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就不可能建成,就限于盲目,就脱离了自觉。

  [许嘉璐]:因此,我希望这次论坛能够比以往有更深刻的论述和思想提出,希望通过这样的论坛,通过《小康》杂志,扩大到 《求是》杂志,不断发表引导全民全面、深刻、贴近,来帮助大家领会小康与和谐理念的佳作。

  预祝论坛举办成功,谢谢大家!

  [刘润为]:非常感谢许嘉璐副委员长为我们发表非常精彩的讲话!因为许嘉璐副委员长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现在请大家 以热烈的掌声欢送许嘉璐副委员长。

  刚才许嘉璐副委员已经说了,孟建柱书记今天确实是在百忙之中出席我们这次论坛的,我们非常感动。现在我们就请孟建柱 书记为我们做主题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立足欠发达省情的实际,探索建设新农村新路”,请大家欢迎。

  [孟建柱]: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很高兴接受《小康》杂志社的邀请,介绍我们省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因为今天 下午我要赶回江西接待菲律宾总统,10点40分飞机就要起飞,所以时间已经超过了,我不能按照原来的议题讲,只能把最简要的东西 向大家介绍一下。

  江西省是中国中部地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三分之二的国土是山区,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经济欠发达是江西省最基本的 省情,从这么一个基本的省情出发,来探讨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它的模式就不同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可能不同于中 国的西部地区,而应该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是不是从四个方面向同志们做一个介绍。

  [孟建柱]: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发展农村生产力是解决 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新农村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只有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持续的动力。这个 道理大家都懂得,问题是怎么从你自己省的实际出发,能够进一步使农民富裕起来。

  从我们省的实际出发,要从这五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要树立大饲养观念,立足全省国土资源,推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可能有的同志知道,江西省是中国南方地区粮食的主产省,江西也是全国两个粮食商品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我们生产的粮食有不少运 到省外去,作为商品粮进行销售的。因此,江西为国家的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粮食收入目前占农民的收入是多少?大约只有20%左 右,粮食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约是25%左右。江西省的国土是六山一水二块地,还有一块是庄园,江西省全省的国土面积60%以上 是山区,一份是水面,真正的耕地只有两份。用面积来说的话,15000的林地、坡地,4000万亩的耕地,25000万可使用的水面, 169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考虑农民增收的时候不能仅仅在4000万亩耕地上做文章,如果这样的话,农民富裕不起来。

  [孟建柱]:根据江西省的这个基本省情,我们在省里提出来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绿色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的思路。换一 句话来说,叫做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出路在工,按照这样的思路加快经济的发展。

  比如说把山上办成绿色银行,不能仅仅靠出卖林业资源,要把木头经济变成商品经济。因此我们提出来在山上搞商品林,在 上下搞林产品的加工。科技创高效,延伸了林业的产业链。在山上除了发展木质资源的开发,还要转向发展毛竹产品,毛竹生产快, 效益高。另外,林木花果业、实用种植业、生态旅游业等效益林业,这样的思路使农民更快地富起来。根据林业布局,根据地形气候 的特点,形成这么一个农业布局:南取北移、东套西走的布局。农业从合理布局中得到增收。江西的北面,容易种树林,那里就种树 林;东面容易种猕猴桃就种猕猴桃;西面容易种红草就种红草,这样把经济效益提到最高的高度。比如江西有鄱阳湖,利用优质的水 质养殖螃蟹等特种水产品,现在成了出口退税的畅销货。江西省虽然工业不发达,但是污染少,水质好,现在鄱阳湖不少地方多数还 是二级水质,螃蟹质量就非常好,农民就富起来了。

  [孟建柱]:第二,要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认为中国农民增收的潜力很大,就拿江西讲,农业从1986年开始就 逐步实行农业林产化,主要是在耕地上做文章。像江西省三分之二是山区,比如我们山上的林业,江西省的森林占全省面积的66.5% ,85%都是阶梯林,这同当前林区的生产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全省山区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把阶梯林变成个人林;我们放活 经营,规范资产,这样一个措施大大调动了林农种林的积极性。今年我们要求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面积达到全省国土面积的63%, 从现在的基础上提高2.5个百分点。我们算了一下,要造林七百万亩,但是效果不显著,现在阶梯林变成个人林,挨家挨户,分给农 民之后就不一样了。今年上半年全省造林面积达到350万亩,半年就完成了一半。农民造林积极性空前提高。从农村来看,农民的增 收潜力很大。

  [孟建柱]:第三,农民增收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怎么搞,叫品种特色化、基 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一个乡一个村形成一种品种,比如我们有一个地方叫瑞昌市,去年那里曾经发生 过地震,通过特色化种山药,通过规模经营,现在每亩增收超过一万元,现在人均收入达到两万元。通过这种典型例子带动起来,提 高农业产业化程度,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通过订单形式带动农民养鸡、养鸭,等等,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孟建柱]:第四,大力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全面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一个地方富裕的水平,不仅要看平均数,更要看大多数 。怎么使少数富起来变成多数富起来,就要推动广大百姓创业。家无业不兴,创业才能幸福,我们在全省开展一个活动,叫做全民创 业,百姓创家业,人人创企业。大家从各自出发,专家学者到农民中间讲创业文化,创业先锋讲创业的先进事迹,这样掀起农民创业 热潮。我们有一个山区小县,人口只有12万,在专家的带领下,发动农民做面包,结果这12万人的小县,3万人在全国做面包,在全 国开了七家面包店。我们搞调查,这么一个贫困的县,敲门进去,都是老头老妈在家,一问孩子哪儿去了,他们说孩子都到外面做面 包了。所以,小小的面包成为全省百姓创家业的好东西。我们利用小产品创大市场,帮助农民富起来。

  [孟建柱]:第五,大力扶持扶贫开发,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现在从我们省来说是4300万人,到目前为止贫困人口有 二百万到三百万。怎么使这些人能够富裕起来呢?我们分析一下有四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他们居住在生活环境恶劣的地方,有的时候 我们到下面搞调查,发现最低的收入一年是一千块以下,生存条件很差。我们考虑用政府补助的办法帮助他们搬出去,这样一个小的 政治措施就可以见效。我们让每一个人搬出来,估计4000块,一家三口人补助1.2万,他们自己借些钱到山下就建了房,给他一块土 地,他们就有了生存条件。有的地方土地不够,就安排在县里打工,我们从深山老林里搬出十一万人,全搬出来,给他一个生产发展 的机会,他们就能够致富。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自然灾害比较多的地方,比如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自然灾害来的时候, 这个地方就一塌糊涂,农民变得一贫如洗,也是政府花钱,采取退田还湖。我们全省有90万农民从低的地方往高的地方搬,这样他们 就不容易受灾。第三种情况,得重病大病没钱治疗,现在农村实行大病救助制度、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这个制度就能使得大病、重病 的人不会治不了病。第四种情况,发挥公共财政、社会公平的办法,把他们养起来。我们通过多种方法,一定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富 裕农民作为我们根本的任务。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

