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吃剩饭族”扎根美食城■吃了两到三年 ■总结一套“吃经” ■理直气壮与服务员抢夺剩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8:33 舜网-济南时报

  他们常年穿梭于大排档的餐桌间,他们的眼神时刻盯着餐桌上的残羹剩饭。他们并非大排档的服务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是隐藏于都市之中的“吃剩饭族”。日前,记者对北京万通新世界小商品市场大排档中“吃剩饭族”的生活进行了暗访。

  现场直击

  吃剩饭有三部曲:待机、寻找、落座

  10月29日上午11时许,记者第一次来到位于北京阜成门万通新世界小商品市场五层的“美食天地”。时值中午用餐的高峰,食客们在柜台前点好自己的饭菜后,都坐在大厅的餐桌上就餐。然而在众多食客当中,一些人的举动却与常人不一样,他们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些人都为男性,穿着普通,有的人手中拿着一个一次性饭盒,有的则背着手,在餐桌之间的过道上走来走去。他们的眼睛一直盯着桌上的食物,并用眼光打量着周围食客的一举一动,看到有食客离开,他们立即上前,如果食物合乎自己的口味,就立即坐下来食用。他们正是活跃于这个大排档之中的“吃剩饭族”。他们把自己的这一行为称作“捡饭”。

  记者跟踪了一名每天都来此吃剩饭的中年男子,记录了他“捡饭”的全过程。10月31日上午11时20分,这名男子乘坐电梯来到“美食天地”。该男子径直走到大厅,缓慢地在餐桌之间的通道上行走,边走边看两边食客面前的盘子。转了一圈,看到食客们都吃在兴头上并无离开的意思,他随即找了个座位坐下休息,但眼睛还是不住地四处游移。该男子坐了5分钟后,见有食客陆续离开,他便立即起身,再次开始新一圈的寻找。一位女子剩了半盘宫保鸡丁盖饭,前脚刚离开,他就走过去把盘子端走,在离开的途中,还顺手拿了一个没人吃的馅饼。不一会儿就吃完了,可能是没有吃饱,他再次来到大厅,寻找新的食物。不一会儿,一份麻辣烫被他端了回来。

  而另一名穿着红黑夹克的男子就显得有些“霸道”。食客前脚刚走,他一屁股就坐在座位上,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吃完后换了一片区域,继续寻找。这时,“红黑夹克”突然发现了一份没怎么动过的套餐,但还没走过去,一名服务员已经抢先一步把餐盘拿起,准备倒进垃圾车。只见“红黑夹克”迅速冲上前去,拉住了服务员的胳膊,服务员明白了他的意思,将餐盘交给了他。

  记者调查

  吃剩饭族 有三类人

  记者发现,“吃剩饭族”的食量非常惊人,通常会在大厅里连吃带转两个小时,从他们离开时的表情来看,都很满足。每个“吃剩饭族”成员的面色都很红润,看起来很健康,有些人的肚子还隆起,大腹便便的样子让人想不到他们竟然是靠吃剩饭为生。记者通过与“吃剩饭族”接触后发现,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大都没有工作,而且都自称曾努力过,但就是找不到工作,迫于生计来此吃剩饭;都认为吃剩饭是避免了浪费,虽然觉得有些丢人,但也理直气壮。

  第一类:家庭贫困者

  每天来此吃饭的老刘(化名)并不愿意告诉记者他的真实姓名。老刘告诉记者,他是北京人,已在此吃了两年多了。“我没工作,家在附近,所以每天来这里都很方便。”老刘说,他家里有个上大学的孩子,为了能给孩子多攒点学费,他只得来这里吃饭,这件事也只有他爱人知道。

  第二类:外地流浪者

  “吃剩饭族”中人数最多的就是外地来京的流浪人员,他们居无定所,每天都靠来此吃剩饭填饱肚子。来自陕西的老贾告诉记者,他来北京后一直找不到好工作,不得已来此吃剩饭。

  第三类:外来打工者

  42岁的白建华是“吃剩饭族”中的一个另类,虽然他有工作,但是每周还是要来这里吃几顿剩饭改善生活。白建华告诉记者,自己孤身一人来北京闯荡,他也不会做饭,大排档饭菜的种类丰富多样,正好满足了他的需求。

  记者手记

  剩饭让人越吃越懒

  在接触“吃剩饭族”之初,记者认为是食客们的浪费,给了“吃剩饭族”一个冠冕堂皇而又聊以自慰的借口:吃剩饭可以减少浪费,还能填饱他们的肚子,何乐而不为?然而,随着记者与“吃剩饭族”接触的增多,发现“吃剩饭族”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记者接触的每个“吃剩饭族”都没有工作,但他们从没有谈到如何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而是在抱怨机遇不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下岗的老张见记者关注他吃剩饭,对记者产生了抵触情绪,“吃剩饭怎么了?这不挺好嘛!”这些一吃就是两三年的“吃剩饭族”,已经开始依赖于吃剩饭度日的生活。来自于“吃剩饭族”内心的惰性,已经战胜了他们的尊严。(文图均据《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