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能生长在中国是一种幸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16:03 南都周刊

  饥饿的苏丹

  位于红海西岸的苏丹,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内战30年,丧生200万人。12年前,出自南非记者凯文·卡特之手的著名作品《饥饿的苏丹》,用一个即将饿毙的伏地女童和一只候食的秃鹰,让全世界记住了这个北非的角落。

  潘渊在2001年的盛夏踏上这片土地。沿途景色粉碎了潘渊关于森林和土著的非洲想象,这里全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和衣着严实的伊斯兰教徒,狂风夹杂着黄土摇晃着仅存的灌木丛,只有偶尔跳跃于孤树上的猴子和追逐腐肉的秃鹰,才让人嗅到一点生命的气息。

  “无国界医生”在北苏丹的救援基地位于离第二大城市加达里夫150公里的一个边境地区,再往东40多公里就是埃塞俄比亚。这里的夏天拥有40℃以上的日均气温,缺乏足够的食物、食水和最基本的医疗。

  在潘渊到来之前,已经有来自荷兰、英国和苏丹等地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开展治疗“黑热病”的救援工作。这是一种经由蚊虫叮咬而传播的高致命性寄生虫病,每年致使全球6万人死亡,新症50万宗,影响人口达2亿。许多苏丹平民被折磨得骨瘦如柴,除了那充气般鼓胀的肚子。

  所谓项目点几乎就是一座“野外医院”,10座圆顶草棚最高峰时一个月要接纳500个病人。潘渊努力适应这一切。他每周要花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加达里夫、基地和附近村庄之间运送药品、物资和垂危的病人,还要经常在超过50℃的屋顶上检测通信发射塔,偶尔还要驾着那辆老款白色丰田吉普在附近区域做项目评估,同时也为那台破旧的10千瓦发电机寻找

柴油,以勉强“供养”医院内那几盏昏暗的灯泡和两把摇晃的小吊扇。

  有一次,潘渊与同事来到加达里夫帮助当地政府医院维护设备和修缮病房。在扶正了几堵将要垮的墙体后,潘渊的目光停留在20多米外的一张病床上,一种莫名的直觉让他走了过去,躺在上面的男人已经死了,干瘪的尸体也在异味中爬满了苍蝇,而身旁的人却对此全然不觉。同事事后安慰潘渊说,这种事情常常发生。

  潘渊随后又在很多乡村诊所里见过类似的场景,那些躺在冰凉地板上等待药物的无助村民,被饥饿和疾病折磨得几乎只剩下骨架,唯有那偶尔闪动的呆滞眼神还在证明着他们的存在。在后来写给父亲的信中,潘渊用了这样的开头:“能生长在中国是一种幸福……”

  难民营里的童年

  2002年7月,潘渊结束在苏丹的工作。回昆明仅仅休息了4个多月,潘渊又被派往孟加拉南部代格纳夫城镇的难民营,为两万多名无家可归的缅甸洛兴加难民提供基本医疗。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因宗教问题逃难至此,最高峰时达25万人。他们流离异国,一晃就是十多年。

  看着难民营周围把守的孟加拉军警,潘渊不敢想象这数万名难民是如何度过这十多年的“软禁”生活的。2002年12月的一天,雨后的难民营又是一片泽国,泥浆混集着排泄物布满了每个角落,用纸皮树枝等简易材料建成的矮房散发着潮湿和霉味。为防止疟疾和肠胃疾病的传播,潘渊和其他志愿者在泥泞中逐家逐户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并叮嘱每个家长时刻监督孩子不要吮吸那沾满泥巴的手指。

  一个正在手捧泥土修缮地面的小女孩引起了潘渊的注意。他弯腰走进这个不足8平方米的阴暗小屋,里面还有一位母亲和另外两个孩子,以及摆放在桌上的一些苞谷、大麦和盐巴等救济粮,正是这些粗糙的食品让这里的孩子营养不良。

  在难民营的一角,潘渊还惊讶地发现了一所“学校”。在一个简陋的木棚下,一位老师带领300多个席地而坐的孩子,认真地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孩子们一边大声朗诵,一边偷看过往的行人,他们之中,很可能只有一半能活到成年。

  在孟加拉,潘渊经常往返于四周山区运送物资或开展调查,他已经忘了曾多少次险些滑落山坡,只有身上数处被恶蚊蛰过的圆形伤疤,才印证着那段南亚岁月。

  2004年8月,潘渊在离开孟加拉两个月后,奔赴西非的塞拉利昂。2005年6月,他又被派往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治疗当地结核病的工作,其间还参与了2005年巴基斯坦

地震的灾后救援,2006年8月经乌回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