  [孟建柱]:第二个观点,从解决农民最需要迫切解决,并且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我们在想,现 在的农村同城市相比,差别在那里?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二是社会事业建设不够。这是我们省目前城乡差 别的重要方面,也是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坚持从欠发达的农村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机制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两个方 面,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和我们能做的事做起,既坚持尽力而为,又言而有信来帮助解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是哪几个问题阻碍农民致富呢?我们感觉有五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农村目前正在形成新建房舍的风 潮,但是建房散乱无章,环境差,远看黑黝黝,近看臭烘烘,基础设施差的情况比较普遍,说明农民迫切希望解决这样一家一户难以 解决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要着重解决这样几个事情:一是抓住乡村公共建设和改造,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出行的需要。这几年我们 大概每年改造农村公路一万多里,“十一五”期间准备支持农村的重大工程,使得全省一万六千个行政村基本上都能够通公路,连自 然村都能够实现路面的硬化。第一句话我们叫做“走平坦的路”。第二句话“喝干净的水”。现在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还很低,像我 们省只有百分之十几,特别是在有些地区,季节性缺水以及血吸虫地区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解决的农民的大问题,我们要 把自来水供给率大大提高,通过政府的公共投入和农民投资投保,把自来水的普及率争取在五年期间达到95%以上。

  [孟建柱]:另外,血吸虫在南方一部分地区很严重,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所以我们做了一些思路的调整,过去怎么解决血 吸虫没有把传染源控制住,传染源就是粪便,人的粪便、病人的粪便,和牲畜的粪便。我们新农村建设有两个感受,牛传染源怎么解 决呢?用拖拉机换牛,就解决了牛传染源的问题。第二个解决的办法,让农民上卫生的厕所,在新农村解决人畜共居的现象,我们推 行水冲式厕所,或者高级式无害化的卫生厕所。这样既解决了病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民文明程度提高的问题。

  第三个办法,使用洁净的能源,主要是加快农村沼气和太阳能的推广使用,大力推行生态能源的优势,发展沼气。

  第四个办法, 进一步加强房屋的整洁治理,突出抓好城乡规划。现在全省的村庄30%已经制定了规划,要求做到不砍树、不 填塘等等,加强村庄绿化美化,着力改变农村庄园不美的现象,形成一个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这几件事情可能是当前像江西这样欠 发达的省份,农民最需要解决,我们又能做的事,大家要解决好。现在一些农民走上了平坦的路,住上的整齐的房,喝上了干净的水 ,用上了卫生的厕所,装上了节能炉灶,打通了全国的电话,这样他们就有城里人的感觉了。

  [孟建柱]:第二个问题,加快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卫生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现在像我们这个省,小学儿童 入学率已经达到了99.4%,初中达到了93.7%,应该说这都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提高教育水平、教育质量的问题。另外, 不能上高中的孩子,能够给他们进行职业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两门农村技术,这非常重要。另外卫生问题,现在正在农村大力推行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进一步加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

  [孟建柱]:第三个问题,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感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也是 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构成,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首先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和实现农民的发言权、决策权、理事 权和监督权。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农业的事情由农民作主,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大主意由农民自己拿。比如说在农村建设的工 业项目,先修路还是先修桥,搞不好,怎么搞,搞到什么程度,不是干部说了算,而是要让农民说了算,要由所在村85%以上的村民 签字同意,这个时候才可以搞,充分尊重农民的意见。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步。我们在农村推进 搞理事会,以村委为单位搞理事会,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老退休工人、老教师组成理事会,实行新农村建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资金的筹措、工程的监督管理都由理事会来做。现在理事会已经成为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好助手,在新农村 建设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些原来用行政命令难以解决的问题,政府和村委会不方便解决,通过理事会做工作往往会迎刃而解,而 且会好办起来。

  [孟建柱]: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的村设施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起点在哪里呢?不是在行政村,是在自 然村。像江西省有16000个行政村,自然村有18万个,一由于行政管辖的区域大,我们现在提出来从我们省实际出发,小而散的自然 村,我们全省有很多,一个自然村村民很多有血缘、地缘关系,以自然村为单位,组成社会生活共同体,开展社区活动,不但容易组 织,而且容易见效。因为行政村管10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不一样,搞不好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因此我们把村务设施建设融入到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农村村务建设作为完善村民自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有效机制,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首先以自然村 为重点,依靠村民执政力量,协助村委会承担农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部分管理和服务任务。这样,不但有效解决群众的困难,调 节了民众解纷,缓和了社会矛盾,而且树立了文明新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让村民能够依法参加村里的事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 。

  [孟建柱]:第四个观点,创新有效的工作机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需要调 动农民的积极性,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我们提出一个工作机制,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这么一个工作机制。政府 的主导主要体现在宣传活动、指定规划、财政投入,政府支持引导不替代,支持而不包办。比如在一个地区,以县为单位,对中央和 省分配的扶贫开发,林业、水利等各种资金,逐步改变资金用途,然后捆绑投入,比如定点扶贫和移民搬迁等工程项目,加入到新农 村建设整体部署,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否则这个钱天女散花,什么效果都看不到。

  第二,我们今年筹资了20亿资金,投入新农村基础建设中,其中政府拿出来只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农民自愿拿出来 的,三分之一是社会赞助的,这样钱就能够筹到了。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到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开展城市医疗人员 和教师到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像农村的电网建设,由电力公司去做。比如农村的信息化工程,像电信、移 动公司他们可以去做, 他们通过语音服务、短信服务、互联网发布各种农业信息,农民只要每个月交一块钱,就可以把这些信息顺利地送到农民手上,这些 事情由市场来做。我们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的支持作为,像农村信用合作社提出来推出一系列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举措,比如说农家旅 游贷款,生态农业的发展贷款,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示范帮农的农业信贷,多种办法支持新农村的建设。现在我们省新农村建设 虽然已经取得的辉煌,但是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要树立长期工作的思想,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搞得更好。因为时间关系, 我只能讲这些,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刘润为]:非常感谢孟建柱同志我们发表言之有物、充满求真务实精神的演讲。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送孟建柱同志,并 祝愿他一路顺风。

  同志们,张全景同志是我们都非常尊敬的一位党内的老同志,他对农村工作非常有感情,非常熟悉,也非常有研究。现在让 我们请张全景同志为我们做主题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请大家欢迎!

