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破题“产学研”加速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发言摘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7:58 东方网-文汇报

  引言

  1998年至今,本市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000余项,转化项目企业2800余家。在认定的项目中,许多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进行转化,或是在转化过程中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为深入调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产学研”合作情况,今年夏天,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在市科委的支持下,组织市有关部门和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历时3个月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对400家成果转化项目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形成了2万多字的调研报告。

  问卷调查显示,78%的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90%的企业有相对固定和不断发展的合作伙伴,54.9%的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的效果“非常大”或“比较大”,而在合作方式上,合作开展科技攻关、联合培养人才等高级合作形式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所有这些都表明,申城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从零星到广泛、从不正规到正规、从偶然到长期、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本市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日前,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与本报科技部共同举办“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来自市科委、市经委、市教委,以及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畅谈了各自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经验、体会,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建议。

  “36条”助推产学研合作

  市科委体改法规处处长钱维锠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这是因为这些企业,有相当大部分的技术和人员来自于高校科研院所,又由于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限于自身创新资源的短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需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和智力上的支持,技术的渊源和良好的人脉姻缘,成果转化项目单位成为最贴近高校科研院所、最容易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群体。

  作为城市创新体系的最后一环,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价值的体现,但目前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当前,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迈不开步子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一些企业感到产学研合作投入大、风险高、难以确定预期目标;二是合作中利益分配难以把握;三是产学研之间信息传导不畅通;四是知识产权归属存在障碍。

  根据《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基本思路,“36条”为提高创新活动效率,以保障为重点,加大对产学研联合、消化吸收和集群创新的支撑:特别设计了应用牵引和需求拉动机制,希冀破解转化难;明确重大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要求,设计重大自主创新产品或装备的项目业主风险共担机制,提出发挥高新技术园区作为自主创新载体功能的相应举措,并对资助企业主导下的产学研创新互动,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机制,稳定支持公益类研发机构提出整体的设想与安排;拓展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等。

  较之以往出台的一些法规政策,这次“36条”的政策显得很实在,它“摸得着、看得见”,对于企业来说是切实可行的。如今,上海各有关部门也正在酝酿“36条”配套政策实施细则,这项细化工作将细之又细,最终具体到“每个窗口的操作流程”。

  高校要当好“编外研究所”

  市教委科技处陈凯

  产学研工作是上海高校科研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如果以科研经费来衡量,它占据了近一半的比例。

  最初的产学研结合源于科研项目合作,至今仍是最基本的途径。这一方式针对性强,利益明晰。去年为例,企事业横向委托上海高校研究经费为18.65亿元,研究项目达7845项,其中50万元以上的项目为575项,10-50万元的有2412项。如此量大面广的研究项目,构成了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框架。

  目前,上海高校产学研工作进入了新一轮纵深发展和提升阶段,传统以项目合作、技术转让服务为主要形式的产学研活动正在向强强联盟、中外联袂、构筑大学科技园、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和专门化基地发展。

  最近,我们对高校产学研基地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从统计情况来看,各校上报了142个产学研基地,其中与本市合作的基地有70个,占49.3%;与外省市合作的有55个,占38.7%;与海外合作的有17个,占总数的12.0%。

  一般而言,大企业、大集团的市场影响、科技的战略需求、长远规划、资金保障,以及信誉,较之小企业要强得多。我们发现,有生命力、影响力的产学研合作,大都是同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相互将局部或整体经济利益捆绑在一起,更多地追求长期利益。因此,企业要用好高校的研究力量,高校要当好企业的“编外研究院所”,自觉自愿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进一步加强企业主体

  市经委技术进步处顾蔚然

  上海产学研合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最近则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去年,本市18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已与科研单位合建研发机构193家,去年的产学研合作经费支出达25.74亿元。这些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的企业,去年所创造的销售额已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总额的35.28%。

  在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首批29个项目中,由企业领衔或以产学研联盟承担的项目超过了80%。而在2004年本市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中,一半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委托项目。

  经过十多年探索,上海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领域不断拓宽,已由单项技术合作向多元化、跨行业、领域交叉,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合作拓展;由短期合作向共同投资、共建技术中心,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机制扩展;由国企单一所有制间的合作,向与民企、国外科研单位合作扩展;由等靠要项目、要资金,到主动出击、资产重组、技术重组、人员重组,向建立稳定、长期的经济实体扩展。

