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应试教育下的病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0:40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2001年,周剑第一次高考,上了武汉大学,随后由于痴迷网络多次旷课而被退学。他复读1个多月后,又考回武大,但“屡教不改”再次被退学。几个月后他又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读到大三时由于学分不够被退学。接着他第四次参加高考,今年9月份考回了华中科技大学。

  ;(《广州日报》11月2日报道)

  四次考上重点大学,周剑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应该是不容怀疑的。可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学生一进大学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强烈的反差令人惊讶。其实,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判若两人的大学生大量存在,周剑只是其中的极端典型。

  这种现象源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所造就的病态人格。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就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家长的要求,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在适应这种压抑个性、缺少对创新活力和自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后,一部分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应对应试教育的心理方式和行为方式。当他们一旦脱离这种环境,反而无所适从。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阶段学习的目标更加宽泛,需要学生更多的自主能动性。学习环境、方式和目标的改变,使学生像一辆脱离了原有轨道的马车,茫然不知所措,很多学生一下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学生“嗜考症”现象。原本害怕考试的学生通过应试教育的强化训练后,反而变得嗜考如命,这同样是人格异化的结果。对于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来说,学习目标的迷失、学习方式的不当、学习热情的消退,都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得以改变,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一个人的人格出现病态,要彻底矫治却非常艰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