  [张全景]:同志们、朋友们,2006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今天开幕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 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讲几点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老一代无产 阶级革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艰苦奋斗、孜孜以求的目标。几十年来,我们在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党的十六 届五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得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要求,从党 的实际出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张全景]: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批批欣欣 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屹立在华夏大地。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历史的、长期的、艰巨的。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 看到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全党同志必须继续努力,带领亿万农民群众沿着党所制定的方向奋勇前进。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张全景]:第一,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强的组织基础。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 ,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推动者和实践者。多年的历史实践和 一大批先进党委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的关键,基础坚强、事业兴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江 苏华西村素有“文化第一村”之称,去年总资产达111亿元,年产值达300亿元,农户存款最少的100万元,最多的达1000万元。用他 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困难户,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富裕户。他们为什么搞的这么好?就是因为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有一个 优秀的带头人吴仁宝,北京市的含水河、山东的南山、河南的西华峰、湖北的铜林市、河北的周家庄乡、迁安的半壁店村,黑龙江省 甘南县行十四村、江西省南昌市的金水村、广东省南宁等等,无疑不是如此。

  [张全景]:农村要致富,必须建设好支部,农村要小康必须选好带头人,这是千真万确的。加强农村基础组织建设,首先要把 党支部书记选准对象,有一个好班子,好班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成保障,一个好班子、好班长,可以使一个农村由穷变 富,由乱到整,正像有的同志所说的,不怕烂摊子,就把没有好班子,有了好班子,就能治好烂摊子。

  一个好班子、好班长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道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勇于改革创新,具有驾驭农村发展的能力,求真务实,不说空话,勤奋工作。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时刻刻想着群 众利益,为群众办实事。三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事同群众商量,真正想着群众,尊重群众,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事事依法办事,清政廉洁,工作扎实。五是要有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办好各项事业的能力。这五个方面是很多先进 单位的经验总结,是每一个农村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张全景]:当然这样的干部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培养教育,在实践锻炼中逐步成长起 来的。各级党委特别是县乡党委要重视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采取各种形式,大规模地培训农村干部,同时在生活上、工作上关心爱护 农村干部,严格要求加强管理,指导帮助他们做好工作。农村党组织的同志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重大责任,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自觉性。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起点在农村,动力也在农村 ,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也要看农村。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张全景]:在民主革命时期,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奉献,不解决土地这个在当时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中国革命不可能取 得胜利。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靠党的领导、靠国家的扶持,但归根到底是要靠亿万农民 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实现。这就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拼搏奋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张全景]:我们应当充分肯定,绝大多数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了大量工作,取 得很大成绩。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些党组织和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 、艰巨性及其深远意义认识不足,有的存在短期行为和形式主义,摆花架子,有的对新农村的内涵缺乏理解,缺乏科学规划。有的单 位依赖思想严重,单纯地靠上级,靠外援。有的搞建设,脱离实际搞建设,违背群众意愿,引发干群矛盾。还有些干部作风不良,有 的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以权谋私,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有些党组织软弱无力,甚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些问题应当引 起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切实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强核心。

  [张全景]:第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始终保持先 进性,走在时代和群众前列。这是时代的要求,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分化西方的要求;是巩固党的执 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广大农村党员从总体上来说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些 党员信念都没有,党性不强,作风不好,甚至徒有其名,不起作用,因此要巩固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长效机 制和党员教育活动经常持久地坚持下去。要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六届五中、六中全 会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真正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要首先做到,不仅带头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 奔小康,而且要带头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做践行八荣八耻的模范,构建和谐社会的模范。要加强对党员 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民主生活会制度,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发扬成绩,不断前进。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密切联系群众,要始终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反腐倡廉,遵守党的纪律 ,真正形成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良好氛围,在群众中成为翱翔长空的领头羊。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现在农民中外出打 工的党员很多,要切实改变无法管、无人管的状态,总结推广那些管得好的经验,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外出党员经常受教育,组织上 有人管,更好地发挥作用。

  [张全景]:第三,加强村民委员会和村团建设,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担负着管理 村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它与农村党组织虽然性质不一样,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农村搞好,把群众的事 情办好,把经济搞上去,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好。当前,有些党支部和群众不团结、不协调,争执谁大谁小,重大事情谁说了 算,有的在村委会选举中违规违法,有的威胁利诱,打架斗殴,应引起高度重视。村委会的海选说到底是个民主问题,要避免个人、 少数人包办,对违规违法问题要严肃处理。为了搞好选举,第一要严格依法办事,认真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规定。第二要尊 重群众民主权利,充分发扬民主。第三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上级党组织要加强指导,党支部不能撒手 不管,如果放任自流就会出乱子,选不好。要保障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要正确处理民主宗教关系,要抵制违法违规行为,保证选 举健康有序地进行。要正确处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党支部为什么是核心,为什么要起领导作用?

  [张全景]:第一,共产党在各族人民中的地位是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群众公认的,实践证明是完全 正确的,一个农村如果没有一个核心,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第二,农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 和纽带,党的路线和方针要通过基层组织在群众中贯彻落实。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要通过基层组织反映到上级领导机关,如果改变了农 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必然削弱党对农村组织的领导,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第三,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 先锋队,又是人民民主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组织,是由先进分子组成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是搞好农村工作的保证 。至于有些党组织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领导作用的发挥,这是要通过教育整顿切实解决的问题,不能一次从根本上否定党 支部的核心作用。第四,农村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是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党章》、《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 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等,都明确规定了农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在农村规定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 ,是成功的,必要的,很多农村经验也证明,搞好农村建设离不开党支部的领导。农村党支部要支持村委会的工作,要发挥村委会的 作用,不能包办代替,重大问题要相互沟通,建立必要的联席会议制度。有的支书与主任一人兼,支部委员与主任委员时常…取得好 的效果。总之,要注意总结好的经验,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在加强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建设的同时,要把共青团、妇女、民兵等 组织建设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处于…党组织…,有的地方派干部下去帮扶,有的从大学毕 业生招聘人才到农村任职,帮助农村,促进发展,取得良好效果,应该坚持下去。

