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华中科大500神童一半后悔读少年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1:00 现代快报

  

华中科大500神童一半后悔读少年班
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日前宣布,从本月初开始面向全国受理2007年第31期少年班考生报名,招生人数仍为40人。

  人们还记得,武汉的华中科大从1985年到2000年共开办了十几期少年班,培养了约500名少年大学生。他们曾是人们追捧的“天才”,他们如今身在何方,有多少人成为精英名流?如果一切重来,他们还会选择少年班吗?

  “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10月17日,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见到了物理系博士生导师张端明教授。1985年,华中科技大学(当时称“华中工学院”,以下简称华工)开设少年班时,张教授是少年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据张教授介绍,1985年,全国12所高校纷纷开设少年班。华工选录少年班学生的标准是:智商在130左右、德智体全面发展、年龄在15周岁以下的初高中在校学生。1985年夏,23名超常少年从全国各地选录入华工。当时少年班实行“导师制”,23名学生与博士们同住一楼,每两人一个寝室。学校专门为少年班买了两台洗衣机,单独设了图书室。少年班的学子一时间成为大学生们艳羡的“校园明星”,学校对少年班的合理要求也是有求必应,一心要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

  班主任眼中的“神童”

  大部分儿童的智商在85—115之间,极少数儿童的智商大于130,他们被称为超常少年。华工少年班中也发现了一些智力明显超常的“小神童”。宋文芝共在少年班当了十多年班主任,她向记者介绍起她眼中的超常少年。

  她说,1993年夏,少年班招录了一名12岁的学生刘俊杰。他的自学能力很强。刘俊杰几乎没听过物理光学原理课,却要参加该科目的考试。任课老师对他说:“还没有一个学生没听我的课就能通过考试的!”刘俊杰坚持参加考试。那位老师就坐在他旁边监考。两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刘俊杰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做完了。老师当场改卷,100分的试卷刘俊杰考了94分。回到办公室,老教师对同事们大发感慨:“我教了一辈子的书,没听我的课就能及格的人还是头一个碰上!”

  刘俊杰本科只读了3年就修完了全部学分,跳级毕业,15岁就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为现代应用物理系硕士研究生,现在美国读博士后。

  当年才俊今安在

  十几年过去了,少年班的学生如今身在何处呢?华工少年班始于1985年,终于2000年,共有500余名毕业生。记者通过艰苦“搜索”后发现,少年班全部毕业生中后来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超过85%,绝大部分的“处境”较好,但称得上“拔尖人才”的科技工作者并不多。其中的精英人物有:蔡巍———1991级少年班的学生,曾获美国总统奖;李一男———华为公司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中国IT业有影响力的人物,有媒体报道他身价7亿元。

  10月17日,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查到了一份首届少年班的名册。据记载,该班共有李一男、吴雅楠、贺海鹰等23名学生。这些人中有十余人曾出国深造,有的至今仍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拉美工作,甚至担任公司要职,其职业多与物理和计算机有关。

  一些人不愿读少年班

  如果一切重来,你是否会再次选择少年班?50%接受采访的人说,不会读少年班。

  1992级的徐先生现在上海某公司从事软件开发,他说,少年班理工科基础科目的思维训练是很有益的,但仅靠考试来选拔,仅靠高强度的功课就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吗?徐先生基本上不认同少年班这种教育模式。另一位王先生承认,他现在内地某公司做一份普通的管理工作。从他的高中成绩来看,如果不读少年班,考上华工是没问题的。如果一切重来,他肯定不会读少年班。一位少年班学生的母亲也说,当年,14岁的儿子考上少年班,人称“神童”。她也觉得脸上有光,但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悲剧。儿子已人到中年,仍非常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与此相反,也有许多少年班学生认为,如果一切重来,还会选择少年班。首届班毕业生管霖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她说,办少年班其实让学生多了一次考大学的机会,因为少年班是面向高二以下的学生招考。

  停办少年班有争议

  少年班原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张端明教授认为,少年班只有十多年的实践,不能要求它一下子就培养出一个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这么早就予以否定实在太草率了。事实上,它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蔡自兴教授是中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他反对大学办少年班。蔡自兴教授称,办少年班是拔苗助长。办少年班不利于学生性格、情商的培养。拔苗助长培养出的人不是“完整的”人。少年班毕业生80%以上考取硕士,但这并不能算少年班的成绩。因为少年班的生源很好,这和清华、北大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很高是一个道理。在目前情况下,集中名师、财力去办少年班,培养出来的绝大部分人是一般人才,甚至是为外国培养人才,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据《楚天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