  尽管产学研合作在产业升级、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提升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尚未发展成为一个全社会的创新体系,没有完全发挥其整合的优势和作用。究其根源,一是基于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两者与生俱来的差距,二是双方价值取向的差异,三是企业内在动力不足,四是衔接产学研过程的中介组织不健全,五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需要加强。

  围绕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市经委将以提高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领域推动产学研合作。市国资委已在拟订科技创新考核细则,建立国有企业推动产学研联合和科技进步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产学研加速成果转化

  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吴寿仁

  近几年来,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体现在:

  一、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得以加快。如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发现在美上市的转化糖注射液在中国还是一个新领域,便开始立项。因自身研发力量较弱,海尼决定与复旦大学药学院合作,从2004年开始,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小试、中试到大生产,通过国家药监局检验,产品上市后受到市场热捧。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得到完善。如同济大学与上海橡胶轮胎集团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与上汽集团共建“上海汽车金属材料研究工程中心”,华东理工与华谊集团建立“先进化学与化工技术研究中心”等。

  三、培育了优秀人才。上海交大与上海新时达电气公司合作,每年为该公司培养一批中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新时达作为上海国际汽车城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承载企业之一,为上海交大的博士后培养提供了从研究课题到培养经费、实践基地。2004年,新时达在上海交大设立奖励基金,使双方的人才培养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四、催生出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复旦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已形成复旦微电子、复旦复华、复旦金士达等一批具有复旦品牌的科技企业。

  五、推动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建设。其专业学科知识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不断充实、持续完善,积极促进有特色的学科建设。

  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行政性政策服务机构,转化中心将在三方面加强对转化项目企业的产学研服务:一是重点挖掘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项目认定、政策服务等促进产学研项目的转化及产业化;二是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牵线搭桥,提供相关信息、咨询等服务;三是为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提供政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

  上亿资金为产学研添活力

  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室姚洪华

  “十五”期间,上汽集团产学研以17个工程技术中心为技术开发基地,以项目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有力支持了企业技术创新、降本增效,同时,反过来促进了工程技术中心的壮大,推进了产学研联盟的合作。

  近5年来,上汽集团通过汽车发展基金会共组织产学研项目立项94项,实际滚动完成111项,在企业实际应用62项,转化率达56%;资助2252.5万元,带动企业投资7805.2万元,共计1亿余元。在通过验收鉴定的111个项目中,共申请专利52项,其中8项发明专利,1项国际专利,累计创造新增产值1.26亿余元,预测年新增利润2200余万元,节约投资2000余万元。

  过去5年,上汽集团以国家汽车行业“十五”发展规划为导向,围绕集团“2007年年产汽车100万辆、跻身世界500强、生产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的三大目标,按照“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超前开发”的发展思路,分别在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和二次开发、车身制造工艺、轻量化技术、新材料工艺及应用、计算机(CAD/CAM/CAE)工程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前瞻性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其中,“别克W-Car和GL-8车身制造尺寸精度控制研究”项目,建立了完整的减少车身制造偏差的系统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上汽工程院、上海交大、申沃客车共同立项的“二甲醚(DME)汽车研究开发”项目,成功开发了我国首辆二甲醚城市公交客车,申请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该项目已被上海市列为重点发展项目,计划在今年底进行示范运行。所有这些产学研合作项目都有力推进了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实现二次开发和原始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合作动力在于模式创新

  上海现代中医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卞化石

  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公司成立7年来,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项目7项,成功转化并已上市销售的产品达4个,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发明专利7个。其中第一个成功转化为产品的“扶正化瘀胶囊”,是中医药大学20年研发而成,将于今年底在美国开展二期临床试验。一旦成功,将作为填补世界丙型肝炎临床治疗空白的处方药物进入美国市场。

  回望公司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的累累硕果,其实都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创新互为因果:

  首先,建立绵延不绝的转化实力是产学研成功结合,做强做大企业的基础。公司整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成果、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技术能力,扎根优势产业,瞄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建立了持续的成果转化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其次,产学研结合必须与国际领先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当今的竞争是全球性的,只有建立大学与企业捆绑式的参与机制,在成果转化的同时促进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使学校与企业真正沟通、融合,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再次,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依赖于合作模式的创新。在9月7日举行的北京“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产业发展论坛”上,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穆拉德和西查诺瓦指出:新药的未来不在大公司,应建立学界和商界的良性沟通合作机制,未来的新药将主要出自学术界和小公司。但是,两位大师对商界和学术界合作的现状并不满意。我认为,随着一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的即将兴起,能否通过产学研合作抓住机遇,关键是合作模式的创新。