  [张全景]:第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等各 个基层组织的第一要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发展,群众收入不可能提高,群众生活不可能宽裕,其建设也 很难开展。因此,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如果思想守旧,整天唉声叹气,这也不可能 办到,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搞好。精神可以变物质,思想一变天地宽,只有思想解放了,视野开阔了,就可以焕发出极大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要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掌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要发扬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劣势变优势,通过协作、引进、联 合把没用的资源变成有用的资源,把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变为有资金,有技术,把不会管理,变为科学管理,有的要借船出海,借 兵打仗,借市场求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张全景]:二是要改革创新、开拓创新,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发展经济 ,兴办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深化改革。要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遵纪守法,遵守 宏观管理原则,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怎样建,产业结构怎么调整,采取哪种机制,都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 尊重群众意愿。领导机关要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瞎指挥,农民对自己怎么建设是最有发言权的。从体制上来说,各种体制都有 搞得好的,像河北的周家冈乡几十年来都是坚持原来的体制,撤销农民公社以后改制成立农工商合作社,整个乡发展都很好。有一年 我到那里去,它是全乡统一核算,不是一个村一个村的统一核算,我就问他,为什么你这是公社统一核算呢?他说中央把人民公社调 整以后,我们老书记给总理写了一封信,我这个公社实行统一核算以后,不分三级合作。总理说,既然你们搞得很好,愿意这么搞, 就这么搞下去就行了。我看他们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5000多块,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这5000块钱是绝对的,纯粹的,群众没有任何的 个人负担,因为农业生产,种植,化肥、水利、机械,全部都是集体管的,每个人还从集体里享受十项福利待遇,他们这个体制也搞 得不错。比如现在反腐败,他这个地方几十年以来不开设任何接待费,接待费全部是零。我说上面来视察工作怎么办,他说上面来视 察工作,谁接待谁负责安排吃饭,安排吃饭是机关有食堂,可以在食堂吃,你个人可以请他们到家里吃或者在饭店吃,但是不能报销 ,谁请的谁负责拿钱。

  [张全景]:领导办事机构的问题,我前两天讲的关东文化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我去的一个地方就是非常精干的,他那里一个 乡镇,党政干部只有12个人,一个副书记是乡长,还兼着农工商合作社的主任,整个经济的工作他全管起来了。还有一个副书记,这 个副书记兼组织委员、纪委书记,又是人大主任,这个经验我可以想中央领导同志做汇报,现在提出来的要适当交叉兼职,就可以用 他这的办法。

  第三,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要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要从实际出,兴办 二三产业,没有二三产业的农村,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要扶持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开展招商引资,借鸡生蛋, 借船出海。当然,办什么企业,怎么办,应该充分发挥县乡和农村群众的积极性,科学规划,避免盲目性。

  [张全景]:第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搞好农村的基层建设,不能靠天吃饭。要加强交通电力建设,要想富先修路,交 通闭塞就不能物畅其流,运不出,调不进,就会影响经济发展。交通与电力又是先行官,要优先搞好,要加强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搞 好绿化,治理污染和脏乱差。五是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是建设社新农村的基本力量,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 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科技文化水平,应在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巨大作用。要大力培养适应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包括管理 、科技、教育、卫生等等,以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要充分发挥能工巧匠的作用,帮助他们在农村安家创业。要大力加强 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张全景]:近些年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不同程度受到削弱,有的社会治安不好,有的封建迷信死灰复燃,有的宗 教势力、宗族势力、邪恶势力很厉害,很多革命传统、民族美德受到破坏。这些问题都应引起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不然就会影响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理论、学习政治、学习政策和法律,学习科学知识和先进生产技术,开展积极向 上、健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造就高素质的新一代农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党委重视,特别是地市县党委、领 导要重视,要有规划、有措施、有指导,狠抓落实,我们要认真学习十六届五中、六中精神,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 下,努力工作、艰苦奋斗,争取更大胜利。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刘润为]:非常感谢全景同志为我们发表的切合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实际,充满社会主义精神的精彩演讲。

  现在我们请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同志做主题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进程分析”,大家欢迎 !

  [郑新立]:同志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前几年,我们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经济局和国家统计局 农调队联合搞了个课题,研究提出了全面小康的六大类、十八项评价指标。这几年每年根据统计数据,对全国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程 度进行分析、评估,现在根据2005年统计数据分析的结果,我想做这样一个报告。

  2005年,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加快、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从全国的 情况看,2005年全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8.2%,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提高速度最快的一年。2001年到2005 年,平均每年农村小康建设进程推进5.6个百分点。从六大类指标来看,2005年的进展都很明显:

  [郑新立]:第一个方面,在经济发展上,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了20.8%,比上年提升了8.7个百分点,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17.5%;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是45%,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33%;农村小城镇人口的比重是20.1%, 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21.6%。

  第二个方面是社会发展,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了34%,比上年提升了0.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24%,全面 小康的实现程度是17.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为8.2%,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只有11%;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是 1.7人,全面实现小康程度为23%。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38,处于0.3到0.4的合理期间,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百分之百。

  [郑新立]:第三个方面在生活质量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38.5%,比上年提升了9.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居住质量指数为 37.5%,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34.2%,农民文化娱乐的支出为4%,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33%。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5%,全面小 康实现程度是39%。农民信息化程度为44.2%,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是50.6%。

  第四个方面是人口素质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只有15%,与上年持平,其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7.7年,全面小康 的实现程度为18.8%,农村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5岁,与全面小康的标准75岁仍有较大的差距。

  [郑新立]:第五方面是民主发展建设,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2.7%,比上一年提升了3.7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对村务、政务公开 的满意度为77%,全面实现小康程度为73%;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为78%,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72%。

  第六个方面是资源环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是负0.7%,比上一年有较大的改进。其中森林覆盖率为18.2%,全面小康的实现程 度为26.2%;万元农业增加值的用水量是2090立方米,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是46%;耕地面积净减少了543万亩,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 的指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仍为负值,但耕地面积减少的幅度比上年有所下降。

  [郑新立]: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在东、中、西三大地区都有很大进展,但地区的差异十分明显:第一,从实 现程度上看,中西部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地区,2005年东部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了47.6%,已经完成了近二分之一的进程,其中 有7个省市的实现程度已经超过了50%,依次是上海郊区达到了88.4%,北京郊区达到了84.8%,天津郊区达到了74%,浙江省达到了64% ,广东省达到了54%,江苏省达到了54%,山东省达到50%。中部的实现程度达到24.6%,大约完成了四分之一的进程,西部的实现程度 首次出现正值,为1.3%,标志着西部地区已经补完了2000年以前小康建设还没有完成的旧帐,开始进入全面小康阶段。但仍有四个省 区的实现程度仍然为负值,依次是甘肃,负5.4%,贵州负6.3%,青海负7.9%,西藏负14.7%。

