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张宝顺:走科学发展之路使山西三块短板变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14:35 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10月31日电 (记者张羽高风) 2001年9月,张宝顺调任山西,担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上任伊始,他就轻车简从,下乡村、进厂矿,没日没夜奔波在三晋大地上。2001年10月,他在中共山西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副书记。2004年1月,任山西省副省长、代省长。2004年2月在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当选为山西省省长。2005年6月,中央决定张宝顺同志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山西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当选为省委书记。

  会议结束之际,记者选择了社会关注度较高、群众议论较多的几个热点话题,采访了这位山西省新一届省委书记。

  记者:首先对您表示祝贺!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中部省份,山西近年来发展很快,请您谈谈山西今后的发展思路。

  张宝顺:感谢新华社对山西工作的支持。过去五年是山西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不仅体现为综合实力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提高,更为可贵的是发展理念的提升和发展模式的进步,走科学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心愿和自觉行动,加之中央对山西从多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为我们在新起点上谋划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良好条件和有力保证。同时我们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山西仍属于欠发达省份,主要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一些长期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决非短期内可以解决,我们将面临国内外经济科技激烈竞争的压力,面临在全国竞相发展和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格局中转型跨越崛起的挑战,面临克服自身困难进而更快更好地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艰巨任务。总的看,山西正处于奋力爬坡、负重赶超的时期,也是蓄势待发、大有可为的时期。刚刚结束的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山西这样一个
能源
基地和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内陆省份的省情特点,总结提炼全省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继承发展历届省委的探索成果,着眼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全面转型、加快跨越发展、奋力实现崛起,提出要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子、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路子,实现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这是全省干部群众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对山西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是我省全部工作的主题;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是我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主要思路和途径;转型、跨越、崛起,是我们拼搏进取精神和发展势头的集中体现;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新山西是我们的总目标。这几个方面做到了、做好了,山西就一定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篇章。

  记者:请问新一届山西省委将通过什么具体举措把新思路变成新的现实?

  张宝顺:山西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突出体现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科技创新“三块短板”,对我们来说,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我们要把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作为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的重要结合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力度,使“短”板变长,使经济增长方式有根本转变,使发展形态和面貌焕然一新。一方面,要使循环经济成为全省的主导型经济,积极推广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推行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管理,形成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导向;统筹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节约工作,使源头水保持清洁、地下水得到保护、河道水标准提高;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完善能耗公布制度,列入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行列的市要加快退出步伐;精心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森林覆盖率五年提高到18%以上。省委特别强调,要将资源环境生态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发展成效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真正做到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一起推进,产业

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一起考核,让全省人民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有更多的青山绿地。另一方面,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抓紧研发煤炭转化、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发展。同时,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为战略重点,沿着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三个路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产业;以构建太原经济圈为重点,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开创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新局面。

  记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请您谈谈和谐山西的建设情况。

  张宝顺:山西由于经济欠发达,解决社会问题的回旋余地较小,构建和谐社会任务重、难度大。但我们更突出强调的是,和谐社会重在建设,人的因素很重要,工作努力是关键。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着力点,认真解决改革发展、制度建设、保障救助、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层面的问题,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这条红线,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建共创,使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就可以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和谐,在全省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我们要切实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坚持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相协调,培育经济增长点与拓展社会就业面相结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服务业,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让绝大多数家庭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切实抓好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确保每个考上高等院校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确保有了病能够及时看、看得起。切实抓好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维护各个社会阶层的正当权益。切实抓好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确保广大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文明。切实抓好和谐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抓好“平安三晋”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记者:山西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煤炭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在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请您谈谈对发展煤炭产业的看法。

  张宝顺:煤炭对山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山西的经济因煤而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也因煤而生。我们将以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为契机,以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推动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让煤炭资源更好地服务全国建设、造福山西人民。一是坚持做大做强煤炭产业,走规模化、集团化、洁净化、内涵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抓整合、上水平、深加工、增效益、保安全上狠下功夫,加大“关小、改中、上大”力度,打击非法违法开采行为,加快煤炭企业现代化建设,建设好国家规划的三个煤炭基地,加强煤层气、煤矸石、矿井水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煤炭的综合效益,未来五年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8以下。二是重视解决“四矿”问题,加快矿城转型步伐,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特别是要加快对采煤沉陷区和煤矿棚户区的治理改造,未来三年内治理沉陷区1084平方公里,让近60万人住上安全的房子,五年内新建住宅600多万平方米,解决近30万煤矿棚户区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让全省矿区的面貌发生明显改变,让为国家和山西经济发展作出重大奉献的百万矿工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坚持谁开发、谁负责修复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谁受益、谁对地区的永续发展给予适当补偿,把矿业权价款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更多地向革命老区、向农村、向社会事业倾斜,建立健全“以煤补农”的机制,推广“一矿帮一村”经验,使资源开发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对山西未来的发展有了真切认识,请问如何保证以上思路和举措的落实呢?

  张宝顺:完成庄严使命,实现宏伟目标,关键是充分发挥全省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将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和永葆先进性,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和行为准则,不断提高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夯实基层组织这个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将坚持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将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牢记“两个务必”,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巩固和发展奋发向上、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建设新山西的强大合力,以实干赢得人心,用实事造福人民。(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