  院企合作促技术转移

  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合作处副处长田申荣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通过构建技术转移平台,完善了技术环境,推动了院地合作,促进了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区域支柱产业,瞄准上海龙头企业的需求,中科院积极开展与企业集团合作,先后与上海电气、上广电、华谊、上海医药、宝钢等开展合作研究攻关。“百万千瓦超临界汽轮机组”、“超临界循环流化床”、“船用曲轴自锻件”等6个项目被列入上海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市48项的12.5%。

  同时,上海分院与上海高校加强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合作,与复旦、交大等十余所高校共建了12个科学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此外,科学院还有相当数量的院士、研究员在大学兼职担任校长、学院院长、研究室主任、教授等职务,合作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

  几年来,上海分院的产学研合作引人瞩目:中科院系统在上海的技术、项目转移每年约为470项。2002-2005年,企业直接获得的销售收入达121亿元,利税22亿元;联想、尼赛拉等中科院在沪的80多家科技企业,3年销售收入达599亿元,利税23亿元。

  目前,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因素是体制和机制。在体制方面,缺少研究与产业的中间环节及其连接通道,包括机构、人员和经费等条件配置;在机制方面,上游技术向产业拓展的动力和行业吸引技术的魅力还不足,这里面既有激励机制、导向政策的问题,还有维护技术转移各方利益的法律环境。对此,建议官产学研深化合作,注重技术创新中间环节投入,同时通过技术管理完善其与研究和产业的连接通道,并落实相应的政策法规,激励技术转移。

  研发+服务推进纳米产业化

  上海大学纳米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施利毅

  目前,我国在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的现状与社会经济的需求不适应,大多数成果停留在实验室水平,已实现批量生产的纳米材料专用品种少、质量不稳定,高性能纳米材料仍以进口为主,且缺乏专业从事研发及产业化的复合型人才。

  面向需求,2003年,上海大学和宝山区政府共同组建上海大学纳米科技研究中心,着力开发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4项已授权。经过三年多努力,中心为全国各地相关单位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中试技术开发平台,共完成了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合同15项,合同金额1340万元,使纳米技术在化工、塑料制品、涂料等行业得到推广应用,探索了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以企业需求为研发方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

  纳米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离不开产学研合作机制更加深入地开展,因此要通过完善各类机制,引导产学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产学研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促成产学研资源的有效融合。同时,政府应通过有效手段促成产学研结合群体的形成,使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发挥集群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引导和支持在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建立产学研示范区,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集聚区。

  政府基金促成果转化

  青浦区科委副主任张明

  青浦区民营经济起步较早,数量众多,民科企业也有一定数量,他们的科技创新愿望比较迫切,渴望政府为他们的发展牵线搭桥。今年8月,区政府与上海交大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在人才、大学生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004年至今,先后有26个项目列入青浦区产学研合作项目,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认定。到去年底,我区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38项,占全市认定数的7%。这些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大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产业化前景较好。

  为解决融资难,我区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基数超过1亿元。至去年底,共有百余项次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益,资金超过2.6亿元。同时,我区充分利用已有的“青浦区工业科技发展基金”,支持本区的科技项目,去年安排有偿(委托贷款)经费1100多万元、无偿经费50万元。今年,区政府新设立3000万元区科技创新资金,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到去年底,我区共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3个、市创新资金37个,获国家、市级无偿资助资金2326万元。此外,今年新设立的1000万元产学研合作发展资金,重点资助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本区建设与发展,鼓励其与本区企业共同开展研发和产业化。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产业化,有力推动了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8.3%。

  图为“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版图片均本报记者金昊摄

  

破题“产学研”加速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发言摘要
破题“产学研”加速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发言摘要
破题“产学研”加速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发言摘要
破题“产学研”加速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发言摘要
破题“产学研”加速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发言摘要
破题“产学研”加速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发言摘要
破题“产学研”加速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发言摘要
破题“产学研”加速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发言摘要
破题“产学研”加速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发言摘要
破题“产学研”加速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研讨会”发言摘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