  [郑新立]:一、总体看,2005年中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比东部低2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比东部低46.3个百分点,中西 部地区的实现程度分别相当于东部的51.7%和2.7%。

  二,从推进的速度上看,中西部地区明显慢于东部地区,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分别比上年提升了7.1 、6.3和6. 4个百分点,相比而言,东西部地区推进速度分别比东部地区慢了0.8个百分点。由于推进速度慢,中西部地区农村小面小 康实现程度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中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拉大了0.7个百分点,西部与中部相比,差距缩小了0.1个百分点。 动态地看,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的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如2004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 差距比2003年扩大了0.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扩大了0.3个百分点。2005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比2004年扩大的百分 点分别增加了0.8和0.7个百分点,差距拉大的幅度分别增长了百分之百和130%。总体看,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比东部至少 落后十年,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落后五年左右。

  [郑新立]:三,从指标的结构上看,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民生活质量方面与东地区的差距较大。在经济 发展方面,中西部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只有10.3%和负9.3%,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分别为39.4%和5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整体实际 程度的差距幅度,是16.3%和12.7个百分点,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八年以上。人口素质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实现程度分别只有17.9%和负 49%,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分别为13.4和80.3个百分点。西部与东部的差距高于整体实现程度的差距幅度达到34个百分点,发展水平相 差15年以上。生活质量方面,中西部的实现程度分别为31.6%和13.8%,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分别为28.5%和46.3%。中部与东部的差距高 于整体实现程度的幅度,是5.5个百分点,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五年以上。

  [郑新立]: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慢,且进 一步增收的难度加大,这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面临的最大难点。根据测算结果,到2005年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全面小康实现程 度只有17.5%,比农村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低10.7个百分点,在全部18项指标中处于倒数第三位。按照这样的平均速度,到2020年 ,农民人均收入全面小康目标只能实现70%。按照目前已经实现的程度,农民收入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82.5%的路程要走,每年 提升的幅度需要达到5.5个百分点,绝对的增加额要达到200元左右,按现价计算,需要达到250元以上,难度相当大。

  [郑新立]:

  近两年,农民收入增速较快,但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还很不牢固。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就比2004年回落了0.6个 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速又比去年回落了0.4个百分点,上半年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6个百分点。从长期 看,农民增收仍然面临着经营规模狭小、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产品价格下跌,农资价格上扬,外出务工的渠道不畅等制约,促进农民 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如果没有更有效的措施,农民收入很有可能像影响2000年小康目标实现那样,再次成为影响 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脱退因素。

  [郑新立]:二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薄弱等方面,2005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 7.7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与去年相比,没有新的进展。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明显低于在实践上已经过去四分之一的25%的十 岁进度水平。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对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构成了很大制约。农村养老覆盖率只有8.2%,与全面小康目标相差了50多个 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滞后于持续增收水平14个百分点,但实际进度还不及目标进度的二分之一。要按照这样的速度,到2020年 ,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小康的难度非常大。

  [郑新立]:三是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加重,集中表现在耕地保护难度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重等方面。2005年,全国耕地面减少幅 度比上年下降,但仍然达到543万亩,减少幅度为0.3%,耕地减少影响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5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工 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保证常用耕地面积的难度相当大,如何有效地保护耕地,是农村全面 小康面临的一个重要难点。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在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尤其是规模不大的个体私营企业, 大都不能达到排放标准。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直接排入到周边生态水系,对农村环境造成大量污染,环境污染已成为 引发农民上访和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郑新立]:四是区域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低,推进的速度慢。2005年,全国四个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 为负值的省区,全都分布在西部,实现程度仍为负值,意味着这些省目前还没有达到2000年的小康目标。总体看,西部地区在农村经 济发展和农村人口素质方面的欠帐较多,农村人口素质类的指标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49%,农村经济类发展的指标全面小康实现程 度为负9.3%。与全面小康的差距相当大,这表明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最大的难点在西部,最艰巨的任务在西部。如何缩小区域差距, 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成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郑新立]:因此可见,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必须采取措施,加快建设进度,以保证到2020年能够实现 农村的全面小康。一是要加快促进农民增收,这是进一步推进农民全面小康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看到。尽管我们在农民增收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但是农民增收基础还很不稳固,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近两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主要是取消农业税和 实施补贴等政策性因素作用的结果,今后这些政策性因素将成为固定的常量,主要是维持农民的存量去做的,不会成为农民收入增量 的推动因素。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着重培育新的增收因素,要在稳定和强化现有政策性增收因素基础上,开辟农民增 收的新领域和新空间,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力度, 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利益较多惠及农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较快增加农民劳务性收入。从结构看,劳务性 收入将是农民增如的主渠道。目前,农民工月工资主要集中在500块钱到800块钱之间,800元以下的占70%以上,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 维护农民的利益和促进农民增收。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下决心尽快改变农民工工资过低的状况,要增加企业利润中劳动分配所占的 比重,现在劳动分配占的比重在企业成本里是下降的。要改善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环境,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平等薪酬制度,把 外出务工真正培育成拉动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郑新立]:二是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事业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快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教 育,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建设完善政府投 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重点解决好中 低收入家庭以及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入学,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问题,确实保障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 大规模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完善 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优化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质量,切实保证农民能看得上病和看得起病 。

  [郑新立]: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 村入户,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 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在重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农村社会保障项目,扩大农村社会保 障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

  [郑新立]:五,加强农村条件和环境建设。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是农村全面小康的标志,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 件和环境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要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 点建设好与农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村能源、农村电信设施等。其次要加强公共环境 卫生建设,把农村社区规划和公共环境卫生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统一规划,加强村庄布局,及水电路等总体规划,加强对农户建房的指 导和引导,加强公共卫生对重点的村庄整治和新村建设,集中搞好垃圾、污水处理等。要以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耕 地的非农化占用,加大对工业企业和城镇有害物的排放管理力度,坚决杜绝工业和城镇污染物直接向农村和农田排放,从源头上防止 农村环境污染,要逐步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建设纳入到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形成稳定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建设机制。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尤其西部地区的农村发展的支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增加项目投资和鼓励引导东部地区支 援西部等措施,改善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条件,增强西部地区的发展活力和能力,切实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促进区 域发展差距的逐步缩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谢谢!

  [刘润为]:非常感谢新立同志发表材料翔实、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演讲。下面请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同志做主题演讲,他 演讲的主题是“建设学习型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家欢迎!

