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刘奇葆:“一轴两翼”推动和谐共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16:28 广西新闻网

  如何在现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新的格局,促进务实、共赢的新发展,是决定“10+1”生命力和认同感的关键。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快速发展,“10+1”的合作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如何在现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新的格局,促进务实、共赢的新发展,是决定“10+1”生命力和认同感的关键。今年7月,广西壮
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环北部湾论坛上提出了“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大格局的构想,进一步丰富了“10+1”合作的内涵和领域。

  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前夕,刘奇葆就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想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采访。

   “一轴两翼”丰富了中国-东盟多层次合作

  《瞭望》:您提出了构建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大格局的构想。作为这一项重大战略的倡导人,请您谈谈这个构想的意义。

  刘奇葆: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提出,基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四个重大背景:一是经济全球化下,区域、次区域合作成为趋势;二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加深,政治环境好;三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经济条件好;四是广西已成功承办了两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的桥梁战略地位凸现。

  提出一个构想只是一个开端,实现这个构想需要各方的诚意、决心、智慧和行动。从目前国际国内的反应看,还是比较积极的。这个构想之所以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主要在于它的务实性和实效性。

  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区域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东南亚国家。通过重点加强港口物流合作,加快产业对接与分工,促进相互贸易与投资,大力发展临海工业,联合开发海上资源,加快临海城市发展,形成一批互补互利、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有望促进泛北部湾地区发展成为太平洋西岸一个新增长极。

  以铁路、公路干线为依托,构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通过沿线重点城市和跨境合作,吸引产业、物流、专业市场的集聚,以点带面,可以在中南半岛形成一个日趋繁荣的、辐射力强的经济走廊。

  南宁到新加坡的铁路和公路,是联结中国泛珠地区与中南半岛最为便捷、综合效益最好的干线通道。其中,南宁到新加坡的铁路,无论是东线还是中线连通,也仅有300到500公里需新建。最近自治区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主办了一个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车队从南宁出发,直至新加坡,行程3900公里,就是沿着南宁至新加坡这"一轴"行进,受到沿途国家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这也说明这一轴的通过性和社会基础很好。

  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这一新格局一旦活跃起来,就会产生大量贸易创造效应和投资剩数效应,形成支柱产业。区域内和区域外发达地区的产业、产品、投资会涌向"一轴两翼"区域。过去没有投资的地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发而繁荣起来。原来沉睡的一些经济要素会苏醒起来,大步走向市场,投资、贸易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会大量增长,给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方带来增长。

   “一轴两翼”构想有待各方参与共同推进

  《瞭望》:“一轴两翼”构想的提出,既是过去15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产生的一项具体成果,也是未来中国、东盟通过经济合作走向和谐、共赢的新起点,推进和实现这样一种和谐共赢的具体途径有哪些?

  刘奇葆:这个构想文章可以做得很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区域合作起步阶段会有不少困难需要解决,总的说来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应从交通等基础设施合作入手,其次进行产业开发等合作,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实现和谐共赢。

  当务之急,我们要抓住中国-东盟纪念峰会在广西举办的机遇,争取通过峰会的推动,在构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这个问题上达成更多的共识。我们希望区域各方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有关内容写入纪念峰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有关文件,使之上升到区域内各方的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次区域合作项目,纳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总体规划之中,推动中国与东盟新的合作与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建立有效协调机制,提升合作层次。争取区域内有关国家政府就此进行多边和双边磋商,及时开展有效的对话与合作,研究和确定本区域合作的重大问题,为有关合作提供政策指导与支持。这个构想需要丰富完善和付诸实施,需要有关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加强研究,建言献策,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比如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的总体方向、优先领域、合作重点和机制建设等方面有哪些可行性建议,对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应如何规划等。

  区域合作有其自身规律,通常是从选择具体合作项目和建立合作平台入手,在特定领域优先开展合作,取得成果,逐步展开。沿海和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跨境合作区、资源开发、物流、旅游、口岸等方面合作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区域各方合作宜从这些领域率先推开。

  就合作平台而言,成功举办两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商贸合作平台,应该继续并深化发挥其作用,鼓励区域各方企业参与,抓住重点合作领域,优选合作项目务实推进。

  不久前,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访问广西时,我同他就如何采取便利措施,促进要素流动这个问题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同识。采取便利措施,促进要素流动几乎是所有区域或次区域合作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样也是推动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中越两国在通关便利化方面已采取了不少实质性的措施。

  推进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的实施,必须建立金融支持体系,提高区域内金融开放程度。这一想法已得到金融业的认同。在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提出,在条件成熟时要构建连接环北部湾与东盟、泛珠三角金融市场的区域性金融平台。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姚中民提出成立区域性银行合作组织--区域银行联合体。香港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提出,泛北部湾地区应积极实施“引进来”策略,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入股境内金融机构,参与本地区基础项目建设。

  落实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归纳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基础设施是桥梁、产业开发是纽带、互利政策是基础、合作机制是保障。

   与东盟合作成为广西的长远战略

  《瞭望》: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想已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广泛关注,它既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与东盟衔接点--广西的重大机遇,实践这一重大构想,广西将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刘奇葆:与东盟的合作,是国家的战略、广西的机遇。按照中央构建和谐世界的要求,广西把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作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外开放的长远战略。

  广西是中国与东盟之间惟一陆地接壤又海上相连的地区,同时毗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战略逐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广西成为多区域合作的重要交汇点,成为蕴涵无限商机的投资热土。

  目前广西上下正抓住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在推动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实施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和建设,广泛利用境内外各种资源,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力争把北部湾经济区建成中国经济发展新的一极。

  “十一五”期间全国经济发展已经有了总体的谋划和布局,广西发展也要深入谋划和布局,我们将中央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产业要集群、要素要集中、土地要集约、投资要效益、社会要和谐”的原则来努力推动这一极的形成。为整合北部湾广西区域资源,自治区专门成立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个城市的各类资源整合起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和谐发展。

  我们将努力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沟通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逐步成为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休闲宜居、文明和谐的新经济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板块要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极,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也离不开大企业的进入。广西利用中国-东盟合作大平台,通过实施“百企入桂”等战略,吸引了一批世界五百强和中国五百强大企业落户广西,一些大的民营企业也踊跃到广西发展。

  我们还注重吸引西方发达国家、港澳台和长三角、珠三角等投资。比如在桂台合作方面,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桂台经贸合作交流会,以及首届两岸共同产业市场论坛,设立在广西玉林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目前进展顺利。不久前,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还访问了广西,他认为台商通过广西这个平台进入东盟是个很好的渠道。

  目前广西正举全区之力,按照“隆重、热烈、亲切、务实”的要求做好"三会"各项筹办工作。中央将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一些重要平台放在广西,是对我们的信任、关怀和支持。“三会”事关中国与东盟关系,事关我国的国家形象,筹办工作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一定努力完成好中央交给的这项重大任务,决不辜负中央的重托和信任。同时,我们将利用"三会"在广西举办的机遇,进一步推动广西融入区域合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杜新 刘伟)编辑:韦怡作者:杜新 刘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