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无腿英雄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14:49 新民晚报

  

无腿英雄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陈志坤,一位18岁就在战场上失去双腿和右眼的英雄。2004年4月,38岁的他放弃贵阳舒适的生活,回到家乡贵州省镇宁自治县马厂乡旗山村,投资50万元,想带领乡亲养猪致富。几经磨难,终于培育出最适合当地养殖的种猪。谁知,接下来的事情比培育种猪更艰难、更曲折。

  10月17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仪式上,残疾人陈志坤获得了奋斗奖。不少媒体采访他。他说:“假如我的行为引起更多人关注农村,那最好了。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我不是圣人,我只是个普通人。众人拾柴火焰高,越多的人参与农村扶贫,农民就能越早脱贫。”

  要做善事被人误解

  陈志坤特别忙,约他电话采访,他两次都把时间安排到了晚上8时以后。“晚上可以,我8时以后有空。”电话那头,陈志坤好像还在算着时间。

  在一个小山村养猪到底有多难?采访时记者忍不住问陈志坤。“跑农户家,有些人不愿意养猪,要把情况跟他们讲清楚。”陈志坤说,农民家里通常都养一两头猪,再让他多养他不敢,怕养出来卖不掉,“农村信息封闭,他看到的市场就是一个乡,他觉得肯定卖不掉。”

  陈志坤要讲给农民听的远不止养猪,而是致富意识,跟“洗脑”差不多。

  “每天说话太多,讲得口干舌燥。”陈志坤憨厚地笑着说,今天又跑了3家。

  其实,在陈志坤心里,多说些多做些都还算不上什么,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老乡们一开始都不理解他,甚至怀疑他别有用心。无论他怎么解释,说本钱由他出,不收利息,老乡养猪挣了钱再还他,大家还是不相信,觉得他“不对头”,是从城里跑到乡下来赚他们钱的。

  “求人”养猪历经艰辛

  旗山村一共380户人家,分散在大山的各个角落里,山路崎岖。从这家到那家,最远的要走上4个小时。去那些人家时,陈志坤能坐摩托车的就坐摩托车,连摩托车也开不进去的地方,就下来走。平路他自己还能对付,一遇上山路,没有人帮忙寸步难行。所以他出门总得带个帮手,搀着他上下坡。有时候一天只能跑两户人家,时间太晚了还得在别人家借宿一晚。

  “我弟弟和另外几个人帮我,但是他们去说我不放心,一定要自己去。”这半年来,陈志坤几乎把每户人家都跑到了,连最难走到的人家他也去过。记者问他,这些人家养的猪若运不出来不是白养吗?陈志坤说,越是出不来的人家越穷,越需要帮助。

  “今年的养猪户收成不错,最多的一家挣了8000元。”对陈志坤来说,这是这段时间以来最好的消息。

  经商致富不忘家乡

  陈志坤是个战斗英雄,18岁那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时任部队侦察科通讯员的他不幸被地雷炸伤,失去了双腿和右眼。被授予二等功的他,退役后回县城享受国家优厚待遇。但是聪明能干的陈志坤不愿当个没用的人,凭着部队里打下的底子和超强自学能力,他练就一手摩托车修理技能,先后在县城和贵阳开起了摩托车修理铺,还收了几十名徒弟,现在这些徒弟个个身手不凡,家产都在50万元以上。

  1994年他随妻子搬到贵阳,继续修了几年摩托车后,妻子心疼他身体不便,不让他再干下去。可他哪里闲得住,又琢磨起了餐具消毒这一行,盘下一个店铺,几年做下来,挣了200万元。

  为啥突然放下好好的生意不做了呢?陈志坤谈起当年回家看到的一件心酸事。他在城市住久了,每个月七八十元电费司空见惯,可那一年回家,他看到一个老乡家的电表,一个月电费才5角钱,有的人家竟然只花3角钱。“心里太不是滋味了。我是这里出去的,现在我的日子好过了,不能忘了他们呀。”

  20万贷款成救命钱

  陈志坤决定回家乡养猪。一向对他信任有加的妻子丝毫没有阻拦,拿出家里积攒的50万元给他做启动资金。陈志坤没料到,近两年来,光培育种猪就把这50万元花了个精光。

  当时他怀里揣着50万元和一个梦想走进旗山村的时候,想的是让旗山村每家养20头猪,每年4000元的纯收入。然而,现在他发现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很多。“我真正意识到不是投50万元就能让农民富起来的,不是我想的那么轻松。这是一个很复杂、很漫长、很庞大的一件事,所以我觉得自己力量太小。”

  不就是没钱吗,想办法找,可不能让养猪的事半途而废。陈志坤找到县畜牧局,求他们想办法,没想到县畜牧局一口答应,通过农村信用社,给陈志坤贷了20万元贴息贷款。

  “这20万元可是救命钱哪!”陈志坤随即找来10位头脑灵活的农民,在2006年4月成立了马厂乡第一个养猪协会。

  “土包子”们大开眼界

  对陈志坤来说,眼下最大的难题是要想办法扩大规模,不仅要把旗山乡发动起来,还要向周边的乡村扩展,形成区域产业。

  前不久,他自掏腰包,花2000元包了辆大巴车,组织养殖户去贵阳屠宰场参观,这一参观,可让山里的“土包子”开了眼界。“以前他们担心那么多猪卖到什么地方去呀,这一次看到屠宰场一个晚上杀1000多头猪,就说,三个月就能把我们村里的猪全杀光。”

  一传十,十传百,开窍的人更加有信心,没开窍的人也开始心动了。

  “养猪跟修摩托车一样,修车有好技术,才有顾客;养猪有好产品,才能发展成产业。”陈志坤说,“我们养猪要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上发展,形成‘生态养殖’,既不污染环境,又能产生效益。要给农民找出路,就必须找一条长远的出路。”

  本报记者姜燕

  陈志坤(中)获得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奋斗奖图TP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