  [李君如]: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志们,大家好。首先我祝贺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顺利召开!前不久,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六 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根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摆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怎么样构建和谐社会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都知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也在党。毫无疑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好,关键还是在党。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关键在党”这句话包括了要建设一个学习型政党。前面几位领导同志讲话都讲得非常好,讲了经济的、社会的、党的建设方方面 面,我也很受教育。我这里不可能讲那么实在,讲比较虚的,也许有点实际意义的一个问题,就是建设学习型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李君如]: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知道有三点理由,第一点理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 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党只有通过加强学习 型政党的建设才能提高执政能力。

  记得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时候,要不断提 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而且说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 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可以说,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所做 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李君如]:因为学习型政党理论,源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我们要研究一下管理的问题。学习 工作管理从泰勒斯开始,现在各种的管理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科学主义的管理理论,一种是人本主义的管理理论。科学主义的 管理理论不仅确定管理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许多程序,而且又严格地考核,比如我这个企业要增加多少产值,企业要 达到这个目标,各个方面有一套程序,甚至在工作中各个岗位上的程序也严格得很,这是科学主义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法很严密 ,也很有效,但久而久之,被管理的人感到挺烦,因为他管得很死,所以最后积极性提高不起来,最后他通过奖勤罚懒,一是你按照 他的程序去走。这种科学主义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它的弊端也是很清晰的。所以它初期效果很明显,久而久之 人们就烦他,甚至用各种各样的办法,磨洋工,使你管不到他。于是人文主义管理理论脱颖而出,人文主义管理理论认为人是自由的 ,人的创造性可以自由发挥,因此它的管理不仅要确立管理的目标,而且创造能够自由发挥的环境。我们很多单位里往往很简单,规 定了一个星期上两个半天班,到时候拿出成果就可以了,我是根据你的成果来评你的职称,来决定你的成绩。

  [李君如]:人文主义管理最突出的是,我就看到了一个企业——“果国尔”,我去这个企业考察,这个企业像游乐园,员工的 桌子上有的贴着他们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有的贴着影视明星的头像,有的的摆各种绒毛小动物,各种各样的花,企业过道里摆着各 种吃的喝的,各种各样的小零食,在工作场所里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员工进去以后尽情地玩,工厂定目标,到时候你拿出成果来 ,他们设计的东西必须是其他公司所没有的。这个公司去看了以后,感觉简直就是一个游乐园、是个公园,好象没有几个人在那儿象 样地干活,他就是通过员工尽情地创造,这样来管理企业。这样管理也碰到很多问题,比如定的目标最后实现不了,像有些生产制造 行业里就很难实现,如果在工厂里面大家放松玩,玩完之后大家把工作干完,就很难操作,它也有它的局限性。

  [李君如]:这两方面的管理都有它的局限性,都有不足,究竟这个社会应该怎么管理?这个企业应该怎么管理?最近的管理是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一个企业也好,一个组织也好,要管理好,不仅要确定目标,而且目标通过整个团队的学习,使大家都认识到 这是自己的事情,把企业的目标变成整个团队共同的愿景,既知道自己干什么,而且知道干到最后我有什么好处,我的利益在哪里? 所以学习型管理理论,不是让被管理者强制执行管理者的意图,而是让被管理者通过学习,了解管理者的意图,然后管理者通过学习 了解被管理者的想法,这样大家可以互动起来,从而使得整个组织里的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景融入到组织的愿景。

  [李君如]: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个问题是现在各个国家都在探索的一个新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理论也很快传到中国来。党的 十六大提出来全面小康,就包括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这样一个学习型理论,同我们全面小康的目标就联系起来。现在 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要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如果全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领导这 个社会事业的政党,不是学习型政党行吗,首先党压成为学习型政党。可以说,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面临的重 要课题,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在党内既有生机活力,又能够保持思想觉悟自觉统一的核心行动。

  [李君如]:我前几天在地方搞调研,昨天晚上赶回来参加这个会,在调研中我注意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个地方、一个单位 的经济社会能否全面发展,往往取决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领导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这个意义上看,领导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着 他领导的地方和岗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当然,今年我们在改革中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认识,这件事告诉我们要是全党上下都 能够统一思想和行动,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努力建设学型 政党,通过学习、培训,使全党上下形成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愿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我这个理由 能不能成立,请大家来讨论。

  [李君如]:第二点理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党只有通过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才能提高直 接化解矛盾的本领和因素。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这里化解矛盾,我们过去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讲矛盾,就是解决矛盾,就是把 封建主义、官僚主义推翻;在社会主义正确处理人民的矛盾,要弄清关系,处理矛盾,化解矛盾,既要正视矛盾,又不能激化矛盾, 而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对于我们党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来说,对我们企业来说都是 一个全新的问题。因此六中全会决定把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作为基础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 重要任务提出来,这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特别是讲到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 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群众关系、处理人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李君如]:我们有些同志谈论经济灵,但是处理矛盾就不灵,而处理矛盾不掌握的话,经济持续发展也是不能做好的。因此现 在提出来学会管理社会事物,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也就是 说,构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有大量新知识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一理论和业务知识对我们来说,不光是了解的,和不了解 的,都要从头学习,细心领会,这样的学习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既不会很轻松,也不会一劳永逸,因为要不断地自我超越,对我们从 事农村工作,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志们来说,你们面对的是广大农村群众,他们渴求新生活,同时他们又有种种原因,自 身素质还不够高。这种情况下,如何学会在推进社会和谐中化解矛盾,是一门大学问、新学问。所以,建设学习型政党,就在全党形 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自觉氛围和必要制度,这样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中也可以掌握新的本领,这 不是通过训人、化人、管人,也不是一团和气,什么都不管,而通过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用和谐方法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天 你要我讲什么叫化解矛盾,我也讲不清楚,但是你们在实践中可以创造出来,什么是化解矛盾,怎么样化解矛盾。

  [李君如]:最近我在搞调研,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什么叫化解矛盾,化解矛盾有哪些方针,你们创经验,我帮你们总结 。

  第三点理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把我们党锻造成为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只有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才能提高自己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自身就要和谐,这 个不容小视。从地方党委到基层党支部,不团结的问题、不和谐的问题太严重了,自身不能和谐,怎么带领人民群众去和谐。

  首先,要构建和谐社会,党自身要和谐。尤其是随着党历史方位的转变,党面临着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更要坚 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切实转变 全党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拒腐防变。这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三个代表”新形象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行政组织内部共同提出愿景的时候,领导者是设 计师,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行政长官,这是学习组织领域很重要的原理。

