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中国四川大学团队在甘孜州调研的具体过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13:15 南风窗 | |||||||||
本次调研过程分为三部分:前期摸底、联系;甘孜州实地调研和后期追踪调查。 第一,前期摸底、联系。在6月10日接到《南风窗》杂志社的正式通知后,我们遂开始了实地调研的准备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了解在石渠县开展扶贫工作的INGO的基本信息。6月15日我们与甘孜州石渠县驻成都办事处敬东明主任访谈,了解石渠的风土、地理、气候,特别是INGO在石渠扶贫的情况。从谈话中我们了解,迄今在甘孜州进行过扶贫的IN
第二,甘孜州实地调研。7月12日七点整,调研小组从成都出发于当日下午五点到达康定县城;次日,对甘孜州畜科所HPI康定藏区负责人,工作人员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化协会”(简称“绿色康巴”,Green Kham)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根据所得资料将入户调查的地点定在受援户相对集中的泸定、丹巴和海螺沟;14日,调研小组到达海螺沟,根据项目开展年限(排除了新近受援,难观效果的地点),选取了新兴乡堡子村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农户入户调查,并与该村村支书访谈;17日,调研小组到达泸定县,选取德威乡磨子村进行农户调查;19日,返回康定,对KAF教育项目负责人John Giszczak以及TBF项目官员西绕降泽进行访谈,并于当日赶往丹巴县,访谈了该县畜牧局主管科技的郑副局长,他也是HPI丹巴项目的总负责人;20、21日,小组成员于该县格斯扎(音译)乡布格(音译)村入户调查。由于这一时期正值甘孜州雨季,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道路塌方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得前往各县的道路严重堵塞,由于经费限制和保证后续调研质量的考虑,小组成员在经过商讨后,决定于21日结束在甘孜州的实地调研返回成都。 第三,后续调查。为了充实调研资料,确保调研的有效性,调研小组于7月27日再次来到康定县开始了为期5天的后续调研工作。27、28日,我们参加了“温洛克国际农业开发中心藏区可持续社区发展项目研讨会”,对WI的项目运作模式做了较为详细地了解。并在会议的间歇和结束后分别对WI、KAF、动植物保护国际(Fauna & Flora Internation, FFI)、法国羊圈协会等INGO,以及“家园木雅”、“绿色康巴”、“四川藏区民间言传艺术汇集中心”、“康巴游牧民手工艺组织艺术合作社”和“四川省生态经济协会”等多家甘孜州本土和外地NGO进行了访谈,详细了解了本土民间组织与INGO之间的关系。29、30日,调研小组翻越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前往康定以西的新都镇和塔公草原,希望能访谈到藏民,但由于当地正值夏季游牧季节,藏族牧民都已迁往海拔更高的草场,在没有特殊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我们曾步行二十多公里希望能找到牧民,但最终无功而返。31日,调研小组回到成都。8月4日,小组成员还在成都访问到了TBF在甘孜州的项目负责人萨芒·萨依娜姆女士及其他工作人员。 相关专题: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