  [李君如]:在科学管理的理论里,管理者、领导者发号施令者,被管理者必须执行,不执行我,我可以开除你、处理你。学习 型理论中,他是领导者、管理者,他不是让人强制执行命令的统治者,而是个老师,是仆人,是为被管理者服务的仆人。领导者,要 使大家都能跟着你去干,你要理解人的意图。这样一种领导者理论,对我们党来讲是很值得研究的。比如管理者要善于同被管理者一 起和谐相处,学习型政党有利于我们在社会管理中进一步转党风,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真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带动广大人 民群众一起为全面建设小康奋斗。

  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我相信诸位一定能够在学习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提高构建社 会和谐的能力方面,取得新的进步。与此同时,也一定能够带领广大群众开拓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取得新的成就。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刘润为]:非常感谢李君如同志为大家做角度新颖、言简意赅、视野开阔,充满与时俱进精神的演讲。现在我们请国家统计局 农村司副司长盛来运同志做主题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大家欢迎!

  [盛来运]: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首先祝贺第二届全面小康论坛会顺利召开,这次论 坛会的主题是“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刚才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同志就全面小康的进程做了一个客观分析,其中提到 2005年全国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是28.2%,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实际上走完了小康四分之一多的路程。应该说从总体上讲,全国的 全面小康进程非常顺利。如果我们要从一些指标、从结构上来看,还有部分指标进展是比较缓慢的。刚才郑主任也提到了,像农村劳 动力就业、农村的医疗卫生、农村的社会保险、农村的教育,还有资源保护,这些方面进展都不是很快,距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还有 相当的距离。这些方面实际上也是我们今后在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主要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盛来运]:今天我想就其中的一个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主要谈两点:第一,加快农村劳动 力流动转移,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途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有 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因为大家可能会问,农业劳动力离开了农业,农村的劳动力数量在减少,怎么还会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实际上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农业发展机制的转化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下过去二十多年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一个方面,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 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总数2005年已经达到了1.26亿,但是农业劳动力大幅度流动,并没有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增长。实际上在过去二十 多年来,农业一直发展比较快,例如我们的粮食产量,2005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9680亿斤,比改革开放之初增加了60%。肉类总产量 从458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743万吨,每年平均增长7%。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实际上在我们耕地大幅减少的情况之下取得的。一方面 大家可以看到农业劳动力在流动转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农业还是呈高速增长,至少从这两组数据上可以发现,劳动力的流动与转 移并没有带来农业的萎缩,反而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由这四个方面促成的:

  [盛来运]:一,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有助于推动农民使用先进的生产要素。像农民到外省打工,他可以挣得一部分现金收入 ,这部分钱有相当一部分由农民带回家,在家里务农的成员可以利用打工的钱买一些先进的生产要素,像化肥、农药,增加对农业生 产的投入。像2005年,每亩的化肥施肥量每亩已经达到40亿斤,是1990年的一倍多,这些生产要素的使用,实际上促进了单产的提高 。像2005年粮食单产达到309公斤,创历史最高。

  [盛来运]:二,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有助于加快农业机械的应用。在八十年代之前,我们提农业机械化提了很多年,但是农 业机械化非常慢,主要是我们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出来,农民没有使用机械的动力,因为至少用物化劳动来代替活劳动是不经济的。但 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知不觉在提高,特别是1997年以后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有加快的趋 势。农业机械推进速度的总动力,2005年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一倍多,每年增长速度都是在5%以上。1997年以后,农业机械化推进速度 是7%。目前我们抽样检查反映,在全国粮食播种面积,55%是机耕,35%是机播,这样可以看出现在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用物化劳动来代替一些活劳动,使农民有更多的间外出打工挣钱。

  [盛来运]:三,提升了农业的人力资本。农民外出打工,不仅是挣钱,而且是见世面,同时在观念上是一个更新改造的过程。 所以,有很多农民工回到农村以后,他们根本的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他回来以后,人家是在种田,但是种田的方式跟以前也 不一样了,也在想着怎么样实行科学种田,怎么样使用一些好的生产方式来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实际上农民在外出务工之中,还是 在不断地改造自己,所以人力资本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盛来运]:四,加快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这一点我想可能在实际工作的同志都有这种感受,农民外出务工,他家 原来分的承包地,要进行一些转包,开始交给亲友帮着做,现在各地可能出现流转的趋向,收一点租金,农田有向种田能手集中的趋 势,这有助于推动规模经营。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以前是小农,一家一户种植一块地,现在是各地公司加农户,农业产业化得到很快 发展。千家万户发展不断地跟市场对接,通过产业化纽带,实现走向社会化大生产。实际上农民自己也在不断地克服“小农”的局限 性,逐渐走向市场经济。

  [盛来运]: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大家可以看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实际上是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全面小康建设或者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生产,至少从这些因素来看,加快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跟发展农业生产是不相矛盾的,而且是相互 配合的。这是我的第一点看法。

  第二点,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刚才郑主任也谈到了,现在农民收入的增长,特别是97年以后 农民收入的增长由于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增收难度一直比较大。但是我们也有两个好的趋势,一个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和结构发生 了根本变化,在八十年代以前,农民收入主要是来自于农业收入,现在至少是2005年我们从调查的结果来看,45%才是农民收入,55% 是来自于非农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收入的市场化、多元化非常明显。这就意味着农民的收入增长越 来越多的依靠于农村的非农收入的增长。

  [盛来运]:第二个小趋势,农民在75年以后,收入增长主要的推动力量来自于农民的外出务工收入。农业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 ,通过农民收入的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2000到2005年农民纯收入增长了近1000块钱,这1000块钱将近有一半是因为农民工资性 收入增长所带动的,其中主要是由于农民外出务工推动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看到,外出务工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作出了重要的 贡献。从资料看,农民收入的增长难度越来越大,由于结果的变化,导致农民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依靠于非农收入的增长。现在农业 的增长,受耕地资源的限制,受市场价格的限制,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的。因为我们国家的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三分之一,加入WTO之后,现在许多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所以提价空间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之下,有限的农业资源, 要想推动农业收入很快增长,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要依靠非农收入的增长。非农收入的增长,要么发展非农产业,要么是通过农村 劳动力的转移。将来农村收入的增长,主要的动力也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加快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

  [盛来运]:第三,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这一点应该说是大家也都看得很清楚 。一方面农民进城,首先可以参与分享城市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另外一个方面,农民从城市挣到的收入可以流回到农村,支援农村的 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实际上人的流动和资本的流动是双向的,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达到减少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这也 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经验。我们国家是二元结构比较大的,城乡差距比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城乡差距不到2.1,现在已 经达到3.2。我们国家实际上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包括减免农业税,多予少取,放活,都是在促进农村更块的发展,在调节收 入分配上给农村以倾斜。这些方面只是减缓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方面,将来更重要的是从发展上做文章。从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缩 小差距最好的办法实际上就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差距缩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劳 动力流动、转移加快的过程,也是整个经济增长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

  [盛来运]:第四,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还可以促进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过去这二十多年宏观 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很快,基本上GDP保持了10%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是9.7,连续二十多年保持了经济的高 增长,这在世界的经济发展史上都是一个奇迹。之所以宏观经济保持这么快的增长,从产业上来自于工业增长的推动。我们现在的农 业GDP已经下降到了12.5%,工业的生产一直是呈高速增长的态势,推动GDP的高增长。另外,从投资和消费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高增 长一直是靠投资的高增长带动的,消费增长是不快的,我们消费目前的贡献率比世界的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之上,由工业、投资高 增长所带来的经济的高增长能否持续?我觉得这是大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经济增长在起飞阶段可能 会依靠工业化推动,依靠高投资来推动,但是将来要转向逐渐的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转向要靠刺激消费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在 这方面我们都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但是消费的增长也好,或者第三产业的增长也好,靠农村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要靠推动城市化, 要靠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由他们推动第三产业,由他们推动消费的增长,从而带动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盛来运]:从这四个方面,大家可以看到,农业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城乡 发展,促进整个宏观经济协调发展。从这四个方面,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这个结论,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是推动实现全面小 康目标的根本途径。这是我的第一个认识。

  [盛来运]:第二点认识,如何促进农民合理流动与转移,至少从三个层面来看:

  首先,从政府的层面,一定要提高认识,要着手把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纳入国家的就业计划给予支持。现在我们农村 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主要还是农民自发的行为。政府在这方面怎么来引导,怎么来推动?这涉及到一些大的政策上的启动,包括大 的规划,战略上的谋划。但是总的是希望出台一些大的政策,推动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

  第二个层面,一定要加快城市的改革与发展,消除农民进程制度性的障碍,这里最重要的,要做好四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尽快放开户口的管制,降低户口的含金量。特别是最近十年,这方面的工作应该说进展还是比较快,像许多小 城市的户口都放开了,但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户口仍然受背后福利制度的限制,成为农民流动的制度性的障碍。在这方面我觉得一定要 出台一些政策,加快、推动福利制度的市场化,降低户口的含金量,来达到降低农民进城和流动的迁移成本。

  [盛来运]:第二件事情,城市要做的改革事情就是要加快建立面向农民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现在农民工进城虽然说现 在总量上已经达到了1.2亿,但是真正能流到城里面的,在城里定居的非常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资收入低,在城里面生活成 本高,留不下来。从现在的因素来想,劳动力的一些限制因素主要是户口,但是从将来的发展来看,农民能不能进城,能否留待城市 主要是住房,很多城市的住房制度没有向农民工开放,农民工还不能买经济适用房,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将来城市化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

  世界任何工业化过程中都出现了贫民窟现象,我们国家能不能避开或者有效的化解贫民窟问题,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主要取 决于政策上能不能制定合理的政策。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时期,没有一个国家躲开了贫民 窟现象,我们国家能否躲开,这取决于我们国家住房的政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能不能及早做出谋划。

  第三件事情,在改革层面,主要是加快政治体制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小城镇的体制发展,要提高城市农容纳能力,增强城 市的容纳能力。

  [盛来运]:第四件事情,改革城市的用工制度,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 ,让农民工找工作不要受户口的限制,少一点歧视。城市要是主要是做好在这四件事情,要为农民工进程,为农村人口进程创造宽松 的条件。

  第三个层面,从农村的层面讲,主要是抓新农村发展的机遇,要做好这样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用十年的时间在 造就一带新型农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科学种田还是在外面打工 ,没有知识不行,有了知识可以在城市里找到体面的工作,得到相对高的收入。所以,知识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的。这一块咱们一定要抓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大力的发展农村教育。

  第二件事情,一定要做好农村发展规划,在农民的住房上、建房上要出台一些大的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间,一定要克服两 个倾向:一个倾向是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出现的大撤大建,搞新城建设,搞形象工程,这个问题因为建了很多的住房,到了最后实际上 很多农民是住不上的,因为将来城市化的发展,相当一部分人口可能还是要晋城,农村建了这么多住房,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投资,是 不是非常经济,这一定要进行一些谋划,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盛来运]:另外一个倾向是不闻不问,农民建房是自给自事情,有些农村出现了一些的事情,农民把十几年打工的辛苦钱,回 来是一个房子,外面看起来很漂亮,里面没有什么上下水,环境都比较差,这些房子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大的投资,农民自己由于常年 在外打工,可能只有节假日几天的时间在家里住,大部分时间房子空着,由于这些房子是自己建的,也没有规划,将来环境上的改善 都会面临很大的难题。从农村的长期发展来看,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利于引导农村的投资和消费。所以,我觉得当务之急还是要做好新 农村发展的规划,注意引导,合理的引导农民建房。

  第三件事情,注意加快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通路、通电视、通邮,这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 础。同时对外出的农民工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现在有很多学者都在做这方面的市政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人口比例过的地方,往 往基础设施也是比较好的地方,因为他能够比较方便的出行,方便的得到一些就业方面的信息,所以在这方面发挥得很好的作用这是 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盛来运]:第四件事情,注意合理的引导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建立土地有效流转的机制。这个问题因为是土地制度问题,涉 及到我们国家根本的农业经营制度问题,因为现在的土地功能不仅承担着生产的功能,还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定要有大政策出台,否则的话,不光影响农业效益,同时也影响农业劳动力的流动。作为农民工来,在农村有 土地,将来能否在城市安下来,包括宅基地的处理,包括家里的土地,这些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问题都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不可 回避的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些具体实际的问题。

  总之,我们国家现在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现在已经到了一个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我们的GDP已经突破了人均1500美金 ,进入中等国家发展的行列。在这个时期,结构转型能否成功,直接决定着我们国家能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我们加 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顺利的度过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关口,就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的发展,顺利地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我主要讲这么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刘润为]:盛来运同志的演讲,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理论性、对策性,可以说为我们今天上午的论坛上演了一个压轴好戏, 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今天上午的论坛主题演讲到此结束。

  相关专题:2006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